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沃兴华与恩师赵冷月的不灭书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3897e9f471d46eab45c979246c09de89.jpg

沃兴华(1955年—2025年)

书法家、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惊闻沃兴华先生溘然长逝,他在病榻上苦斗八载后终归道山。这位当代书坛的勇毅探索者,生命最后的剪影之一,是两年前强撑病体为恩师赵冷月录制《惊世之笔—一代宗师赵冷月》纪录片,字字句句浸透着对师恩的深切怀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5db30dd2c56caf17d96dbee96f9becc6.jpg

十年前,沃兴华受赵先生家属之托,在中国美术馆筹办了“赵冷月诞辰100周年书法大展”。回望沃兴华在展览研讨会上的发言,其中深埋的师生情谊与精神传承,令人动容。

赵冷月晚年变法,力排众议,将字写“丑”,沃兴华称之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他清晰记得赵先生书斋中的对联:“一往无前莫如八十九十”。这般高龄仍持守革新魄力,深深烙印在沃兴华的艺术生命里,催生了其书风中的不羁与深沉。赵先生曾感慨:“我在书法上都不输给你们,就输给你年龄。”沃兴华以行动延续了这份革新锐气,成为当代书坛探索的重要一脉。

赵冷月对沃兴华的影响,不仅在于技法,更在于精神气象的塑造。沃兴华回忆,当年常于福州路文化街访谒先生,无论他如何评价新作,赵冷月总能将其转化为创作精进的动力。先生案头笔耕不辍的身影,令年轻的沃兴华深受激励。赵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箴言,以及至卧床不能执笔时仍以头示意保姆翻动字帖、临终竟呈握笔之态的细节,皆令沃兴华震撼不已,终生铭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fc8112ff84773df0c2e1d75402bab46.jpg

沃兴华讲课照片

这份精神薪火,经沃兴华之手,已然灼灼燃于当世。沃兴华在筹备恩师百年展时,曾心有隐忧,恐时移世易,先生或已被淡忘。然而展览与研讨会盛况空前,他欣慰地看到:“赵先生的书法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沃兴华不仅以自身创作实践承继了赵冷月“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理念,更以策展、撰文、教学等方式,使先生的艺术思想不断播扬,深刻影响着当代书坛。

赵先生家属当年一句“与书法界人士不熟”的托付,沃兴华慨然应承。他深知此乃“必须做”之事,既因先生“字好,确实好”,更因“赵先生对我帮助大,非常大”。这份纯粹的回馈之心,支撑着他抱病为恩师录制纪录片,亦是他十年前殚精竭虑筹办大展的初衷。展览成功落幕,先生“在北京办展”的遗愿终得圆满。

斯人已逝,重读沃兴华当年于展览研讨会上的肺腑之言,其中深埋的师生情谊与精神传承,令人潸然泪下。字里行间,一位弟子对恩师高山仰止的深情与艺术精魂的领悟跃然纸上。赵冷月先生那震撼人心的临终握笔姿态,沃兴华抱病讲述恩师往事的坚毅身影,皆已定格为书坛不朽的精神图腾。艺术之河奔流不息,沃兴华与赵冷月之间那份以生命传递的生命、以精神点亮的精神,早已超越个体,汇入书法艺术永恒的血脉,持续激荡着后来者的心灵。

薪尽火传,光焰不熄。真正的师生之道,便是如此将生命化为星辰,彼此照亮,共同辉映出一条通往永恒的崎岖艺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c938ae1522c80b4bef29b7df2df4596e.png

中国美术馆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

沃兴华在纪念赵冷月诞辰100周年书法展研讨座谈会上发言

赵先生的百年书法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具体由家属操办,家属与很多书法界人士不熟,因此委托我来帮忙做些具体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也很少参加书法界的活动,但是这件事我爽快地答应,觉得这是我必须做的,理由有三:第一,赵先生的字好,确实好。第二,赵先生对我帮助大,非常大。第三,现在的书法界对他不那么了解和理解。

