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和斋随笔》之七——用笔当如舞剑器

天气: 晴朗
心情: 平静

《为和斋随笔》之七——用笔当如舞剑器

 

任伯年在一幅人物画的题款中写道:“新罗山人用笔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一时莫与争锋……”而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他在序中写道:“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草圣” 张旭也曾经说过:“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也就是从中领会到了写字运笔的诀窍)”。

由此可见,公孙氏舞剑器与写字画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写字画画都是在笔锋底下讨生活,其奥妙之处全在驾驭笔锋的走向,从而传达出一种感情来,感动观者。

因此用笔的原理是什么?这就是画家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用笔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现代力学的角度来分析:用笔时要涉及到两种力,一个是人运笔之力,另一个是笔豪的弹力(一只笔是由千千万万根豪组成,每一根豪都有微弱的弹力,千千万万根豪经水墨组合后就形成笔的总弹力),用笔的要诀——就是要找到一个把人运笔之力与笔豪的总弹力合二为一的“巧妙劲”,一但找到这个“巧妙劲”,那么写出字,画出画来就会力透纸背,既有笔又有墨。反之则会“板、刻、结”成为既无笔又无墨的病笔。

现在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写字画画只要有蛮力即可,所以他们在写字作画时,

往笔上加十几斤的重量,以显示自已的力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写字作画光靠蛮力是不成的,像一些年愈古稀的长者,仅管他们手无缚鸡之力,走路还需要拐棍,但他们能熟练地掌握把人运笔之力与笔豪的总弹力合二为一的“巧妙劲”,因此他们写字作画仍有力透纸背之感。

 

懂得用笔的力学原理,能够掌握人之力与笔豪弹力合力的“巧妙劲”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实际的写字画画中灵活运用,这里边还有很深的学问。我们知道《剑器》,《浑脱》都是唐朝的健舞(即武舞),舞时着军服,持剑……但是因为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遣产,流传下来很困难,目前我们已无法欣赏到这种优秀的舞蹈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现代体操比赛中的“自由体操比赛”中得其神,也可以从中悟出用笔的真谛——运动员可比作作画之笔,比赛用的一方地毯可比作作画用的纸,运动员在这块地毯上进行痛快淋漓的表演。

你看,快处——疾步如飞,刚健有力;慢处——举手投足如雕塑造型;动处——串跟头翻得让人眼花缭乱;静处——各种平衡,稳如泰山,纹丝不动;上三路——旋跟头加转体又高又飘;下三路——托马斯全旋,一气呵成……这些与用笔之道同理,一只笔在一方画纸上,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起如奔马绝尘、收如众流归海,笔势须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态势方称妙笔。

记得齐白石曾经说过:“苦言中锋用笔者,实不懂绘画之道。”的确如此,一幅画中全用中锋,就好像“自由体操比赛”中自始至终全是翻跟头……同样会让人乏味。因此,“自由体操比赛”中的动作编排,是不同的几组动作组合在一起。绘画也是同理,一幅画也是由几组笔墨小组合,组合起来的。

如以画公鸡为例:按现代人的造型能力,把鸡的形画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把鸡的形变成水墨画的用笔,确非易事。特别是水墨画中,要把鸡的形变成用笔的组合,这其中大有学问……我们一般把鸡嘴、眼睛算作一组小组合;鸡冠子是一组小组合;鸡脖子上的翎毛又是一组小组合;鸡背、鸡翅、鸡尾也是一组小组合;鸡胸、鸡腹是一组小组合;鸡腿也是一组小组合……在画每一小组合时,人之力与笔豪弹力合力的“巧妙劲”是凭你的性智,凭你激活的性灵,凭你的感觉来找到这个“巧妙劲”……只有这样画出画来才能传达出你的情感,只有这样的笔墨才能有强烈地感染力。

 

作者:蔺高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