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试谈山水画艺术的品位求索
王孟义
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起源不仅仅意在描绘自然,更多的是古代文士们寄情抒怀的一种心理需要,画作中不但强调士气,文气,更是特别强调“超尘出世”的意趣。传统中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是身在庙堂心恋云山,笔下所画的山山水水正是心性之向往。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画艺术一直是把“超脱性”视为标高品位。这种“出尘”意趣及其“超脱性”全然来自画者的主体意识,往往在作画之前,画者都会有过较长时间的心性养育。这种长期的心性养育就使得中国画者在对天地自然、宇宙人生及社会生活的认识达成一个与常人认知有别的独到内蕴。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中国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在认知方面存在着的差别:中国画艺术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知性艺术”,而是一种起始于知性,又超越知性的“悟性艺术”。
中国画艺术也并非是仅仅崇尚自然的艺术,而是画者主体融汇入自然,创造出的一种超自然的、人性化的艺术。以山水画而言,画者并不以描绘眼前的自然山川就算完成,也不仅是满足于“修身养性”的内在需求,中国山水画中的高品位作品往往是追求达成“明世悟道”的至上目标。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主旨对中国绘画艺术赋予的神圣义务。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文艺是否能感动人的心灵”。这是文艺创作主体的真正觉悟,作为绘画艺术让画作养人眼目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动人心扉”。
如何才能让画作动人心扉,如何才能让画作内蕴艺术品位,这亦是很不容易说明白的话题,我引用傅雷先生的一段论画箴言来析释这个深奥难测的有关艺术品位的问题。
傅雷先生谈到中国画观赏时说:“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逸品也。
观画然,观人亦然。美在皮表,一览无余,情致浅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平平而终见妙境。若夫风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如高僧隐士,骤视若拒人千里之外。或平淡天然,空若无物,如木讷之士,寻常人必掉首勿顾。斯则必神专志一,虚心静气,严肃深思,方能于嶙峋中见出壮美,平淡中辨得隽永。惟其藏之深,故非其浅尝所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傅雷《观画答客问》)
从傅雷先生的此段论艺文辞中,可见他充分强调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悟性”内涵。还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悟性,不仅仅是对画者的要求,也是对观者的一种提示。当然,画者如何将自心的悟得以艺术形式传递给观者这也需要一个接受、理解过程,当年黄宾虹、傅抱石的艺术“悟得”与创造就经历过他人的极度贬斥过程。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同样需要等待优秀的识者。
傅雷先生是二十世纪期间一位学养、悟性、人格均堪称超拔的文坛高士,他的许多艺术洞见都享有超绝群伦之誉,他的此番至理明言,我等当代山水画者若能用心领悟,在艺术创作方面必定会终生受益。
新作·【水悠云闲图】·138x69cm
作者:王孟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