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塞尚与中国艺术

第一个见到塞尚作品复制品的中国人可能是留日的李叔同(1880—1942)。这大约发生在1905-1909年间,但从其自画像来看,他更多是步印象派后尘,而非蹈塞尚故辙。随后可能就是关良(1900—1986)、刘海粟(1896-1994)这代人。但关良开始也看不懂印象派,不知其好处何在。可以想见,他对塞尚心怀隔膜也在所难免。20世纪20年代初,刘海粟曾做《塞尚传》;1921年7月,上海美专的《美术》杂志曾出版“后期印象派专号”,收入了琴仲的《后期印象派的三先驱者》、刘海粟的《塞尚的艺术》、吕澄的《后期印象派绘画和法国绘画界》以及俞寄凡的《印象派绘画和后期印象派绘画的对照》等文章。1925年,曾留美习画的闻一多也撰专文介绍塞尚。但这些艺术史常识的普及,未能发西人所未发,仅是塞尚抵达中国的起点。实际上,早于塞尚两百余年的石涛,早就指出:“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也就是把这种“未完成性”推到每一笔,使整个画面建立在这种“浮”上。而且,石涛还说:“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塞尚吸收了印象派点彩分明的笔法,但校正了印象派画面像窗口,过于平实之不足,同时借鉴日本版画,重整空间,塞尚让物体还原归真,他所画之物空灵无意却常自在,这就是塞尚的中国性、东方性。他从离东方最远的乔托派的透视学、几何学,抵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塞尚,就会理解中国艺术;理解中国艺术,就不难懂塞尚,塞尚是西方走向东方的桥梁。

作者:方子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