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代深浮雕竹制笔筒

2016-10-19 11:03


2


1

■安徽合肥 吴艳

笔筒,一般是有底圆筒状,专门放置各色毛笔之用,是文人书案上的必设之物。明代文人朱彝尊《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其材质有竹、木、牙、瓷、玉等,但数竹制最为常见,其一是因竹子易得,中空,适合制作笔筒,其二是古代文人对竹文化情有独钟,其清高傲雪、虚心向上、节节升高的美誉即是文人雅士的品格写照。

竹笔筒或为素面,或为浅刻,或为多层深刻镂雕,每一类都有雅趣美感所在。装饰图案多为文人观瀑、携琴访友、高士对弈、隐居生活等经典文人题材。安徽作为文房之乡,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多件精美的明清笔筒,其中有一件清代深浮雕竹制笔筒,表现的是王羲之写《黄庭经》换白鹅的文学典故。

此件笔筒(图1)高12.9厘米,直径8.6厘米,椭圆形,中空,无底,底座遗失。筒壁一半为素面,一半为深浮雕刻,以山石作为画面过渡,通体油润发亮。正面雕刻两株苍松直插云层,枝杈遒劲若龙,树皮斑驳,松叶形如羽扇,细密整齐。松树下,王羲之头戴儒巾,慈眉长髯,坐在天然木枝椅上,大笔挥毫。小童在案前双手捧着卷轴,小心伺候着主人书写。另有一老道士站在旁侧,一手持书,一手挥舞着拂尘,神情窃喜地望向王羲之。三只鹅悠闲地在前漫步,或低头觅食,或上仰看向书案边,姿态高傲优美。此件笔筒制作细致,图案满塞,雕刻可达三层,立体感强。人物神情到位,动作准确,与整体环境也相得益彰,很好地表现出了这段著名的文学趣事。图案右下角有落款(图2)“丁丑春月 张鹤亭刻,有红色阳文钤印,已模糊不清,刻者张鹤亭无考。

来源:华夏收藏网-市场行情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