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友人手里购得康熙时任广东按察使的陕西人王令(仲锡)诗轴一幅,纸本,纵194cm,宽45cm,落款为“关中王令” 右上椭圆印“古雪”,左下两印,分别为“王令之印”“渭川”。按察使,全称是“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民,正三品。
王令此人,按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介绍:“王令〔清〕(约公元一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仲锡,陕西渭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中前后在世。由拔贡生官至广东按察使。令工诗文,著有《念西堂诗集》八卷,《古雪堂文集》十九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多本人名辞典,似乎都沿用此介绍.
然而钱先生这个简介,是很有问题的。 王令的活动年代,绝非乾隆中期,而应推前约100年,大概在康熙初年。详述如下。。。。。。
王令的《念西堂诗集》,见著于《四库总目》,共八卷,《四库》记为“清康熙間刻本”“陕西巡抚采进”,可见在编辑四库之时,该书已是少见,需“采进”。此书似无传世本,但为康熙间刻本当是无疑。 《古雪堂文集》,亦见著于《四库总目》,共十九卷,也记为“康熙间刻本”,“浙江巡抚采进”,值得注意的是此书的序言, 此书前有“何凝秋水甫序”,序末“戊午榴月渤海何凝秋水 甫題於禺坳之古雪堂”,何水甫不知何许人,但“戊午”乃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另外在王氏自序中说道“予之客粵已十年所 矣”,由此可见书成之时王氏已在广东任职10余年”,他初到广东任职,大概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前后。 与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介绍:“约公元一七六六年前后在世”相差了近100年之久。
清初广东著名的遗民诗僧今释澹归(金堡)《遍行堂续集》中有“赠王仲锡宪副四十韵”,大概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间所作,“宪副”是按察副使的别称,仲锡即是王令的字。今释在康熙初年与广东地方政要多有交往,陈垣先生《清初僧净记任》指出其“结交贵游,出入公庭,如澹归晚节之所为,则不如即返初服之为愈矣”,但僧人也要吃饭,也要扩大寺庙规模,这个没有地方官员的支持是没办法做到的,据此说他晚节有亏,似乎过分。王仲锡在广东任职时,与本地的佛教人士的关系应该很是不错,如海幢寺住持,著名的遗民僧今无,也写有与其交往的诗作。王还为海幢寺撰有《鼎建海幢寺碑记》,刻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落款是“广东提刑按察使司关中王令顿首拜撰”,此碑碑石尚在海幢公园,同年王还为广州的无着庵撰有《鼎建无着庵碑记》,无着庵为天然和尚之妹今再所建立,天然和尚即函罡,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怪杰,其门下弟子多“今”字为名,几乎包括了清初在广东为僧的所有遗民,其中不乏前明高官、饱学之士,均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王令留下的第三件较有名的墨迹是丹霞山摩崖石刻“丹霞”二字,落款“关中王令”,书写年代不详。
王令在广东任职,大概在康熙七年始,最近查得《清代职官年表》里记录其“康熙二十年,罢归”,可见他在广东的活动年代,可以确定是在康熙七年(1668)到康熙二十年(1681)的十余年间,在广东任职期间,他与本地的佛教人士多有交往,并留下许多墨迹。
此诗轴内容,为其自作七绝一首“暂作潇湘一楚狂,却从野鹤度关梁,云旗卷出湘君道,错认衡阳是故乡。过洞庭之一,关中王令”。展轴细赏,不由闭目遥想王仲锡在康熙初年与南粤诗僧相互唱和之景,此时政局并非平稳,正是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于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云旗卷出湘君道,错认衡阳是故乡”,此诗的内容,是否与这一事件有关呢?
作者:yuf87332296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