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丨央美美术馆首次展示国际艺术收藏:以全球视野思考艺术发展

2025-07-21 14:06

2025年7月18日,“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凭借其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大量重要艺术作品为首次展出,涉及超过133位全球艺术家的244件(组)精彩作品。此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历史上首次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其国际艺术收藏,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持续挖掘藏品价值,扩展学术视野,促进藏品高质量利用,促进美术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项目。展品时间跨越三个世纪,从19世纪欧洲古典油画延伸至21世纪的全球当代艺术,地域范围涵盖五大洲。这些馆藏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艺术特征,也是从中国视角对于全球美术史的一次关注,同时这次展览更是记录了中央美术学院自1930年代开始,近百年来的国际艺术收藏的积累历程,包括早期欧洲油画收藏、1950年代的系统购藏、捐赠,以及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2008年建成开放后的进一步拓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0308995ffec20a19a08f5b8268773afc.png

开幕式现场

央美美术馆收藏体系视野下的国际艺术轮廓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国际收藏始于1930年代。北平研究院旧藏欧洲油画与矢崎千代二个案收藏构成最初的基石。1950年代起,学院在陈列馆建设中系统购藏欧洲及苏联作品,辅以教师捐赠与国际艺术家馈赠,藏品规模渐显。驻华使馆与国际友人捐赠的苏联克拉夫钦科、日本加山又造等名家之作,皆为时代珍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b8159011e2f858e75df5a26f64a7a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ad3000944c2ac17d0bd60b1cfe5913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cf289165d97f4bc78a99aef1d1c543b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3d6a63d368b3e8bef6287865b18af96.jpg

展览现场

2008年矶崎新设计的美术馆落成,国际收藏迈入新阶段。重要当代作品通过藏家、机构及使馆捐赠入藏:德国约瑟夫·博伊斯与美籍日裔小野洋子的观念艺术,爱尔兰肖恩·斯库利和韩国河东哲的绘画,丹麦比扬·诺格的雕塑,瑞士罗曼·西格纳的影像,法国阿涅斯·瓦尔达与马克·吕布的摄影,以及德国A.R.彭克、智利万图勒里等国际艺术名家之作,共同织就国际艺术网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690394262e68a6cf66616f634f5e958.jpg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在致辞中表示,“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是美术馆首次系统性呈现丰富而珍贵的国际艺术收藏。其中,两百余件国际馆藏作品汇聚于此,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记忆与艺术价值,共同勾勒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体系视野下的国际艺术轮廓,生动反映了中央美院在国际美术教育与交流中积淀的深厚历史成果。同时,本次展览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希望观众沉浸于这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艺术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83784fd18b618e2cd9b5ad8fc8dd8282.jpg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表示,此次展览精彩呈现了中央美院从库尔贝到马克·奎恩等国际大师的珍贵收藏,跨越古典至当代艺术。策展以"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双视角展开,启发我们以全球视野思考艺术发展。这些展品不仅展现了央美的国际交流历程,更折射出不同时期收藏对中国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国际展览让我们通过世界反观自身,推动艺术进步。这是一次极具学术价值的成功展览。

展览:"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双视角

展览分为“国际艺珍”和“中国镜像”两个单元。“观世界”与“览中国”,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两个单元构成了双向的文化凝视与对话,探寻艺术跨越边界的流动,力图展示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深层意义。双股力量恰如太极般循环往复、相互作用,映照着世界艺术持续生长变化的动态图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bd8fa19788c4badde1273b30750d4c3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3d0d66db93eaf08dee64be0d3e9b906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eacc0c5b7adf743a66660712640275d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60a9971b13b4333d1db7e36ee322821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3316ab9f2f96b168385c969eea667caa.jpg

展厅现场

美术馆策划研究部项目主管胡晓岚博士作为策展团队代表谈到,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建构国际收藏体系的视野和格局是一致的。对于此次馆藏国际艺术展的策划,离不开我们的原点和根本思考点,那就是中央美术学院,那就是中国,因此展览分为"国际艺珍"和"中国镜像"两个单元,从“看世界”与“看中国”的双向视角展开,试图从一个侧面呈现世界艺术相互作用,生长变化的动态图景。希望通过展览激发更多的学术讨论,活化馆藏研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30b6cb909696b9b0e3ba305f9620b11.jpg

