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Thaddaeus Ropac米兰空间开幕首展:重磅呈现乔治·巴塞利兹与卢西奥·丰塔纳的重要杰作

Thaddaeus Ropac画廊米兰空间将于2025年9月20日正式开幕,首展将呈现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与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的作品,回顾巴塞利兹与这位阿根廷裔意大利大师长期持续的艺术对话。此次米兰画廊的揭幕展以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为核心,展品包括来自巴塞利兹工作室的作品借展,以及卢西奥·丰塔纳基金会借出的代表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31af20cbe1a31ddf073fadd1e391a6ff.jpg

乔治·巴塞利兹,《罗莎在休憩》,2019年,布面油画,304 x 350 厘米

丰塔纳在巴塞利兹的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巴塞利兹本人亦在意大利设有工作室,而封塔纳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和工作在米兰,其首次个展亦于1931年在米兰举行。此次展览选址于米兰贝尔焦约索宫(Palazzo Belgioioso),这一空间成为两位艺术家作品间“思想对峙”的发生地。正如巴塞利兹所言:“对任何艺术家而言,阐释都无意义。如今,在我这个年纪,这更像是一种思想上的对抗,不带任何依附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c0793d495787ef7ee9f075a47a141f24.jpg

米兰贝尔焦约索宫内部,摄影:Adriano Mura

巴塞利兹此次展出的作品涵盖过去十年,并将包含一件新的纪念性青铜雕塑,以及一组近期肖像画——其中悬浮的人物形象仿佛“从深处显现”,呼应了丰塔纳对画布背后维度的探索。他在2015年创作的一系列早些作品,正是对丰塔纳作品深入反思的结果,其暗部中心直接指向了丰塔纳开创性的“切割”(tagli)手法。其中一件作品《曙光来临》(Aurora viene,2015)更将其宇宙性的题名赋予整个展览,唤起对画布之外无限空间的想象。

展览中的丰塔纳作品则包括自1937年至1950年代的“巴洛克”风格雕塑,以及1950年代至60年代创作的“空间概念”(Concetti spaziali)系列,涵盖他空间主义理论确立前后的不同阶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于1960年代创作的几件标志性“等待”(Attese)作品将与“石膏系列”(Gessi,1954–58)和“墨迹系列”(Inchiostri,1956–59)中的重要作品一同展出,更有一件极为罕见的《神之终结》(Fine di Dio,1963–6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af0e2518228bee8a915371febcead16f.jpg

卢西奥·丰塔纳,《空间概念,形态》,1957年。

苯胺染料、拼贴、穿孔画布。150 × 150 厘米。

这件卵形作品象征起源与终极的统一,正如丰塔纳所言:“无限、不可思议、具象的终结、虚无的开端。”而在其1950年代的“切割”与有机形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形式与物质的哲学与感知层面的交织,当这些作品面对巴塞利兹坦露身体的质感表现时,这种思辨与肉身的亲密感被进一步放大。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中相互交汇,激活了他们作品中所潜藏的宇宙性与身体性的结合核心,共同探索那片无垠的暗物质:正如巴塞利兹所言,“就像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L'Origine du monde)……像是仰望星空,仰望永恒。”

本次展览同期将出版一本艺术图册,由伦敦国家肖像馆策展与典藏总监弗拉维娅·弗里杰里(Flavia Frigeri)与卢西奥·丰塔纳基金会艺术委员会成员、丰塔纳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卢卡·马西莫·巴尔贝罗(Luca Massimo Barbero)撰文。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bf47c991d6ce3357ea4ec7a8af05bc8.jpg

乔治·巴塞利兹肖像。摄影:Martin Müller

自1960年以来,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对全球艺术产生了非凡的影响,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为德国艺术树立了全新的形象,以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和悲剧,他借鉴前辈们的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词汇,同时又保持了独特而完整的个人主义。从那以后,巴塞利兹在艺术史及自己丰富的作品集中不断汲取灵感并创新绘画形式,从不让自己受某种固定风格的束缚。

