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人们在画廊或博物馆看到的东西,而是人们在看到这些东西后看到的东西,以及他们如何再次面对现实。” ——加布里埃尔· 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
加布里埃尔· 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
加布里埃尔· 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1962年出生于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父亲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左翼壁画家。奥罗斯科六岁时,家庭搬迁到墨西哥城圣天使地区,他和父亲一起参展,一同办公,学习了许多有关政治与艺术的知识。奥罗斯科先在墨西哥城学习艺术,后又前往西班牙、巴西、纽约等地,逐渐融入国际化的文化语境,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凭借对绘画、摄影、雕塑和装置的探索而声名鹊起,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墨西哥艺术家。“我来自一个充满了自我号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国度,但我讨厌自己生长的环境,讨厌梦境、回避、轻松,还有性,讨厌超现实主义的那种潇洒。”[1]在艺术左翼家庭中成长的奥罗斯科避开主流,将自身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作为首要主题,从自己的遭遇和日常活动中汲取材料和养分,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模式:基于场地与周围的现成品而创作。
Gabriel Orozco | My Hands Are My Heart 吾手即吾心|1991
1991年的小型雕塑作品《My Hands Are My Heart》成为了奥罗斯科职业生涯的开始,也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经典图像。在这个作品中,他赤裸着上半身,将一块砖红色泥土双手合捧于心脏的附近位置,手指压握黏土,十指印痕烙于土上。从作品的材料媒介上看,硬质泥土的坚固、厚实与耐久感同人体器官的柔软、纹理与贴肤感无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双手以创造姿态与“土质心脏”接触的痕迹之中,奥罗斯科对于创作过程的深思与对生命的深沉认知也得以体现。作品公布后,《My Hands Are My Heart》不仅成为了“墨西哥民族特征”在国际艺术界的一个护身符,同时也让推崇多元文化者们深深着迷。[2]
Gabriel Orozco | my hand is the memory of space 我的手是对空间的记忆| 1991
奥罗斯科善于运用装置、绘画、摄影、雕塑进行表达与创作,自他的艺术生涯开启,游牧式自由行走的生活习惯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试图打破20世纪80年代时的主流艺术,转而欣赏约翰·凯奇、约瑟夫·博伊斯、皮耶罗·曼佐尼和巴西观念主义艺术家切尔多·梅雷莱斯等前辈精炼过的达达式艺术表达。[3]他对问题的探讨比对陈述本身更加感兴趣,并在作品中强调材料、形式、含义以及环境所带来的潜力。他的作品常常围绕反复出现的日常问题展开,探索多种材料与媒介的使用,使观看者的想象力能够探寻到日常生活事物之间的创造性联系,再度进行广阔的遐想。奥罗斯科独特的创作方式颠覆着人们对艺术和日常物件的常规认知,他以别具一格的即兴方式巧妙转化了传统绘画艺术中强调的纯粹性与自律性,模糊了自然与机械的界限。这种微妙的叙事手法也令奥罗斯科的作品独具诗意与冷静、深刻与幽默、宏伟与细腻的特质。
Gabriel Orozco | crazy tourist |1991
日常物件之间的连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脆弱关系都是奥罗斯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他早期的工作中,这些生活中的物品被放置于令人意外的位置,用于记录自身在照片中的存在。作品《Crazy Tourist》,就是奥罗斯科在巴西的巴伊亚游历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当他来到巴伊亚的卡舒埃拉镇时,恰巧走到了一个空旷的市场,在市场中寻到了一些腐烂的橙子,便将这些橙子在每个桌上放置一个,并通过照片拍摄将这种现场干预形式捕捉下来,用于呈现他干预行为发生后的现象。目视了他的行为后,在场的当地人称他为“Crazy Tourist”(疯狂的游客)。《Crazy Tourist》体现出奥罗斯科独特的摄影方式,他把自己的摄影比作一个三维的容器,一个盒子,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记录,对奥罗斯科而言,更是一个雕塑工具;自己的照片也并非客观上的静物式拍摄,而是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表达对日常事物和短暂事件的态度见证。当观者注视着作品时,感受到的也将是行为现象而非表面照片。
cats and watermelons, 1992
extension of reflection, 1992
pinched ball, 1993