央美美术馆策划研究部项目主管胡晓岚

国际艺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国际艺术收藏,以多元来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跨文化叙事。19世纪欧洲油画原作和原画框于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经机构划拨入藏。这批以教学研究为收藏初衷的作品,虽多出自佚名画家之手,却题材丰富,从静物花卉、市井生活,到劳动场景,展现了真实的时代风貌,成为研究19世纪艺术的实物例证,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妇女头像》更是其中珍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1c7668d0be00d37e95da73f853017301.jpg

妇女头像,古斯塔夫·库尔贝,19世纪,46×38cm,布面油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Head of a Woman,Gustave Courbet,19th century,46×38cm,Oil on canvas,CAFAM Collection

而在多样化的版画收藏中铭刻着社会主义艺术交流的烙印。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王曼硕从乌克兰基辅美术学院带回师生版画,其中的木刻与铜版技法熔铸了社会主义主题与民族风情和历史;而曾任版画系主任的伍必端在留苏期间系统收藏56件版画:既有涅列茨基等名家亲赠之作,亦含同窗习作等珍贵文化遗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928e87eae96883bbcfe86a914013f79b.jpg

枪炮与鲜花,华盛顿特区,美国,马克·吕布,1967年,50×60cm,明胶银盐照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Flower,Washington DC,USA,Marc Riboud,1967,50×60cm,Gelatin silver print,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6b109a743ca2edec2ca868edf46d35c5.png

采集者,何塞•万徒勒里,1982年,98x68cm,布面丙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A Gatherer   José Venturelli,1982,98x68cm,Acrylic on canvas,CAFAM Collection

新馆时期的全球化拓展则丰富了收藏的品类,从大量的国际摄影收藏,到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既有马克·吕布《枪炮与鲜花》等摄影经典凝固的人文精神,也有智利画家万徒勒里融合水墨与拉美壁画风格的《采集者》。多元化收藏既与19世纪的欧洲传统对话,更构建起国际视觉文化的动态档案。以19世纪油画为“源”,以版画为“脉”,以当代拓展为“流”,这些馆藏的国际艺珍不仅是艺术史的切片,更是我们通过收藏、研究和转化,参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实践见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ca28bb09a1949279b70eeb3ffbb27aaf.jpg

“7000 棵橡树”玄武石之一,约瑟夫·博伊斯,1982年,40×40cm×140cm,玄武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One of the Basalt Stones from _7000 Oaks_,Joseph Beuys,1982,40×40cm×140cm  Basalt stone,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88aa72c8d546f7889dda0194d82403b8.jpg

出发条件,A·R·彭克,20世纪80年代,159×119cm,布面丙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Conditions of Departure,A. R. Penck,1980s,159×119cm,Acrylic on canvas,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8d4170072bd8e60f1b85418ece2eab97.jpg

流泪的歌 ,肖恩·斯库利,2015 年,215.9×190.5cm,铝板油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Weeping Song,Sean Scully,2015,215.9×190.5cm,Oil on aluminum,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9ec36a8461cfb1e89cd557488e09aa59.jpg

行动绘画(创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小野洋子,2015年,200×100cm×7 件,2分 46 秒,布面水墨、视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Action Painting(Created at the CAFA Art Museum),YOKO ONO,2015,200 × 100 cm × 7 pieces,2'46'',Ink on canvas,  Video,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8b9dfc4fe6d5786d23ae366ebb4bbf5.jpg

歧路之园,马克·奎恩,2019年,220×120cm,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Marc Quinn,2019 ,220×120cm,Bronze,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773be16d9d7a63d1c5eb1f889ac9bf2f.jpg

炭笔肖像 马库斯·吕佩尔茨  2015年  42×29.5cm 纸本炭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Charcoal Portraiture  Markus Lüpertz  2015  42×29.5cm Charcoal on paper  CAFAM Collection

