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陶瓷鉴定理论的方法论研究


      陶瓷鉴定理论的方法论研究

目前,收藏界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不同的流派依据不同的鉴定理论,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常常对同一对象得出不同结论。除了实践水平的差异外,理论的差异,特别是理论自身哲学或逻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笔者拟对标型学、痕迹学、一票否决、仪器鉴定等常用鉴定方法及其依据进行分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标型学的方法论基础
所谓标型学,就是对古器物的断代,以古墓藏出土或已确认的同类器物为“标型”,比照“标型”来断代。传统陶瓷鉴定主要从器型、胎釉、纹饰、款识、工艺等方面对照标准器,得出真伪结论。


标型学的哲学基础是“证实原则”,即主张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取决于能否得到证实。既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又用现象观察的方法加以证实。证实原则的优点在于它强调观察实践的作用,反对纯理论推导。其弊病在于试图用有限的观察实践证实无限的个体,用有限的已知证实无限的未知。事实上,任何标本所包含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在手工生产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完全符合标本特征并非一定真。当代作假者大都按博物馆标型特征仿制,在高科技时代,在巨大利益驱使下,特征仿制得一模一样并非不可能,按图索骥正好上当。同时,不完全符合标本特征不一定假。标型的特征是典型的,但也只有有限的比对意义,手工生产的东西都具有特殊性,与标本都有差异,未知的、缺乏标型的器物也在不断发现。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所谓专家“走眼”实属必然。


标型学的逻辑基础是类比推理。其推理形式是:A器物的器型是这样,胎釉是这样,纹饰是这样,款识是这样,工艺是这样,A器物是某朝真品。B器物的器型是这样,胎釉是这样,纹饰是这样,款识是这样,工艺是这样,所以,B器物也是某朝真品。这个推理是符合逻辑的,但是,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就是说,它只是一种可能,并不必然是真品。不能说“苏东坡是四川人、喜欢喝酒、爱美人,苏东坡是一代豪杰。我也是四川人、喜欢喝酒、爱美人,所以我也一定是一代豪杰。”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标型学鉴定所得出的结论只是一种可能,只有参考价值。不了解或忽视标型学的缺陷,是大量伪国宝产生的原因之一。图1、国宝献汶川风波。我亲耳听某知名专家说过,他鉴定为真的“鬼谷子下山”罐就有五个。


二、“一票否决”的方法论基础
正因为标型学有许多缺陷,所以许多专家转而采用“一票否决”的方法。按毛晓沪老师的说法,就是陶瓷鉴定不是找优点,看它有哪些相同,而是找毛病!只要有一点不符,即是赝品。
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一票否决”的理论基础是证伪原则。在哲学史上,证伪原则恰好也是通过对证实原则的否定而产生的。证伪原则认为,一个命题不可能通过列举观察事实而完全证实,但可以一个相反的观察事实证伪。如列举大量天鹅是白的,并不能完全证实一切天鹅是白的,但一只黑天鹅就可以证伪一切天鹅是白的。从理论上看,证伪原则似乎比证实原则更合理,所以,一票否决法确实比标型学准确率更高,在当今仿品泛滥的时代更是如此。但是,证伪原则也有缺陷。首先,一个反例可以证伪一个全称命题,但不能证伪另一个单称命题。如,发现一只天鹅是黑的,不能证伪另一只天鹅是白的。其次,一个细节的证伪,不能必然地证伪整体。历史上许多科学理论在细节上被证伪过,但仍然不失为科学理论。

在逻辑上,“一票否决”的逻辑基础仍然是类比推理,鉴定对象与标准器的许多相似性不能必然证实该器为真,同样,某一细节的不符也不能必然断定其为假。依前例,同样不能说“我不爱美人,一定不是一代豪杰。”古代陶瓷皆为手工制作,徒弟制作的肯定与老师傅有区别,不能因为什么线条、图案、造型的差异就说徒弟制作的是赝品。这就是一票否决后许多人不服的原因。图2


三、痕迹学的方法论基础
痕迹学可以分为历史痕迹、工艺痕迹、作假痕迹等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不可人为产生的历史痕迹。凡是可以人为完全复制的,都不是核心要素。
由于证伪原则的结论也不是必然的,但却有合理之处。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弥补其缺陷,发展了它的证伪功能。
历史主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一种理论皆有其核心要素和非核心要素,非核心要素被肯定或否定并不影响其真理性,只有否定了核心要素,才能否定其真理性。从鉴定学角度看,凡是能被人为复制的要素,不论是被证实还是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而不可复制的核心要素被证伪,该物必然是赝品。这就解决了由于细节差异导致的争论,也避免了外行将真品人为作旧所引起的误解。


结构主义更进一步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有一定结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从鉴定学意义上讲,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等等要素的一定组合就是时代风格。鉴定要从整体上把握,部分要素的证实或证伪不具有决定意义,完全可能出现各要素全对,但整体不对。但不可复制的要素和整体风格不对,则该物肯定不对。


