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做策展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Curator)# 0

2015-09-09 00:00

  系列出版物“做策展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Curator)调查了一个有着深远影响但尚未被深入研究的现象、一段还有待书写的历史:艺术家在扮演策展人的角色时所发挥的基础作用。将我们称之为“展览”的这样一种在本体论上模棱两可的东西当作一种关键性的媒介,艺术家们通常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这些展览的常规形式。而“The Artist as Curator”这一项目正是关于他们所做的这些展览的。该项目总共会涉及20场由艺术家担任策展人的展览,时间跨度从战后延续至今。

  当展览成为形式:关于艺术家做策展人的历史(When Exhibitions Become Form: On the History of the Artist as Curator) – THE ARTIST AS CURATOR #0

  by Elena Filipovic

  Marcel Duchamp, La Boite-en-valise (The Box in a Valise), 1938–42

  艺术家担任策展人的历史还有待补充。关于博物馆、展览实践甚至是明星策展人的出版物在最近这些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产业,关于这些主题的书籍可以堆满好几个书架——但仅仅在二十年前,人们还很难找到哪怕是一本关于它们的书。在长期持续并且庄严的艺术史学术的环境中,这种展览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领域——如果说它正在迅速扩张的话。从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和赛斯·西格尔劳布(Seth Siegelaub)到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这些策展人使得那一领域黯然失色——他们的项目、实践以及表达获得了相当多的关注。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重建一场展览的实践(这是在这之前相当罕见的一种策展方式)凭借对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的标志性展览“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1969)的再现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次再现重新展示了原版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恢复了它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禁不住想知道:“由艺术家策划的展览为什么对历史化还无动于衷?”

  Mel Bochner, installation view of Working Drawings and Other Visible Things on Paper Not Necessarily Meant to Be Viewed as Art, 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New York, 1966

  我们知道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比如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在1855年巴黎Salon的对面搭起一个木棚,办起了自己的展览,目的是要以不同而更好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像官方那样将所有的画作堆叠在一起直到到达天花板,明显忽视了展出作品的完整性。Salon官方在1855年时拒绝了这位画家的两件作品——“The Artist’s Studio”(1854 - 55)以及“A Burial at Ornans”(1849 - 50)——因而在他的想象中,他自己承办的个人展览(在当时这样的行为闻所未闻)不仅仅是一次合适的还击,更是对Salon偏爱的展览惯例的一次报复。在“策展人”这一完全专业化的职业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艺术家都是独立地选择展览场地、组织现场布置、确定展出作品、甚至是制定筹资方案的——这样一来艺术家也能更好地确定其作品的被接受情况。在20世纪时,更多类似的表面上的异常出现了:艺术家不仅秘密地在他们的工作室里创作互不相连的作品,同时还掌握了其作品的展示与传播的机制本身。

  Paulina Olowska and Lucy McKenzie, installation view, Nova Popularna, Warsaw, 2003

  艺术史中充满了这样的奇闻轶事,尽管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官方说法的边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并不神秘:尽管展览作为艺术首次被公开展示、传播、观看和讨论的主要场所具有一定的根本重要性,但长期以来它充其量只被视为一种模棱两可的研究对象,这有一部分是由于展览的本体论背景的模棱两可,无论谁是它的策展人。既不是一件稳定不变、可收藏的事物(这是艺术史中的平常元素),也不是某一个人的一件清晰的产品(展览的存在是由它包含的艺术作品决定的,也是由组织了这些作品的策展人决定的);明显不具备独立自主性;通常被认为“仅仅只是”一个框架;并且无法撤销地与官方常见的实用主义关联在一起(因而比起一件艺术品来说没那么“纯粹”和“富有创意”)——这些大概就是展览史为什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获得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对象的吸引力的部分原因。然而,为什么艺术家策划的展览花了更长的时间才被理论化却需要另一个答案。

来源:艺术眼新闻热点 作者:陈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