他的摄影视角总是很独特,捕捉的是那些不经意间便稍纵即逝、有趣且富有创造力的瞬间美态。日常事物的内涵得以再次加深与丰富:摆放在超市中的每一个西瓜上都顶着猫粮罐头(《cats and watermelons》);自行车轮将两个水滩连接绕转出周而复始的运动弧线,看似一圈圈的永恒循环却终将干涸(《extension of reflection》);被刺破的、干瘪的足球凹陷处被盛满雨水,就像一个怀抱风景的风景(《pinched ball》)……这些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奥罗斯科善于从生活中的日常琐碎事物与行走痕迹中发现简单但却令人震撼、耳目一新的形象。
Gabriel Orozco |empty shoe box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1993
在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奥罗斯科径直在展厅的地板上放置了一个空鞋盒,作品名也直截了当,《empty shoe box》。这个展览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鞋盒是件现成品,且毫无特殊之处。但奥罗斯科将这个物品放置于空旷的展厅的使用行为,也使得观众更多地注意到周围的大环境。把已被熟知的物品放置于一个空盒般的展览空间之中,便引起了人们对空间之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的深层思考。
Gabriel Orozco |la ds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1993
同年,奥罗斯科的作品《la ds(雪铁龙DS)》在巴黎画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中被第一次展示。它是一个被分割后再次进行组装的雪铁龙汽车。为准备这件作品,奥罗斯科特地前往巴黎重建雪铁龙。他特意选择了20世纪50年代时法国流行文化中曾被视为二战后繁荣经济象征的经典车型,这种车型具有国民拥护的设计,曾深受生活类杂志、电影和流行趋势的推崇。奥罗斯科精准地将车切为三部分,移除中间部分,其余两边相互拼合,创造出一个原力动学车的压缩版。作品的选择与切割离不开艺术家本人的兴趣梦想。他从小梦想成为赛车手,幻想着将大街上的汽车切开重组成赛车式的流线车型,且法语中“la ds”的发音与“女神”相似,雪铁龙DS作为拥有神话般名称的车型,也早已成为法国的一个文化象征。他想:“我是有意选择它,因为la ds负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意义,时间、空间、文化、政治、工程等多个方面,都让这个特殊移动工具承载着的行为显得格外具有吸引力,而它也是我童年的爱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通过对现成事物和既有材料的创作,来理解它们所蕴含着的意义,而在此之前,是我所体会不到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做法也因为我‘渴望去发现,在行为发生之后,它又将会意味着什么。’”[4]
Gabriel Orozco |island whithin an island | 1993
作品《island whithin an island(岛中之岛)》,是奥罗斯科包含着“人为干预”要素的摄影作品。他将无用的木板与城市中的废弃垃圾组合摆放,模仿出高楼与城市的图像,与远方的天际线相呼应。在作品中,微观与宏观得到了微妙的融合,空间探索的互动与延伸感也得到了体现。奥罗斯科的自由艺术创作,像是对途经日常生活与周边环境的体验。虽冷眼看待客观世界,却又清晰而主动地呈现着自我的认知态度,仿佛带着一种天然而漫不经心的诗意的同时,赋予着艺术创作以哲学的含义。将感性与不拘一格的多种探索方式相结合,一同探讨着世界上物与自身、与空间的各种存在关系,并在常被人们忽略的关系中有效地提出,这也许正是奥罗斯科的魅力所在。
Gabriel Orozco | Black Kites | 1997
1996年,奥罗斯科患上肺病,并在住院的一周后构思了作品《Black Kites(黑色风筝)》。在自白中,他说道:“这个病毫无理由地落在一个年轻、纤瘦、健康的男性身上,完全是个意外。住院一周后,我回家休养,一点都不想出门。所以我决定继续画它,慢慢地画。它是一件私密的作品,一个能让我独处的借口。那是一个纽约的冬天,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它。”[5]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用石墨绘制了覆盖整个头骨的棋盘式方格,网格沿着头骨的轮廓逐渐伸展,原本标准的方形被头骨的裂缝和不规则拉伸成菱形和曲线。在奥罗斯科的艺术作品中,网格无疑是实验语言中的常客。常年热衷于旅行的他,对物品的几何学、曲线、有机与系统十分痴迷,而《Black Kites》黑色头骨的造型,在几何关系中挑战着人们对横平竖直的信仰,在象征中也令观者联想到艺术中传统而悠久的死亡征兆,从而进一步深思人类命运与死亡的问题。
Gabriel Orozco | Mobile Matrix丨2006
Isla Arena是位于墨西哥沿海的禁猎区,同时也是一处鲸鱼交配的场所、鲸鱼公墓以及工业废弃地。而因此地不受游客的限制,海滩堆积了许多垃圾和工业废品。奥罗斯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得到批准后,他从沙地中寻找到零落的鲸鱼骨架并加以组装和拼改,最终完成了雕塑作品《Mobile Matrix》。具有复杂几何图案的人工石墨与鲸鱼骨架拼合成大型动物骨骼,并因此建立起艺术与鲸鱼的自然性与动物性之间的对话。同时,他收集了由海洋洋流而埋葬在沙滩中的大量工业废品,日常用品和商业垃圾——玻璃瓶、灯泡、浮标、工具、石头、船桨......奥罗斯科将它们列于展厅的地板上,根据类别和矩阵进行排列摆放,并由此创作了一件大型的雕塑式装置《Sandstars》。Sandstars,2012
