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有句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人们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在此,“内行”指的是对某种事情、行业、领域、技艺等掌握着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也叫行家里手或业内人士。“门道”指做事的诀窍、方法及深藏其中的奥秘和道理。与之相反,“外行”指的是对某事情、行业、领域、技艺缺乏一定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经验的人,也叫“圈子外的人”。“热闹”指表面和场面,呈现的是现象。因此,整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就无法看懂该专业领域的问题,只有同专业的人才能欣赏和评判本专业的人物、技艺和作品,才享有在这个领域里的话语权,外行只能看到表面、场面和现象,无法深入看到其中的奥妙、本质和内涵的东西,因而没有话语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隔行如隔山,术有专攻,否则,说外行话、办外行事,其结果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必定落得个贻笑大方的下场。
概言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告诫人们,面对行业和专业性问题,一是不要不懂装懂,不懂就顶多看看热闹为止,不要乱说话、乱评判,以避免班门弄斧的尴尬;二是不要对牛弹琴,要做到“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这是对生活的忠诚,也是一份对自己的自重。
(图为彭常安作品《守望尘世》之一)
因此,从行业和专业角度看,对于彭常安先生的油画作品,本人显然属于看热闹者的行列,本无任何发言权,更不该也无资质品头评足。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普通受众或一般“看客”,彭常安先生的油画作品所产生的美感冲击力,又是令人避之不及和无法抗拒的。从这点看,欣赏艺术作品后,每位受众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又都有发言权。正如从来没有踢过足球的人并不影响其成为球迷,非运动员并不影响其看奥运赛事、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并不影响其喜爱武侠小说和成为李连杰的忠实粉丝一样,门外汉的身份也并不影响我们对艺术家作品的喜爱,更不影响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和视角畅谈艺术作品给自己带来的美感冲击力的感受及其独特个人体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与理解,我便有了对彭常安先生油画作品谈点感受和体悟的斗胆。
作为人民艺术家,彭常安先生的油画作品没有停留于少数专业人士或停留于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而是自始至终都满怀质朴的家国情怀在大踏步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他曾直言,他的作品永远绕不开的两个字就是“乡愁”,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去观察、去研究、去反映时代,他要让在骨子里生长出来的对家乡自然万物的深情,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可以从心里汩汩流淌到手指,再从手指汩汩流淌到画布上”。正因为这样,他的艺术作品自然就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并赢得了同仁们的赞誉和大众的青睐,从《父亲的果园》到《家珍河》,从《云合暮色》到《邛海三月》,每幅作品无不触动人们的真情,唤起人们的心灵共鸣。这恰恰是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体现。在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也只有面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实现其社会价值,因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又最终回归生活,回馈人民的,因而也一定是雅俗共赏的。反之,一味单纯地追求所谓的“艺术价值”,脱离生活,脱离群众,闭门造车,自视清高,与世隔绝,其结果只能是一幅自我欣赏的讽刺画,其命运只能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发黄、腐烂。
如此看来,尽管在行业和专业方面的确客观存在“看门道”与“看热闹”之别,但是,“看门道”与“看热闹”在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画笔与情怀之下是完全可以愉快地聚首的。我们知道,“看门道”看的是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看热闹”反映的则是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样来看,能称得上人民艺术家的人,既要经得起“看门道”的内行人士的专业性评价与检验甚至挑剔,更要赢得“看热闹”的群众喜爱与赞赏,才能实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从一贯倡导的创作导向和具体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及其赢得的美誉度来看,我想,彭常安先生的作品就完整地实现了这个统一。
(图为彭常安作品《守望尘世》之二)
更为重要的是,彭常安先生艺术作品内涵的“人民性”及其真挚情怀,是其实现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前提,也是其艺术作品时代性的体现。彭常安先生的艺术作品扎根于生活,扎根于本土,扎根于人民,每幅画作都饱含其内在的质朴、纯情和醇厚的创作灵感,令人在欣赏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一股清爽愉悦之风扑面而来,所以,他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引人入胜,触动人的心灵,让人在欣赏过程中情不自禁产生想“入画”的冲动,这正是艺术家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正如彭常安先生自己所说,他从事艺术创作的初心就是要反映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要让我们的生活及环境像画一样美丽和谐,这是他坚持本土本色主题的本质、恋情和真诚守望。
彭常安先生对自己的艺术作品经常保持“缄口不言”,他心中永远的乡愁使得他“只想让作品自己讲话”和“让批评家讲话”,这是他的谦卑和修养使然。因为他意识到,“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灵魂追不上自己的肉体,我们成了匆匆的行者、过客。”所以,这种时代紧迫感促使他要做一个灵魂能够追赶上肉体的人,通过艺术创作及其作品来平息和抚慰现代人的焦灼、躁动、急迫、喧嚣和臆想,在人们辛苦疲惫之余,让自己的画作能够“像一杯清茶”一样,给人们带去一份清静与安宁。这或许最能诠释他的这份初心和使命感。
(图为彭常安《守望尘世》之三)
作为一个“看热闹”者,本人一直认为,一幅画就是一本完整的书,有其独特的“篇章结构”和传递的价值情怀。与文字作品相比,画家艺术作品的内涵是无声的语言,深藏在艺术家的心底,也深深渗透进了艺术作品的色彩中,其画笔之一笔一画、一涂一抹都在传递着埋藏着心底深处的丝丝情怀,其色彩之一轻一重、一浓一淡都在勾勒艺术家心中之画与自然、人文之美的情境交融,其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的是画家的初心、责任、使命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份质朴的情感始终与心有灵犀者一起心潮澎湃,这就是彭常安先生艺术作品的底色及其给我带来的体悟。
事实上,通过两相对比,我们发现,艺术作品与文字作品的区别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艺术家用画笔描绘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字作家通过文字描绘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两者在传情达意方面是一样的。而且,很多时候,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比文字作品更加传神,更能激发人们的心灵共鸣,更能表达艺术家的内心境遇,让人通过对感性艺术作品的赏析达到赏心悦目,既养眼又养心,从而陶冶情操的目的。这是绘画作品天然而独特的优势,所以,绘画作品才能够赢得更多“看热闹”的人们之情有独钟,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相对而言,文字作品反而在很多情况下略显劣势,常令人感到语言文字表达力的欠缺与匮乏,因而不时令人总有言不尽意的感觉。
(图为彭常安《守望尘世》之四)
总之,“看门道”固然令人称道,但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囿于“技”与“艺”,其视界难免因此受限。“看热闹”者则更加侧重艺术作品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是“技”与“艺”之外的心灵共鸣,这是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魂与魄。“看热闹”者所思所悟开启的是另一扇通往艺术圣殿的大门,通过这道大门,我们更能读懂艺术家的初心,看见的一定是一片“看门道”者视界之外的更广阔、更深邃的艺术天空。这才是值得普罗大众享有的一份更温暖的期待和拥有!
作者:邹兴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