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05 15:41
王川个展阶段二——有意味的形式,将于2016年8月6日在外滩22号璘宝轩画廊开幕。本展览由璘宝轩主办,将呈现王川2008年—2016年间,运用油彩、丙烯、水墨创作的抽象艺术精品。王川在这一阶段的绘画,随着笔墨、线条等因素变化,逐渐丢下对内容的追求,进而追求通过形式的日渐纯粹的抽象,来表达他对于形式在中国美学积淀中共性的思考。
海报
我们一向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分开的,而形式一般都是内容决定的。关心现实的艺术家,其作品形式也就倾向于写实;而由主观情绪出发的艺术家,很容易就采纳抽象或者其它不容易看懂的形式创作。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我们受希腊罗马哲学影响至深。在希腊词汇中,techni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形式、
技巧,而phrenosis可以理解为内容、道德教训、心智的力量等等;后来的西方哲学和艺术理论,大抵离不开这样的区分:形式受内容或道德教育需要的支配。
而现代语言学和伦理学的兴起告诉我们,techni 往往是有本身的道德和伦理内涵的: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决定了道理、内容、伦理观的表达,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内容决定一切。特别是克莱夫-贝尔 (Clive Bell) 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否认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审美积淀论”。
王川受贝尔的理论影响至深。他一生致力于用墨色线条和油画色块来寻找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审美积淀,而他认为的这种积淀既不是具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抽象,而是通过观者在同一个文化语境中的共鸣而提供各种想象的余地。在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他的1995年的四屏笔墨写意“舞者”时,说明是这样写的:
“笔者在中国宣纸上的运笔姿势,与绘画的行为有关。笔墨在画面中心摆布:皱、擦、点书写一种舞动世界,但又延伸到不可逾越的疆界,摩擦出一种错误的张力,线条粗旷但又不失精微。从心性的内在向外不断投射出虚张声势。用笔一张一弛的节奏,笔在空间有节制的缓慢游走停驻,笔中埋伏着舞者的“刀梯”,但又以柔克刚。舞者身体动态的气息散发出墨分五彩。“一白当黑”的中国画约定俗成,这个象征的空间不断地被重新分配成身体的布局,“胸有成竹”的反向却是动作的无常变幻。觉察、敏捷地捕捉那一瞬间,这一瞬间被另一瞬间取代,舞者被笔者取代。我在挥舞,挥舞不再是我?我是笔者的舞者,笔墨者与舞蹈者形与影竞走,跃然于纸上…”
这段话非常精确地表达出王川后期抽象作品的意义,也就是“有意味的形式”。随着他的笔墨、线条等因素的有节奏的变化,他丢下了对于内容的追求,而是通过形式的日渐纯粹的抽象,来表达他对于形式在中国美学积淀中共性的思考。
艺术家简介
1953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早在1980年,王川的作品《再见吧!小路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奖,并成为一代人的的图像记忆,被列入代表时代的“伤痕美术”代表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踯躅起步的岁月里,他几乎在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至深的展览和运动中担当了重要的人物。1986年,他策划并发动首次街头现代艺术“零”展,被列入开辟中国当代艺术新纪元的“85新潮美术运动”,1988年,跻身最早于境外画廊签约的中国大陆艺术家之列。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最早涉足抽象艺术的艺术家之一,王川很早就意识到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的关系,并借由这种思考展开属于自己的抽象探索之路。这基于他深信艺术永远是个体高于群体,独立性之于艺术家十分重要,因此他在80年代中期画了《幸存者》之后弃绝了写实,这种在当时能让自己收获荣誉与声望的画法,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自觉倾向抽象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而在抽象艺术的世界里,脱离了写实绘画过强的叙述与文学性之后,王川在创作中的艺术表达愈发自由,劲炼。
王川曾在中国大陆、美国、德国以及台湾多次举办个展。他的艺术创作被收录于中国众多知名艺术评论家如高名潞、栗宪庭、巫鸿、吕澎、潘公凯以及西方评论家Robert Morgan的著作中。
此外他的作品世界各国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王川个人展览-阶段二“有意味的形式”(2008—2016)
策展人:徐钢
出品人:王笳力
展览日期:2016年8月6日—2016年9月5日
开幕酒会:2016年8月6日(星期二)下午7:30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二路外滩22号303室 邮编200002
来源:新浪收藏展览信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