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7-17 20:57
开幕式现场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承办的“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于2025年7月1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宣布展览开幕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姚友超,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国家京剧院副院长田磊,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王青云,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乔宜男,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副主任孟宪璋,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网信局局长边建国等领导和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延安鲁迅校友会原副会长向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谭志湘,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原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文国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王仲,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李一,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主任乌日切夫,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吕慧军,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王东辉,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孙淼等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学者代表,新闻媒体等共约200人参加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洪俊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洪俊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既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自创建伊始便汇聚了王曼硕、马彦祥、王朝闻、张庚、葛一虹、朱丹、苏一平、江有生、贺敬之、马可等一大批具有延安鲁艺背景的艺术家和学者。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传承延安鲁艺精神的基础上,持续积累并整理了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红色艺术文献与作品,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烽火岁月,更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家们以文艺为武器的战斗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代表、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
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代表、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在发言中说道,作为青年学者,他们不仅在触摸历史肌理、接受心灵洗礼,更在承接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使命。当代学者将通过珍贵的文献,深入体认和领悟艺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强大武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和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网信局局长边建国,郑重签署《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协议》。
展览开幕式合唱表演
开幕式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职工、研究生院教师和硕博士生,以及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成员共同组成的国艺合唱团,以饱满的热情,深情演绎了《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保卫黄河》三首经典抗战歌曲,以情绪激昂、气势磅礴的歌声,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赞颂伟大的抗战精神。
嘉宾观展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了“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三大展区,共展出140余件套抗战时期音乐、戏曲与美术领域的珍贵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战歌震山河
狼烟起,铁蹄奔。颠沛流离,生离死别。“起来”“前进”“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雄壮歌声,响彻神州,把四万万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势不可当的滚滚洪流。本章的抗战音乐,是中华儿女在绝境中发出的怒吼,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歌。
展览现场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璀璨明珠,以母亲河黄河为喻,追溯民族辉煌历史,以恢宏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它不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历史的见证、革命的号角,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革命纪念意义。田汉、任光、聂耳等先驱的作品,同样饱含鲜明的时代精神与革命激情,从“大后方”的《秋子》到根据地的抗日救亡歌曲,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希望,每一段旋律都呼唤着光明,激励中华儿女坚信黑暗终将散去,曙光必将来临。
兰台唱金戈
抗日战争早期,梅兰芳带领戏班赈灾义演,上演两出古装新戏《抗金兵》《生死恨》。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梅兰芳蓄须明志,暂别演出舞台,拒绝为沦陷区的统治者表演,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登台。梅兰芳的社会人格与艺术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肩负着历史使命感,对艺术充满崇敬。戏曲于梅兰芳而言,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关涉他精神归宿的信仰。本章以梅兰芳的“蓄须明志”照片拉开帷幕,展示了梅兰芳初校的《抗金兵》整理本、1935年胜利公司出品的《抗金兵》唱片,以及《生死恨》的提纲和剧本。
展览现场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戏剧艺术家们不仅为抗战筹集资金,还通过戏剧活动表达对抗日将士的支持。1932年2月29日第一舞台的戏单,就是慰劳抗日将士举办筹款义务夜戏的明证。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戏剧艺术家们以舞台为后方阵地,用戏剧的力量激发民族精神,鼓舞民众斗志,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刀笔砺丰碑
在民族救亡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以笔为戈、以刀为枪,淬炼出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丹青喻节,诉说着文人的赤忱之心。梅兰芳的《墨梅》暗喻高洁不屈,齐白石的《保民道国联》饱含家国之忧。他们的作品虽不直接描写战争,却在静观与寓意之间凝聚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刀木为锋,刻划出刺破长夜的光明。延安鲁艺师生的版画,是觉醒的号角、视觉的战歌,力群、彦涵等版画家,以《抗战》中前线战士的无畏身姿、《移民到陕北》里后方民众的坚定信念,将“大众艺术”锻造成唤醒人心的文化利剑,成为民族不屈的象征。铜塑为铭,滑田友、刘开渠等雕塑家将烽火岁月镌刻成永恒。冰冷的雕塑承载着炽热的抗争精神,这不仅是形态的塑造,更是灵魂的熔铸,以金石之坚,将中华民族在血火中淬炼出的英勇不屈铭刻于历史长河,铸就民族精神的丰碑。
时至今日,这些艺术形式仍在岁月深处守护家国山河。
展览现场
抚今追昔,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些熠熠生辉的抗战文艺典藏,激励我们赓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传统,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书写新时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时代创作的新篇章。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