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肖峰、宋韧与陈文骥
最近肖峰先生、宋韧先生相继离世,让我的心情难以平抚。早年在他们那里得到的教诲和鼓励,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 1973年陈文骥(左一)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期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当学徒工。业余时间,非常热衷于去厂里的工会美术组,在那里和许多同样爱好美术的青年一起画画、写生。这个美术组也负责一些厂里的宣传工作。那时候,隔三差五的就有油雕创作室的专业美术工作者、上海电影厂的美工、出版社、报社的美编来我们厂“体验生活”。其实所谓“体验生活”,无非是被那些停靠在黄浦江畔的万吨货轮、巨型的大吊塔所吸引。那种气势非常入画,尤其适合油画写生,极具画面感。
每当这些画家前来,总会先找到我们美术组,由我们协助选点写生。大家也都珍惜每一次能近距离接触这些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的机会,因为在他们那里总能涨见识。
▲ 1977年,肖峰在上海作画
▲ 宋韧在上海油画雕塑院时期与同事们合影
我第一次见到肖峰和宋韧夫妇,是在他们刚从浙江美术学院调到上海油雕室不久。一天中午,我在食堂碰到工会美术组组长老丁师傅,他兴冲冲地告诉我,厂里来了两位浙美的教授,建议我趁午休这半小时赶紧去美术组拜访一下。他还特意提醒我;人家肖峰可不是一般人,留过苏的,颜色老厉害咯!
▲ 肖峰是新中国首批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于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了6年
▲ 绿衣学生 75x110cm 布面油画 1956年 肖峰
那年我十九岁,虽然热爱画画,一直都是自己瞎琢磨,从未有机会真正拜见过一位正式的老师。在我当时的概念中,“大画家”“大教授”应该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心里难免发憷,因为机会难得,还是心存忐忑前往。
▲ 1980年宋韧在上海师范学院上课
没想到见面之后,两位老师特别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这让我原本紧张的心顿时放松了许多。尤其是他们看到我挂在美术组展墙上的几幅描绘水乡的国画小品,大加赞赏后。宋韧老师一边看画还一边对我说:“你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去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最好能跟李可染先生学。”
▲ 陈文骥作品
▲ 陈文骥个展空间
那批小品是我去浙江湖州出差时写生的,确实受到李可染先生的影响,没想到作为油画出身的宋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
借宋老师的吉言,那年年底,中央美院来人到上海招生。肖峰和宋韧两位老师向前来招生的老师推荐了我,次年我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我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 中央美术学院工农学员训练班的老师与同学合影 1950年代末 左起:侯一民、佚名、吴作人、佚名、萧淑芳、佚名、宋韧、李斛
宋韧老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愿意为年轻人指点迷津。记得我要去北京报到前,特意去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宋老师,向她告别。那天,就在那个病房里,她就那样斜靠在病床上,跟我聊起了中央美院和她的那些老朋友们,还有那些我早就耳熟能详的老一辈艺术家——吴作人、李可染、王式廓、罗工柳……她那天的谈话超出了艺术范围,更多聊到他们作为人的高贵的品格。当她讲述王式廓是握着画笔倒在画架前的时候,她也为之动容。
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她反复嘱咐我,鼓励我的那些语言。说话的时候她眼里闪着光。这么多年过去了,宋老师可能没想到那天下午的闲聊对一个懵懂的年青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力!自那以后我感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变化,似乎有一种东西被宋韧先生植入进我的头脑里了,明显地感觉到过往一些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让我的人生的有了方向感。
▲ 肖峰、宋韧与油画系师生合影,1987年
毕业后我留在美院任教,从此我便开始在北京工作、生活。而他们夫妇也离开上海回到浙美,被委以重任。我见到他们的机会就少了很多。但,凡是有关肖先生的消息我都很留意。
▲ 肖峰在指导创作
耳闻肖峰先生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期间,学院在学术上格外开放,教学氛围也非常宽松,极大地促进了那一时期艺术语言和形式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显然这种格局的形成,与肖峰先生的眼界和踏踏实实地全身心投入是分不开的。
▲ 1985年,肖峰(左)与艺术家朱德群、赵无极
▲ 肖峰与万曼壁挂研究所合影,郑胜天(后排左一)、肖峰(后排左三)、万曼((Maryn Varbanov,后排右三)、卢如来(前排右一)、宋怀桂(前排右三)等
一次,肖峰先生来北京开会,跟我说想就近在中央美院住一晚。我说那我带您去院办找人安排一下吧,他却摆摆手拒绝了,他说;别惊动其他们,我自己解决就行了。让我直接带他去美院的招待所。
九十年代初的美院招待所条件很差,设在帅府园家属楼的地下室,又阴又潮。我有些犯难。肖老师看上去却一点都不在乎,接待的服务员问他,有三种规格的房间;单间,双人间和三人间。问他要住哪个?我没想到肖先生说要三人间的。办入住登记时,那个女孩看着肖峰先生的工作证,抬头把肖老师又重新上下打量了好几遍,然后说“您那么高级别的大干部怎么住我们这里啊?住我们这里起码应该住个单间啊,您怎么还住三人间?”肖先生笑了笑说:“我觉得三人间也蛮好,便宜,能住就行。”看着他坦然的样子,我断定先生不是第一次依照着这个标准去住宿的。
