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16 15:25
随着上海博物馆馆藏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卷的即将换展(展出至1月21日即本周日结束),手卷的书画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手卷形式的书画本身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桌案上、袖口里用以把玩的文房雅物,再加之手卷里的内容大都是文人士大夫当时生活、雅集活动与理想意趣的再现。不言而喻,手卷的魅力是人人心向往之的。
而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馆藏石涛《西园雅集图》卷、吴伟《词林雅集图》卷、文嘉、钱穀、朱朗合作《药草山房图》卷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明宗室后裔,广西全州人,“清初四画僧”之一。流寓宣城、南京一带,晚年定居扬州。擅画花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画名极盛。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恣纵,有创新精神。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
清 石涛《西园雅集图》
石涛《西园雅集图》描绘了北宋文人在王诜私园中雅集的著名故事。曾经近人周湘云收藏,卷前有朱祖谋书引首,曾熙题诗跋于卷后。相传,宋英宗的驸马王诜,邀请苏轼等十余位名士在自家府第举办雅集活动,参与雅集的李公麟绘有《西园雅集图》,并流传有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虽然,就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本次雅集活动尚存争议,但是,“西园雅集”这一主题,被此后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经久不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后来文人士子对宋代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景仰和渴慕,是画家对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呈现。
此图卷是画家石涛据《西园雅集图记》创作完成,形象地再现了宋代文人雅集的场景,图后自题其文,书画相得益彰。画面背景山石、树木、溪水铺陈周密,人物穿插其间,情景交融,为石涛罕见剧迹。
卷尾题署:“李伯时(李公麟)效唐小李将军(李昭道)为着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其乌帽、黄道服投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苏轼);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王诜);幅巾青衣、据方机而凝竚者,为丹阳蔡天启(蔡肇);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李之仪);后有女奴,云鬟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后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盘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苏辙);团巾茧衣,手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黄庭坚);幅巾埜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李公麟);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晁补之);跪而捉石观画者,为张文潜(张耒);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盘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秦观);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陈景元)。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米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王钦臣)。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瓦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刘泾)。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枭,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乎!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深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钤:“大涤子”朱文印,“大本堂若极”白文印,“零丁老人”“前身应画师”朱文印,启首“冰雪悟前身”白文印,卷首“恨古人不见大滌子极”白文印。
如果说,清代画家石涛绘《西园雅集图》是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的畅想,那么,本期展览中的明代画家吴伟绘《词林雅集图》卷和文嘉、钱穀、朱朗合作《药草山房图》卷则是对明代文人士大夫雅集活动的真实再现。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