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7-25 10:43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文艺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卓越的人物,如文学巨匠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还有那些将画笔对准现实的画家们。
1863年,彼得堡艺术学院的14名毕业生拒绝创作神话命题作品,集体退出学院,之后催生了巡回展览画派,掀起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大潮。这场艺术革命不仅打破了艺术被贵族垄断的局面,还将艺术带到人民中间,展现了俄罗斯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会发现多重因素共同铸就了这场艺术繁荣。社会变革的激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唤醒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用画笔揭露社会矛盾。与此同时,批判现实主义崛起,使巡回画派的艺术家们主张“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创作直面社会现实。民族精神的觉醒也是关键所在,俄罗斯画家们执着于表现本民族的历史与风物。此外,文学、音乐与绘画的共振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更加璀璨。当时出现的民族风景画派,继承了“巡回展览画派”真实记录并描绘国家风景人文及自然风光的传统,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大自然。
展览现场
2025 年 7 月 19 日,“北国的田园诗——俄罗斯油画与素描作品展”在浦城美术馆 / 范迪安美术馆顺利开幕。此次展览由浦城美术馆 / 范迪安美术馆、全山石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是对19 至 20 世纪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黄金时期的全景式呈现。展览精选了 86 件油画与素描作品,涵盖风景、人物、肖像等题材,跨越 130 年艺术史,通过四大板块展现了俄罗斯艺术的百年流变。展览将持续至 2025 年 9 月 7 日。
展览现场
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作为闽北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长期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体验。通过丰富展览类型,进一步提升美术馆的文化影响力。此次与全山石艺术中心的合作,不仅是浦城美术馆首次大规模的馆际藏品交流合作,也是首次以西方艺术展品为主导的展览。全山石先生对此次合作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展品挑选,确保展览的高质量与专业性。
田园诗般的向往
“北国的田园诗”勾勒出一幅广袤无垠的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点缀着稀疏的村庄、宁静的湖泊和连绵的森林。这是一幅充满诗意与宁静的静谧风景画,描绘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展现出质朴与纯粹的生活之美。
展览现场
全山石艺术中心宣教部主任王文杰指出,俄罗斯绘画的一大显著特性是能够反映生活的诗性与美的诗性。这一特性贯穿于各个阶段的作品,无论是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还是现代形式主义等,都能体现出生活的诗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马真正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北国的田园诗”。一方面,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来自北国,其作品中的田园诗不仅展现了俄罗斯的艺术魅力,更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期许。在回顾历史的艺术创作中,不同国籍的艺术家所承载的民族性至关重要且不应被遗忘。无论是对民族的自豪感,还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这些情感都深深融入了他们的作品之中,成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俄两国都曾历经战争的磨难,无数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录与宣传形式,承载着特殊的意义。无论是俄罗斯艺术家,还是中国艺术家,都曾将画笔化作武器,投身于这场世界性的艺术抗争之中,这已然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传统。
当我们回溯历史,那些描绘北国田园风光的作品,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记录,更是后人对安逸生活的美好期许。这些作品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与先辈们共同憧憬着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对于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民族和国家而言,田园诗般的画面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展览现场
从庄重肃穆到平和温暖
走进“北国的田园诗——俄罗斯油画与素描作品展”的展厅,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与素描作品,让观众得以窥见俄罗斯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自然景观,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览分为“大师的荣光”、“梅尔尼科夫”、“传承之路”、“继往开来”四大板块,各具特色且相互呼应,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张力的观展脉络,既呈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又凸显了风格的对比性。
展览现场
“大师的荣光”汇聚了多位背景各异的艺术家。他们或参与战争,或历经战火洗礼,或长期深耕于美术院校,甚至担任院长等重要职务。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们的作品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兼具观赏性。例如,叶夫赛·叶夫赛耶维奇·莫伊谢延科(1916-1988)曾作为一名民兵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战争的洗礼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坚信:“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始终体察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时代,对待自己和同时代人,这也就是表现了画家自己。”因此,他的创作与时代同行,令人振奋和思索。
《阴天·郊外的风景》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俄) 板上油画,31×43.5cm,1890年
同时,这一时期的艺术家还包括列维坦,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著名、最受关注的风景画家之一。他一生都被祖国大自然的美所深深吸引,沉迷于描绘大自然的美,他临终前的最后一件作品,依然是充满阳光和平静的自然风光。此外,特卡乔夫兄弟生于俄罗斯农村,他们的作品一向注重对农村生活场景的关注。作为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艺术既体现了对苏联写实绘画传统的尊重与继承,又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阿力克赛特洛夫斯卡娅的风景》 彼·弗明(俄) 板上油画,42cm ×35cm,1949 年
《古老的基辅春天》 塔·雅勃隆斯卡娅 (乌) 纸板油画,40×40cm,1973年
《翱翔在湖上的海鸥》 谢·特卡乔夫(俄);阿·特卡乔夫(俄) 布面油画,122×142cm,年份不详