那么,在陶瓷构成的各要素中,什么要素是人为不可复制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等均可复制,甚至原料、配方也可完全一样。笔者认为,只有历史痕迹是人力不可复制的,真正的岁月留下的痕迹是作假高手难以完全复制的,比如胎釉老化、自然磨损、包浆等。这就如老人的气质、体质、容貌、心态等,再高明的年轻演员不可能完全演像。岁月一定会留下痕迹,但岁月的风霜岂是短时间能够达到。
核心要素的证伪在逻辑上构成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即:如果器物是老的,那么它有历史痕迹,此物没有历史痕迹,所以,此物一定不是老的。这是符合逻辑规则的演绎推理,其结论具有必然性。


四、科学仪器鉴定的方法论分析。
为什么说是“分析”呢?因为每一种仪器鉴定的方法论基础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对几种常用的科学仪器鉴定方法进行分析。

1、元素鉴定法
这是通过X荧光光谱法测定釉面元素含量来鉴定瓷器的方法。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采用的釉面配方不同,原料配比不同,会导致釉面元素的组成和含量的不同。釉面元素的组成和含量从瓷器出窑后就固定了。因此,这项参数包含了生产年代和窑口特征信息。检测釉面的主量、次量、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含量数据后,对照相关的釉面元素数据库标准数值,就可以作为判别一件瓷器年代窑口的依据。
作为科学仪器鉴定,它的检测结果是客观的,但是,它的方法论基础是不完善的。首先,它的方法论基础仍然是标型学,数据的收集就是标型的收集,数据的比对就是标型的比对,不能避免标型学的缺陷。同时,这种方式要求首先掌握大量的客观数据并输入电脑数据库,以便和被检物的测试数据相对照。然而要全面掌握各种窑口的数据在短时间内是几乎不现实的。不少窑口还没有取得数据,无可对照。有的窑口只有少量数据,也缺乏广泛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测试数据虽然客观,也无可比较。其次,对于某些故意按正确的配方生产的东西,釉面测试的办法还不足以应付。就是说,元素比对,不是鉴定的核心要素。因此釉面测试只能以客观的数据为鉴定者作参考,不能独立地下鉴定结论。

2、热释光鉴定法
热释光断代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依靠标准器作为比较。 陶瓷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在受到核辐射 (如α、β和γ等射线 )的作用时,会积累相应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样本加热,可观察到物理学上的“热释光”现象,这些矿物晶体在历史上积累的能量会以发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且热释光的强度与它们所接受的核辐射的多少成正比。由于陶瓷所接受的核辐射主要来自于陶瓷本身和自然环境所含的微量的放射性物质 (如铀、钍、钾40等),它们的放射性剂量相对恒定,因此热释光的强度便和受辐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一件古陶瓷在当年的烧制过程中,它的胎土中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等矿物晶体原始累积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烧制时的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至零。从它烧成之日开始,该陶瓷器将重新积累热释光信息,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运转。在该器件进行热释光检测时测量得到的热释光信息,是与它的烧制后时间长短成正比的,“热释光”方法就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幅射能,计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的目的,这就是热释光方法的基本原理。
热释光鉴定法的理论是严密的,在不受干扰状态下其结论是可靠的。问题在于它容易受人为影响。当老瓷器人为加热后,热释光归零,可能被检测成新器,而人为增加辐射,又会将新瓷器检测成老器。所以说它也是可复制的非核心要素。


3、陶瓷釉质老化鉴定法
其原理是陶瓷的釉质会随着时间推移由无序态向有序态变化,即所谓脱玻化。通过对釉质成分的测定和计算,得出老化系数,老化系数与陶瓷年龄有函数关系,从而得出陶瓷的烧制年代。釉子的“老化”,是陶瓷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不断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变化。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因此我们也把它形象地称作陶瓷器的“年轮”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曾试图采用人工方法改变仿品的老化系数,比如向釉内添加催化剂;改变烧成曲线;进行退火处理等,但均未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人们至今尚未找到改变釉质老化系数的人工方法。尽管通过人工处理后有些仿品的釉面与真品十分相似,用肉眼很难区别,但是从老化测试的谱图上看,它们却相去甚远。由此可知老化鉴定法具有较强的抗人为干扰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陶瓷釉质老化鉴定法在理论上是合理的,逻辑上是严密的。到目前为止,从逻辑上可以说:如果存在釉质老化,那么该器是老器,如果不存在釉质老化,那么该器是新器。
当然,古陶瓷釉质老化鉴定技术也存在不足。从目前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区分古代真品与现代仿品十分有效,但是还不能精确判断出古陶瓷真品的确切制作年代。要想做到这点还必须结合其他鉴定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至于碳14鉴定法,是利用碳14要素的半衰期(5730年)鉴定有机物年代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竹、木、牙、角、书画等的鉴定,并不适用于陶瓷鉴定。

综上所述,每一种鉴定手段都有其方法论基础,其理论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决定了鉴定结果的有效性。从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眼学”中,历史痕迹法较为合理,仪器鉴定中,“老化系数”法较为科学。但它们的共同弊病是能断新老,但不能断具体年代,还需结合其他方法整体上把握。
李卫民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