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7-13 19:05
纪录片《百年巨匠·赵望云》
总策划&学术主持:王潇
策划:刘爽 李腾子
展览执行:王海英 曲贵翔
特别鸣谢:《百年巨匠》摄制组
展览地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2楼
展览时间:2025.7.8—7.27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 艺术头条 中国美术报 艺术中国 文旅中国 新浪 腾讯 西安发布 华商报 女友杂志 西安策展等
序言
开派宗师是艺术史给予赵望云先生的定位。
范宽之后,图开沉寂千年的西部山水。
中国画革新的闯将、艺术教育家、长安画派开创者、西北文博事业奠基人 ……
绘画之外,赵望云先生的贡献良多。他朴素的身影虽已远去,充实而有光辉的一生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值赵望云先生诞辰120年,我们通过这场小型展览表达崇高敬意。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作品《巴山春雨》,是赵望云先生1960年所作,是将“社会主义新山水”宏大命题转化为湿润淋漓个体笔墨语言的典型代表作。通过这一件作品打造一个展览,围绕它构建一个完整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其内涵并走入赵望云先生丰富而谦逊澄清的艺术世界。是我们此次展览的目的。
此展也是我们将个体作品深度挖掘与空间叙事建构相结合的过程。以《巴山春雨》为原点,通过 “一幅画的四重维度”展开叙事:
笔墨维度: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技法革新;
地理维度:巴蜀山水的人文性与自然性在赵望云笔下的融合;
时代维度:1960年代中国画改造运动中的个体实践;
遗产维度:作品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赵望云先生是平实的,他”不画不劳动者“,“不画名山大川”,他的关注点以农民为中心,注视着基层劳动者的生活样貌生存环境。他从乡间来,平视着他的创作对象,并不是知识分子俯视的那类悲悯。
这与同为长安画派大师的石鲁不同,石鲁先生才情肆意作品冲击力极强。
评论家程征先生说他们一个是“杜甫”一个是“李白”。
《巴山春雨》赵望云 1960年作 六尺
而《巴山春雨》这幅画有所不同,在赵先生杜甫式的平实之外,有着淡淡诗意和浪漫情怀。这是他深入巴山的体验,他将真切感灌注于笔墨,创造了新的巴山,这画面是自然的,又不完全是自然的,是赵望云的,又不完全是赵望云的。他画的不是道理,而是一种感觉。
这幅画的构成包含了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的平远、深远和高远,它是三远取景的完美结合。人物在绘画当中并没有被无限放大,它作为自然、对象和场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天人合一的体现。通过画面能够感觉到赵望云先生创作时的平静恬淡心态。这些场景是随处可见的,但他表现出对熟悉场景下陌生感的探索,把日常带入到了一种静谧氛围。从而使得观者感到温情与松弛。
《巴山春雨》和赵望云先生上世纪30年代画树画农民生活的作品作比较,会发现原来的是黑白默片。他画了一群无名农民的人物志,这幅作品也是如此。表现更广大的人是赵望云先生的艺术理想。山水之外,他为中国农民建构了形象学。
赵先生“图开西北”,是中国画大众化革命的先驱与终身践行者。他将中国绘画从古典带入现代。这种持之以恒的创新意识,是留给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优秀遗产。
从“一件作品”到“一个世界”,从《巴山春雨》了解赵望云的精神世界和当时长安画派的整体面貌和时代贡献。为此,我们特别取得《百年巨匠·赵望云》摄制组的授权,将此纪录片在展览期间轮播。
同时,从赵先生家属那里得到一批珍贵的文献照片,作为展览的辅助材料展示。
并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同题材同时期作品《巴山春耕》《春在巴山上》等比例喷绘展出,便于观者了解那个时代。
此外,赵先生创作的关于“雨”的作品,也喷绘出来呈现。以作对比深化理解。
最后,感谢为此次展览提供大力支持的王潇馆长、赵望云先生家属赵森赵盾等,以及《百年巨匠》摄制组、诸位接受访谈的专家学者和展览团队的小伙伴们。
赵望云和长安画派的历史成绩闪耀,后学者继承之外如何发扬,是今天的课题。
再次致敬。
是为序。
策展人:刘爽
2025.7
展览现场
海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