我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开始我担心,赵先生故世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书法界的变化很大,赵先生的子女也没有作重要宣传,书法界很多人是不是还记得赵先生?展览会开幕时那些人会不会来?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赵先生赵先生仍然活在当下,活在当今真正书法家的心中。因此我在联系请人,包括请人写文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电活搞定的,这让我非常欣慰。今天有那么多人来看展览,又有那么多人来参加研讨会,发言那么热烈,都说明赵先生的书法在今天依然是有强大的生命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ad0a4f46f37fbe7c2161126b1ff76a08.jpg

赵冷月书法研讨会现场

赵先生晚年最大的愿里是在北京办一个展览,他往常跟我讲这件事,讲的时候情绪激动,神采飞扬,但是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根本就无法实现,我在听他讲的时候,心里常想“衰莫大于心死”,其实应该改一下,叫“哀莫大于心不死”。 赵先生对书法的执着,让我非常感动,终生难忘,因此今天的发言,我不具体讲他的创作方法和风风格特点的事情。只讲我在与赵先生接触中所感受倒的精神力量。

我在赵先生家里看到过他写的一副对联,下联记不得了,上联内容是“一往无前莫如八十九十”,他晚年变法,敢于把字写“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像古人说的造次于斯,颠沛于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这一点对我影响最大,艺术家的创作就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心以为是,不敢不为”,这是艺术家的良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19c3515520282cef8a4732d7bdf45c5a.jpg

上海文联主席宋妍与沃兴华

赵先生以前住在福州路,上海的文化街,我到书店去的时候,经常一抬脚就到他家去,每次去都看到他在写字,尽管我们年龄相差很大,他今年100岁,我正好60岁,相差整整40岁、但是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代沟,每次去我们都只谈书法、他拿出作品来,问我们好不好。当我说好的时候,他会问好在什么地方,然后说还有什么不足,还能写得更好。当我说不喜欢的时候,他会说这件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很得意地向你介绍。无论你的理解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他都能转化为一种进创作的正能量。从他家出来,我常常书也不去买,就直接回家写字,一方面因为在创作上受到启发,马上想去体验,另一方面因为在精神上受到激励,这么大年纪的老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作为青年人,更要抓紧时间。

我在与赵先生的接触当中,经常听他说两句话,印象很深刻。一句是讲“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到老学不了”。 这是他的口头禅,反反复复地讲,他坚持每天上午临摹,下午创作,对传统充满了敬畏,他的创作完完全全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另一句是讲“我在书法上都不输给你们,就输给你年龄”。讲的时候很感慨,表达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觉得时间不够。孔子讲“任重而道远”,什么叫重?“以天下为已任”为重;什么叫远?“死而后已”为远。远是距离上的概念,一千一万,十万百万,只要能讲出个数字的都是有限的,孔子不讲具体数字,讲的是一生,以生命的全部过程来表示远,这是一种境界,赵先生有这种境界。

赵先生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家属告诉我,他晚年躺在床上不能写字了,但想的仍然全是书法,他会叫阿姨把一本字帖摊平在面前,仔仔细细地读帖,他的手已经不能翻字帖了,就用头摇动来示意,阿姨一张一张地翻过去。甚至他去世以后,家属第二天在停尸间帮他整理仪容的时候,他的手竟然是成握笔状的!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马上联想到三位艺术家的临终遗言。来楚生说,如果让我再活几年我的字会写得更好。石鲁讲如果这样就走我是不甘心的。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说“做书法之鬼”。

我与赵先生接触的时间很长,从他那里许多创作方法,也受到许多精神感召。比较而言,他的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我欣赏我学习,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有所舍弃,但是他的精神感召却影响深远,历久弥新。记得陈寅格在王静安先生的碑文上说,先生的学问“或有时而可商”,但是先生的精神却“共三光而用光”。赵先生精神感召我会铭记一辈子,受用一辈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e16056a0852eb937f550b77ba3e9a0b.jpg

沃兴华临《雁塔圣教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81238cdb6d367c8d616502f89aff2b7a.jpg

沃兴华书法作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