《Sandstars》包括了近乎1200件物品,这些作品中充满了人力与自然力的双重干预。在大自然系统中,死亡的物件将被清洗和回收,以利于生物的整体利益,但由于人口的暴涨和技术的爆炸,自然却难以消化人类的产物。奥罗斯科与这一行为产生联系,将看似低价值的废品垃圾转化为艺术本身,为观众提供了更加高层的思想体会效果。
《Chicotes》,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2013
2013年,奥罗斯科的中国首展《Chicotes》于北京林冠艺术基金会举办。大型装置《Chicotes》由上百个大小不一的轮胎碎片组成,每一个碎片都被精心地布置在画廊的地面上,像考古学研究般呈现出来。作品是典型的“奥式”风格,以日常材料和现成物进行再创作。整个装置表现得整齐而沉静,而轮胎碎片散发出来的橡胶气味却浓烈刺鼻。“Chicotes”在西班牙语中被译为“鞭子”,在墨西哥俚语亦指由于过度使用而被炸得散落四处的轮胎碎片。为创作这件庞大的装置,奥罗斯科花费了很多时间游走在墨西哥的高速路边寻找废弃的轮胎,将一块块的残片转变为作品的组成元素。爆炸的威力撕碎橡胶,再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它们被风化成树根、树皮或者海藻似的有机物状。[6]奥罗斯科以近乎博物馆出土文物的展示方式将它们整齐排列,并在部分碎片上覆以熔化的铝,暗示着速度的热量不仅撕扯着胶皮,并且融化了金属轮毂。空间中浓烈的胶皮味道烘托着“危险”的气氛,不由让人联想到需要时刻防备的潜在危机,或许这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奥罗斯科的创作既洋溢着轻盈若无物般的细腻——如那钢琴黑漆面板上的一抹呼吸的印记;也不乏宏伟巨制——如那座经过切割缩短的电梯轿厢。举重若轻,奥罗斯科赋予作品的是一种亲历生活的纯粹快感,以及一种对世界近乎哲学性的探索:从树木生长、原子运动、直至宇宙构成。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无不巧妙地消解了这种凝重厚度,将其融入一汪水池,或一个空鞋盒。”[7] 他的艺术交织着工业与自然,几何与随机,微观与宇宙,平庸与伟大,瞬间与永恒。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和存活于其中的生命,奥罗斯科以感性、冒险、玩乐不羁的方式,把某一部分的自己嵌入其中并施与影响。他拒绝定型自己的作品,不断探索,追求智慧与惊喜。他的作品所涉及的种类之多和范畴之广让人惊叹,但当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与其说他是一位画家,不如说是一位诗人:他不断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启示。他的作品让人陶醉在笑声中,但作品背后却隐藏着知识分子的思考,让人无法轻视。正如奥罗斯科自言,他的艺术,也需要人们观后再次进行反思,最后再次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日常。
yielding stone(产生石材), 1992,数字印刷,15.98x20英寸
from roof to roof(从屋顶到屋顶), 1993,银染漂白剂印刷,16x20in
本垒打,1993,橘子(摄影),可变尺寸
四辆自行车,1994,装置

atomist: making Strides(原子学家:阿斯匹利亚),1996,数字印刷
atomists: aspirilla(原子学家:阿斯匹利亚),1996, 数字印刷
nike town,1998,摄影
accelerated footballs(加速足球), 2005,切250个足球
太阳能石墨,2006,雪松上的石墨 硫酸钙(灰泥)和动物胶,21.85x21.85英寸

武士树1v, 2007,蛋彩画和抛光的金箔亚麻帆布上,29.53x29.53x98英寸
武士树6s,2011,蛋彩画和画布上的金箔,35.43x35.43英寸
龟岩, 2013,墨西哥格雷罗海岸雕刻的闪长岩河石,4.33x11.81x11.81英寸
双斧, 2013,墨西哥格雷罗海岸雕刻的闪长岩河石,8.66x16.14x10.43英寸
奥地利布雷格茨美术馆的自然运动展览装置图, 2013
[1] 博雅艺术讲:关于Gabriel Orozco
[2] 广州日报访谈:平凡的事物具有万钧之力
[3] Gabriel Orozco【加布里埃尔· 奥罗斯科】
[4] 同上
[5] 《Black Kites》林冠艺术基金会访谈
[6] 艺术眼:旧轮胎——加布里埃尔· 奥罗斯科个展
[7] 策展人Jessica Morgan评价
(1)Wikipedia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Philippe+Parreno
(2)理想生活实验室
https://www.toodaylab.com/39884
(3)artnet
http://www.artnet.com/artists/gabriel-orozco/biography
(4)campusart
http://www.campusart.net/gabriel-orozco/
(5)kurimanzutto
https://www.kurimanzutto.com/en/artists/gabriel-orozco#tab:slideshow;slide:7
(6)mei-shu.com
https://www.mei-shu.com/exhibition/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