中国镜像

“中国镜像”是透过四位外国艺术家的眼睛,展现他们心中的“中国”。这些作品并非外来者对东方风情的猎奇式捕捉,而是艺术家们以独特的文化背景、艺术语言和个体感知,对中国这片古老又急速变迁的土地进行的深刻观察与真诚表达。它们是“异域之眼”映照下的“中国映像”,构成了本次展览中与“国际艺珍”相呼应的另一重维度。

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人文景观与精神内核,这四位艺术家矢崎千代二、阿涅斯·瓦尔达、马克·吕布和久保田博二的作品成为探讨“他者视角”如何理解、诠释乃至重构“中国”这一复杂文化意象的宝贵样本。他们的目光超越简单的风景描绘和摄影,更深入到对文化肌理、社会脉动、历史沉淀与当代转型的探寻之中。艺术家们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和个性化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形象转化为他们艺术语言中的独特篇章。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碰撞、理解与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b9b33e7905dd42a9d1e65b67f3b92859.png

北平午门 矢崎千代二  20 世纪  23.7×31cm  纸本色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Meridian Gate (Wu Men), Peiping   C. Yazaki  20th century  23.7×31cm  Pastel on Paper   CAFAM Collection

矢崎千代二(1872-1947)是日本著名粉画家。1910年起,矢崎千代二开始进行色粉画的研究,逐渐发展出画面丰富、色调热烈的独特风格,并在中国、印度、法国、爪哇、巴西、好望角等世界各地广泛旅行写生,期间创作了大量色粉画,还举办过不少专题展览。

矢崎千代二在20世纪上半叶多次来华,后因厌战留在中国直至病逝,并将自己的色粉画作品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第八分班保存。徐悲鸿发表在《华侨日报》上的诗挽对此有记录:“抗战胜利后,矢畸痛恨日本军阀覆亡其国,乃悉以所作捐与吾国,而不愿返其本土,吾因留用之为北平国立艺专讲师……垂危之际,犹希望吾人能贯彻吾之艺术教育主张”。这批留在中国的色粉画既包含他此前在世界各地的作品,也包含他在北京对故宫、北海等名胜饱含情感的描绘。随着近年来美术馆对馆藏的整理研究,这批作品在“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2012年)、“冉冉晨城——馆藏北京主题作品展”(2025年)等展览中陆续展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ae74b2ffaf06915bccb13e39423e4d5.jpg

北京No.2,阿涅斯·瓦尔达,1957年,120×80cm,收藏级艺术微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Beijing No.2,Agnès Varda,1957,120×80cm,Archival-grade pigment print,CAFAM Collection

阿涅斯·瓦尔达(1928-2019)被誉为“新浪潮之母”。1954年,她的电影首作《短角情事》横空出世,点燃了法国新浪潮之火,而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先驱。不仅是电影,瓦尔达的艺术面貌丰富多元:从摄影到电影到装置艺术,她在视觉艺术领域自由切换,直至高龄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瓦尔达的重要在于她保持着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艺术思想的先锋性。她着迷于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凝视,敏锐又自由、真实又梦幻,其中跳跃着幽默、趣味、温情与智慧。

1957年,受周总理的邀请,由法国各界代表组成的访问团来华,时年29岁的瓦尔达以随团摄影师的身份首次亲身体验对当时的西方而言仍然陌生的中国。她把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生活瞬间,朴素又诚恳,留下了大量的黑白与罕见的彩色影像。2012年3月,这些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视觉档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瓦尔达个展中首次完整公开呈现。当时84岁的瓦尔达带着这些“时间的礼物”和“冻结的记忆”重返中国。展览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核心作品纳入永久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ea43283bd500156f686c4b4cb51fabc6.jpg

马克·吕布 法国 北京,中国1957 明胶银盐照片 50x40cm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马克·吕布(1923–2016)是法国著名摄影师,作品以人文关怀、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著称。他的摄影风格兼具纪实与抒情,善于捕捉日常瞬间中的情感与张力。他于1953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是20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1956年12月底,马克·吕布抵达香港。1957年1月1日从香港前往北京,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旅行,足迹遍及东北、上海、杭州、重庆、兰州等多个城市与乡村。这次访问为他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记录,也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旅程。他先后二十多次来到中国,捕捉住一个个充满时代风貌的瞬间,留下大量珍贵影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和巨大变化。