巴塞利兹与 Thaddaeus Ropac 画廊合作已超过二十年,他目前生活在四个不同的城市:巴塞尔、巴伐利亚阿默湖(Lake Ammersee)、萨尔茨堡以及意大利利古里亚的因佩里亚(Imperia)。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他的作品被收录入第五届(1972年)、第六届(1977年)、和第七届(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在198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他参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绘画的新精神”(A New Spirit in Painting,1981年)以及“二十世纪的德国艺术”(German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1985年);以及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Gropius-Bau)的“时代精神”(Zeitgeist,1982年)。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于1995年举办了他的首次职业生涯回顾展,并巡回展出于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Hirshhorn Museum)、柏林国家美术馆和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2007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又举办了另一场重要的巴塞利兹回顾展。2006及2007年,慕尼黑现代艺术成列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和维也纳阿尔贝蒂娜美术馆(Albertina)首次展出了他的《混音》(Remix)系列绘画。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在2011至12年举行了巴塞利兹雕塑作品的回顾展,随后维也纳的埃索美术馆(Essl Museum)在2013年也举办了大型回顾展。巴塞利兹的《阿维尼翁》(Avignon)系列在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第二年,杜伊斯堡库珀斯米尔勒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Küppersmühle)将巴塞利兹与埃米利奥·维多瓦(Emilio Vedova)的作品并列展出。2016年,巴塞利兹的《英雄》系列(Heldenbilder)及《新型》系列(Neue Typen)在法兰克福的施塔德尔博物馆(Städel Museum)展出,并巡回展出至斯特哥尔摩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罗马展览宫(Palazzo delle Expozioni)以及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Bilbao)。为了庆祝这位艺术家八十大寿,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Beyeler Foundation)、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以及法国科尔马的恩特林登博物馆(Musée Unterlinden)在2018年都为其举办了全面个人展览。2019年,巴塞利兹成为第一位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举办回顾展的在世艺术家。2023年,为庆祝巴塞利兹的85岁生日,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为他的不同作品举办了重要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e46cafc4e23105ed65b0abd723c09f1.jpg

卢西奥·丰塔纳肖像。摄影:Lothar Wolleh

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1899年生于阿根廷圣菲省罗萨里奥,1968年卒于意大利科马比奥)是20世纪国际艺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受一种永不枯竭的创造冲动驱动,不断尝试多种方法和表现媒介,以推进其艺术探索的边界。丰塔纳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意大利裔家庭,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中从事雕塑创作,后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师从阿道夫·维尔特(Adolfo Wildt)学习艺术。他在米兰和阿根廷两地生活与创作,并承接了多项重要的公共与私人艺术委托,由此赢得广泛认可。1930年代,他成为意大利抽象艺术的重要人物,其抽象雕塑作品曾在米兰的伊尔·米列奥内画廊(Galleria Il Milione)展出。随后,他加入了“抽象-创造”(Abstraction–Création)艺术团体,与多位意大利艺术家共同推动这一艺术潮流。

在这一时期,丰塔纳开始涉足陶瓷创作,这得益于他与未来主义诗人兼陶艺家图利奥·达尔比索拉(Tullio d’Albisola)之间深厚的合作关系。他还与当时意大利多位重要建筑师展开跨界合作,包括菲吉尼与波利尼(Figini and Pollini)、BBPR建筑事务所及卢恰诺·巴尔德萨里(Luciano Baldessari)等。1940年代,丰塔纳返回阿根廷,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创立了“阿尔塔米拉自由造型艺术学校”(Altamira Escuela Libre de Artes Plásticas),这是一所反学院派的艺术学校,他在此教授雕塑课程。1946年,他在此撰写了《白色宣言》(Manifiesto Blanco),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构想,为他此后创作奠定了哲学基础。1947年,丰塔纳重返米兰,成为一群受其宣言启发的艺术家核心人物。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与这些艺术家的对话和创作最终促成了“空间主义”(Spatialism)运动的形成,并通过多个宣言不断发展其理念。

1949年,丰塔纳创作了第一批以《空间概念》(Concetto spaziale)命名的穿孔画布作品,标志着其持续探索“画布之外维度”的开端。十年后,他首次施行如今已成为经典象征的“割裂”(slash)动作,将绘画引向空间维度的革命性突破。1949年同年,他还创作了激进装置作品《黑光空间环境》(Ambiente spaziale a luce nera),在米兰的纳维利奥画廊(Galleria del Naviglio)展出,作品通过黑光呈现人类在空间中的感知与经验。除“穿孔”、“割裂”与“雕塑”等代表作外,1950至60年代间丰塔纳还创作了多个系列,如“宝石”(Stones)、“巴洛克”(Baroques)、“厚涂”(Impastos)、“墨迹”(Inks)、“纸上”(Papers)、“油画”(Oils)、“量子”(Quanta)、“自然”(Natures)、“金属”(Metals)、“神之终结”(End of God)、“小剧场”(Little Theatres)、“椭圆”(Ellipses)及其它“空间环境”(Spatial Environments)系列,直至其生命终点仍不断探索。丰塔纳的艺术生涯不断被意大利及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机构所关注,他的作品广泛收藏于全球顶级美术馆与博物馆,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