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1993年到2003年,十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买我的作品。”曾梵志 (雅昌指数19↑) 说,2013年《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约合1.42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最高拍卖成交价。
1993年,曾梵志初到北京,租住在三里屯旁一间20平米的平房,十年后,他成为中国最耀眼的艺术人物——他一个人创造了一个宇宙——曾梵志为YT云图讲述成名之后的心灵之路。
我越来越相信命运,以及我们所谓的“机缘”。我开始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定数,而不是凭自己的意志预先选择一个方向。我相信,有时,即便已经定好一个计划——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就能将计划全盘改变。我的兴趣时常转移,比起文学,我对音乐、园林、电影更感兴趣。
我是渐渐才发现自己拥有艺术和绘画天赋的。小时候生活很苦,很难去想自己的未来。当时,最重要的是怎样量入为出,养家糊口。我想,在20岁以前,我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养活自己。如今,生活如此安逸,我当然可以谈论艺术,却仍感到很难——对我来说,谈论艺术是非常困难的事。我更善于通过作品与人们、与这个世界交流,而不是通过语言。
诚然,所有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朽、永恒。我希望自己去世后,作品还会被人们欣赏。我希望,人们观看我的作品时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能发现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然而,说到“遗产”一词,我想说更重要的是留给这个世界一份精神遗产,而非物质遗产。
对我来说,美意味着永远真诚地对待那些感动你的东西,所有触动你的东西,所有唤起你的感觉或情绪的东西……我一直迷恋这世界中那些精致、细微的部分,当我发现它们,便会在画中放大它们,令其繁衍。我画得这样大,我想夸张、强化这些精致入微的美。
越是出名,越不能徒有虚名。名誉对我工作而言,影响不是很大,我一直保持着惯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创作的时候还是常常会陷进去。我去到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室便与世隔绝,当我关上门,在工作室中独处,我感到隐居世外,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如果你来北京,来我的工作室,看看我过着怎样的生活,你会发现就是这样而已。
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展览“散步”将在UCCA展出,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绘画及雕塑为形式的六十余件作品。“散步”源自曾梵志作于1990年的同名作品。他说:“我很幸运在少年时代通过绘画而踏上了一条至今为止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历程。这条路给予我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在时间和空间里自由地漫步。对于这样奇妙而独特的经历,我心存感激。”
(图片由UCCA与曾梵志工作室授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