2010年,马克·吕布在上海举办摄影回顾展后,将部分重要作品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0年3月6日至4月2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以其近半个世纪拍摄中国的纪实性作品为核心,集中呈现他镜头下丰富的人物、风景与社会图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b4e730b3165cb0fbb65a978813509be.jpg

久保田博二  日本  1982年河南巩县,石像 C型冲印 40.6x50.8cm 198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久保田博二(1939—)在日本出生和接受教育并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他自1971年以来与玛格南图片社合作,负责亚洲地区的摄影工作,其摄影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出版和展出。1979年至1985年间,久保田博二开始了为期1000天的中国之旅。他往返五十余次,访问中国很多省份,拍摄了超过20万张照片,捕捉了中国的土地、人民与精神。长江上的晨雾、喀什的巴扎、弄堂口晾晒的蓝布制服,都被收纳进他的镜头。

1981年,“久保田博二访华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985年“中国——久保田博二摄影作品展览”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后,“中国”展在美国、日本、欧洲的多家重要美术博物馆展出,而《中国》同名画册作被翻译成7种不同国家语言文字发行。那些全彩照片呈现了一个多元而美丽、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中国。2016年9月30日,七十七岁的久保田博二的个展“观之物语”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在展厅,从1963至1989年间拍摄的黑白胶片做成的铂金照片及1978年至2003年拍摄的用染印工艺制作的彩色照片,共计100多幅作品静默相对。展览回顾了他五十年来的拍摄经历和故事,呈现了艺术家在东方美学视角下对世界的观看。

“中国镜像”这一单元提供了一种“由外而内”的文化凝视,邀请观众朋友暂时跳出习以为常的本土视角,尝试通过他者的镜头和画纸,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或自以为熟悉的中国。这种“镜像”的映照,不仅是外国艺术家个体创作的结果,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它揭示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当中国作为客体,其文化的影响力、形象的复杂性,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姿态,都清晰可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7c6c1dcfb20f1e4f1c90016bbce016e1.jpg

展览还设立特别单元,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08年新馆落成之后至今的国际艺术展览项目,通过书籍与海报、地图的展示,探讨新时代中国的美术馆与全球艺术的深刻关系。

首次以自有馆藏呈现梳理世界艺术史展览项目

作为入选文旅部精品展出季的项目,“流动的艺域”的举办,既是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长期国际收藏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呈现,也反映了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与对话的姿态。同时这次展览也是中国美术馆界的一次重要尝试,首次以自有馆藏向社会公众呈现一个梳理世界艺术史的展览项目,也是展示了美术馆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e56133679dd0c7d4c5dcd26fc5174140.jpg

约瑟夫 · 博伊斯,安斋重男,1984年,90.3×111.7cm,收藏级艺术微喷

Joseph Beuys,Shigeo Anzai,1984,90.3×111.7cm,Archival-grade Pigment Print,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997800f30715a1b914b0cf6c5c6c63cd.jpg

白马,加山又造,1985年,49×46.5cm,木版套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White Horse,Kayama Matazō,1985,49×46.5cm,Colour Woodcut,CAFAM Collectio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7dc069b11e76c407398ee0ac4bd61f27.jpg

开启,罗曼·西格纳,2014年,1分42秒,视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Start,Roman Signer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f6e19fc0580f3febd6fc6c2ff01ac2de.png

自画像,凯绥·珂勒惠支,1924年,24×33cm,木版单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Self-portrait,Kathe Kollwitz,1924 ,24×33cm ,Monochrome woodcut,CAFAM Collection

展览将持续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世界艺术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实践的平台。随着该展览的开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呈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古代中国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展出季:现代中国美术”和“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三展联动态势,多角度地向社会奉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古今中外艺术收藏的成果。

本次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三层展出,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8月24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