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7首届南极双年展,为艺术的自由而远征

2017-02-15 09:55

从佐迪亚克号上登陆,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从佐迪亚克号上登陆,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在反全球化紧绷的神经和聒噪的政局之下,艺术界迎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南极,这片曾只有探险者和科学家涉足的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将于今年3月举办第一届双年展。

  这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为跨领域、跨文化的对话创造了一个超越国家的平台。南极双年展融合了艺术、科学和哲学研究方法,试图表达“共享空间"的概念:例如南极、海洋和宇宙。首次举办的南极双年展就与标准的展览模式迥异,试图重塑传统的艺术活动形式。此次创造性的旅程将进一步扩大当今艺术的维度。根据《南极条约》(1959)和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南极洲只能被用于为了全人类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和科学研究。南极洲是一片大陆,这片大陆将激励人们思考人类和文化的未来,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看待、对待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

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在南极写生风景画,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在南极写生风景画,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南极双年展的概念是由俄罗斯艺术家、水手、哲学家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Alexander Ponomarev)在2011年提出的。他曾经在南极进行了几次探险,并且在南极组织过一些国际艺术活动。其曾被授予俄罗斯艺术学院会员、《法国快报》艺术专员(Officer of the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of France)、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选“思想者"等称号,完成了百余个艺术项目、活动和展览。

  此次双年展的探索之旅将于2017年3月17日在117米长的“谢尔盖·瓦维洛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上开始,为期12天。包括中国艺术家张恩利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建筑师、研究人员、思想家和哲学家将加入旅程。他们将为南极洲开拓、创造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范畴的未来。双年展的船上项目包括艺术和科学研讨会、表演、诗歌和哲学著作阅读以及放映等活动。科考船变成了浮动的工作室、会议和展览空间。

调查船靠近最后的大陆,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调查船靠近最后的大陆,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此外,在南极洲的多个地点停留期间,艺术家将安装临时的装置作品,或者推出行为艺术表演。此次探索之旅蕴含的移动性、场域特定性、生态兼容性、概念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将对最终的艺术表现产生影响。当旅程结束之后,其间选定的作品将在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展出。此外,双年展还将通过媒体合作伙伴推出关于此次探索之旅的纪录片。

  筹备和协调了一年之久的南极双年展不只是一段旅程。此前的几个月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广泛的公共活动,从莫斯科、纽约、纽波特、巴塞罗那、威尼斯、伦敦、迈阿密到乌斯怀亚。这些活动包括南极双年展展望俱乐部会议;公共会谈;专题讨论会;表演;以及全球公开征集新兴艺术家等。

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在南极被“本地居民

  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在南极被“本地居民"包围,2004。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波诺马列夫把此次南极双年展称之为“神魂颠倒"和“上下颠倒"的双年展,这不仅因为作品是在旅程当中、在严酷的条件下创作完成的,还因为此次双年展推出了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原则——它是一个进行中的双年展:其创意的核心是围绕着全球艺术明星和年轻有为的艺术家形成的。

  全球的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实验室及中国收藏家乔志兵都支持了此次南极双年展。其中重要作品将于今年5月以群展的形式向公众和媒体呈现。

冰川动物。摄影: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冰川动物。摄影: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2015年南极探险队。图片致谢南极双年展

  艺术顾问委员会

  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Alexander Ponomarev)——南极双年展专员(俄罗斯)

  Hani Rashid——联合创始人,Asymptote Architecture(加拿大/美国)

  Hans-Ulrich Obrist——蛇形画廊艺术总监(瑞士/英国)

  Nadim Samman——策展人兼联合主任,Import Projects(德国)

  Sam Keller——贝耶勒基金会总监(瑞士)

  Sheikha Hoor Al-Qasimi——沙迦艺术基金会总裁兼总监(阿联酋)

  艺术家名单

  Abdullah Al Saadi(阿联酋)

  Alexander Ponomarev(俄罗斯)

  Alexis Anastasiou(巴西)

  Andrey Kuzkin(俄罗斯)

  Eulalia Valldosera(西班牙)

  Gustav Dusing(德国)

  Hani Rashid(美国/加拿大)

  Joaquin Fargas(阿根廷)

  Julian Charriere(法国/瑞士)

  Juliana CerqueiraLeite(巴西)

  Julius von Bismarck(德国)

  Lara Favaretto(意大利)

  Matthew Ritchie(英国)

  Paul Rosero Contreras(厄瓜多尔)

  Sho Hasegawa(日本)

  Tomas Saraceno(阿根廷/德国)

  Yto Barrada(摩洛哥)

  张恩利(中国)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