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的“专家们”还是比较注意仿品的时代特征和洞孔的形式及雕刻痕迹。一件仿品很是费劲的加工好,再不动脑子的玉器师傅,也会想到洞孔的加工该是什么样的,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不会因为这个小小的洞孔,使一件高仿品让藏友们识破而前功尽弃!艰难复杂的雕刻工艺都做了,打个喇叭孔也就是把钻头换一换的事,再不然,直孔打过去,再用喇叭形的钻头两边加工一下,也就符合了不少藏友们一直视为鉴识要点的洞孔了,仿古的人该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吧? 所以收藏的人只有鉴识思维不钻进狭隘的死胡同,见到别人都不认识的东西,不妨多琢磨琢磨,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可能吗?才能收到别人没有的古物,真正的藏品,捡到别人不敢买的漏--
收藏的人都有一个心态,那就是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有的你精,那才会感到欣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鉴识思维方式要宽,还能多想几个为什么?不少藏友和鉴宝的专家们,看到不曾见过的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仿”的,“臆造”的,把一件难得的稀有之物给毙了。
前些日发了几件藏品到很是有点名头的论坛,结果说什么的都有,等到网友们都评论完了,我请那些说“仿”的朋友找到类似的藏品发上来比较,或者开价我买,不还价的,结果贩子们一件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古董,类似的会有,一模一样的是不可能有的。现在的仿作,不仅类似的会有,一模一样的也会有!
古玩市场和古玩交易网上流通的不是仿品就是普品,精品、真品只要被藏家收走,就很难在市面见到。所以那些一心想发财的贩子们会不去到处找类似的古董赚钱?
会仿的人都精明,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至少是了解。一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仿做成功的玉器,该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洞孔的直孔和喇叭孔的失误而被人识破成赝品。是不是喇叭孔并不是鉴识古玉器真伪的重要依据,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不少收藏爱好者,一见到内直,外面呈喇叭口的器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假”!根本不动脑子多想一想,想想这内直两头呈喇叭口的洞孔是新的还是老的?洞孔的老旧感,洞孔内有没有被土或者其他什么腐蚀过的,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多想一想,有时就能捡到漏。
作者:陶勤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