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通过艺术家的生平背景,从中领略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艺术追求。
展览现场
“梅尔尼科夫”则聚焦于这位艺术家的独特风格。梅尔尼科夫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脱颖而出,与其他艺术家形成显著差异。他的艺术创作在技法、主题和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信》安·梅尔尼科夫(俄) 布面油画,67×57cm,2000年
《包头巾的妇女》安·梅尔尼科夫(俄) 纸上炭精条,29×21cm,1984年
“传承之路”将视角转向20世纪的艺术变革。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创作理念和风格上与前辈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他们追求更加自由的创作理念,笔触丰富,风格多元。中生代美院教授如贝斯特洛夫的作品风格与前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板块不仅展示了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揭示了时代变革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展览现场
“继往开来”侧重于中俄绘画交流的历史脉络。从马克西莫夫的早期作品到教科书式的素描习作,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绘画艺术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及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也展现了两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体现了艺术跨越国界、传承发展的永恒魅力。
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策展人马真正指出,众多参展的俄罗斯艺术家中,部分人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争的残酷与艰辛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使其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这些作品多采用暗色调和灰色调,以冷峻的笔触记录和描绘家乡的风景,既是对故土的深情歌颂,也是对战争创伤的无声诉说。相较之下,那些在现代观念体系中成长起来、未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艺术家,其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他们在创作中更加自由,更注重对自然风光的纯美记录,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轻快、平和且温暖的情绪。
观众沿着策展思路观看,会清晰地感受到这种风格与情绪上的转变:从庄重肃穆、纪念碑式的绘画风格,到轻快平和、温暖化的现代表达。这种转变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演进,更是时代精神的变迁,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脉动和文化的传承。
展览现场
中俄艺术的交融
俄罗斯油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俄罗斯油画与西方油画一脉相承,发展到19世纪,受到了俄罗斯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反映现实生活,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画家们将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和俄罗斯的历史命运紧密连接,无论是历史画、风景画和风俗画,都具有生活的诗意。俄罗斯油画深厚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传统,影响了中国几代画家。
《城边的风景》安·梅尔尼科夫(俄) 布面油画,50×60cm,2004年
全山石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俄油画家,他的留学经历对此次展览具有重要的意义。1954年,全山石先生前往俄罗斯留学,在此期间,他不仅学习了油画的语言技巧,还深受俄罗斯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他曾在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奥列什尼科夫(1904-1987)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1919-2012)的工作室学习,这两位艺术家的主题性创作经验和民族性探索,对全山石先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的作品由全山石先生从国内外藏家处筹集并精心挑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高度评价了全山石的艺术成就。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美术发展与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代表,全山石先生年轻时前往俄罗斯留学,回国后从事艺术教育与创作。他以众多主题性美术创作、大量的风景、人物写生等,构建了丰富的艺术世界,尤以精湛的艺术技巧与造型水平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在美术教育领域,他更是身体力行,培养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浙江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的成立,为美育普及和中国观众欣赏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为主的艺术经典提供了平台。
《威尼斯》尼古拉·列宾(俄) 布面油画,50×70cm,2009年
《泽列诺戈尔斯克海滩》尼古拉·列宾(俄) 布面油画,60×49.5cm,2010年
《阅读》塔·雅勃隆斯卡娅 (乌) 布面油画,40×40cm,1996年
在创作、教育与交流的同时,全山石先生积极面向世界画坛,竭尽心力挑选并收藏了一批世界美术的精彩之作。此次展出的作品多出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画坛名家之手,对于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1955-1957年,康斯坦丁·梅福季耶维奇·马克西莫夫(1913-1993)受委派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开办了油画训练班,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奠定了中国现代油画教育的基础。马克西莫夫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理念,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生如靳尚谊、侯一民、詹建俊等,成为中国油画界的杰出代表。
《静物一丁香》K.马克西莫夫(俄) 布面油画,69×49.5cm,1990年
同时,展览也展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俄罗斯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彰显了中俄艺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展览中的一些作品,如全山石先生回访俄国时获得的梅尔尼科夫的素描作品,不仅是中俄艺术交流的见证,也体现了两国艺术家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为展览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展览现场
结语:
“北国的田园诗——俄罗斯油画与素描作品展”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桥梁,连接着俄罗斯的黄金时代与当代观众的心灵。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扇窗,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对宁静与美好的向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