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6-29 09:07
展览现场
6月24日,“第一期一叶方舟计划——AI共创项目展览”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开幕,本次项目发起人刘沛文、赵紫晨,学术主持张新,执行策展胡明明、方钰城、张温吉翔。展览的核心是基于AIGC技术,尝试一种“接力式”创作方法。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相互传递和激发灵感,在跨文化视角下,探索不同元素碰撞后产生的独特美学景象。该项目邀请了9位艺术家屈永茂、朱梦雅、黄心怡、黄皓雪、伍珍慧、沈小棋、王晓峰、唐一幸、张凌毅,展出9件系列星际作品。
展览海报
开幕式现场
项目发起人刘沛文介绍,寒冬计划作品,作为一叶方舟计划的先导片,阐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引力异常增大,人类文明岌岌可危。为拯救地球,联合国启动了“二十四节气计划”,于地球臭氧层外构建节气网,以抵消太阳日益增强的引力并维持节气的正常更替。人类由此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方坚信通过“二十四节气计划”维持地球生态,同时积极研发“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借助行星发动机逃离银河系,寻找新家园。
展览作品(寒冬计划)
另一方则由负责“冬至节气”节气网研发的科研组织组成。他们对“流浪地球”计划抱有深度的怀疑,并在仙女座星系发现了适宜人类的新栖息地。于是,他们秘密地将自身意识上传至名为“一叶方舟”的星际飞船,并计划关闭节气网通过“引力镜”聚焦太阳能量引爆地球,将其作为推动飞船的能量源泉,以近乎光速的速度驶向黑洞最终抵达遥远的新家园。在生存与毁灭、人类文明延续与伦理道德的两难抉择面前,究竟谁有权决定人类的命运?这是一场关于人性、责任与文明存续的故事,同时也是对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抉择的深刻反思。
展览现场
项目发起人赵紫晨认为, 该项目聚焦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期中邀请首批“星球建构师”入驻方舟平台,每位艺术家可自主选择文化建构主题来设计虚拟星球。这些主题涵盖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元,通过2-3分钟的影像作品展现星球形态,结合艺术创作与前沿技术,融入对未来世界的畅想。
开幕式现场
执行策展人胡明明认为,在当下数字时代背景下,“一叶方舟计划”打造了一个“星球实验室”平台。该共创项目第一期展示了首批入住的多样化星球,其内容在后殖民视角下呈现出丰富的文化互动与张力。项目方现已开放第二期,期待新的“星球建构师”加入,并期待其对“第一期的星球”进行全新的重组与再创造。
开幕式现场
执行策展人张温吉翔认为,基于创作者的视角,艺术家在探索未成形的文化态度时,需要勇敢面对初步构想中的可能瑕疵,随后通过绘制草图并利用AIGC技术辅助生成,将个人化的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我的世界”。
展览作品
同时,艺术家们热切期待在象征文化交流平台的“一叶方舟”中,让自身构建的星球文化与未知的其他星球文化相遇,从而激发更多的“星球边界美”。
展览作品
艺术家方钰城认为,本次展览中的晶砂星球、浮光星球、荧多拉森星球、钢影星球、灵脉星球、虹穹星球、核丘星球、天眼星球、弦纹碑星球,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外星文明。每个星球皆拥有独立的故事线,通过仪式、生态环境、居住空间、生物样貌、沟通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塑造出独特的星球文化。
展览作品
而引人深思的是,这些看似孤立的文明实则共同存在于“一叶方舟”内部空间内,它们之间潜在的文明碰撞与互动,正是本次AI共创项目意图思考的“误读”议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