▲ 9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的图书馆文物陈列室、专业阅览室、图书流通库
我听说,八十年代曾经的浙江美术学院在肖老师当院长的时候就曾放弃学院购车指标,把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大量国外画册充实图书馆,让中央美院的师生好生羡慕!而这些画册,奠定了该学院学生们最重要的学术基础。作为一院之长,肖峰先生的个人价值观以及对事务处理的宏观把握能力,在中国美术界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 肖峰与宋韧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情操高尚的人,这信念来源于我曾真真切切地见过肖峰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夫妇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深远。我认定我对恩师最好的报答就是追随理想,去做具备坚定信念的人,像他们那样为了理想能全身心去付出的人。
▲ 肖峰与宋韧
▲ 肖峰艺术馆内肖峰与宋韧的合影,摄影:肖鲁
▲ 肖峰艺术馆开馆展现场
肖峰先生、宋韧先生这两个名字,于我心中永远是光一般的存在。蒙二位先生曾经的提携教诲,此生有幸,感恩无尽!
作品长廊
▲ 肖峰,《纳加》,35x49cm,素描,1956
▲ 肖峰 《黑衣女士》94×69cm, 布面油画,1955
▲ 肖峰,《女人体》,960x1280cm,1959
▲ 肖峰,《娃娜大婶》,89.5 x 115.5cm,布面油画,1957
▲ 肖峰,《半身像之四》,40×58cm,纸上素描,1958
▲ 肖峰,《辞江南(创作稿1)》,70x99cm,布面油画,1958
▲ 肖峰,《林岗写生之三》,22.5x18.5cm,纸上油画,1957
▲ 肖峰,《芦苇丛中任我行》 ,布面油画,110×186.5cm,1968
▲ 宋韧、肖峰,《小八路》,80x116cm,1979
▲ 肖峰,《太湖石场》,50 x74cm,布面油画,1989
▲ 肖峰,《千帆竞发》,21.5x26cm,布面油画,1994
▲ 肖峰,《饮马扬子江》,180x120cm,布面油画,1986
▲ 肖峰,《耀邦同志》,布面油画,83x174cm,1999
肖峰
Lifetime
▲ 肖峰(1932-2025)
肖峰,1932年2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943年参加革命,从事文艺工作;1944年参加新四军新安旅行团,随军转战在苏北、晋、冀、鲁、豫;1949年随军南下到上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1954年至1960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1960年至1973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十年”期间受到冲击。1973年至1982年,在上海画院油画雕塑院从事艺术创作;1983至1996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2004年离休。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在新时期又有新发展,为中国美院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1999年,获俄罗斯“普希金文化勋章”并被聘为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00年,获第八届圣彼德堡国际艺术节“艺术大师”称号; 2002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鲁迅文学艺术奖特殊贡献奖”;2012年,获得中国文联“造型与表演艺术成就奖”; 2021年,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24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原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重要兼职。2025年4月,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大慈山脚下的肖峰艺术馆正式开馆,肖峰向国家捐赠了其与妻子宋韧二人近80年艺术生涯的503件代表性作品作为肖峰艺术馆永久馆藏。肖峰的创作,以独特艺术语言去讴歌时代,将中国写意手法与西方油画技法融合。 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各地及法国、前苏联、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日本、新加坡、摩洛哥、瑞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关于作者
陈文骥
陈文骥1954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78-1980)、民间美术系(1980-1993)、壁画系(1993-2014)任教,2014年退休,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燕郊两地。
陈文骥的创作,从具象写实转向几何形体表现迄今。早年以略带寂寞伤感的笔调描绘静物或北京郊区风景,50岁之后,在他个人知识和经验驱使,以及对视觉形式的思考下,提炼出形象鲜明简洁的抽象表述形式,以展现视觉的穿透性。 在这当中,他抽离了内在情感以达到画面的纯粹统一,采取冷静而严谨的方式,将判断和意义等指向性的含义降到最低。此外,他在二维空间创造出三维的视觉感,由此产生视差转换的效果,而使用铝塑板、喷漆和滚筒等材料,也呼应他对工业时代物质的依恋与追寻,皆来自儿时接触与熟悉的工业化产物,从早期的烟囱、路灯和建物等元素开始,至今这样的自我挖掘仍旧延续着。陈文骥1954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78-1980)、民间美术系(1980-1993)、壁画系(1993-2014)任教,2014年退休,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燕郊两地。
作者:陈文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