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古以来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着别样的情感,从敬畏自然,到学习自然,自然之法已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与文化之中。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向我们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揭示了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并非是道向自然学习,而是指道就是自然。万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自然的结果,自然本身就是变化,自然即为一切。中国文化起源于自然,成长于自然,融合于自然,自然为中国文化塑造了全世界最独特的文明形态。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内涵,同样也是绘画艺术创作思想的根本源泉。
(彩墨秘境20250624)
从山水到花鸟,从工笔到写意,中国绘画始终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千百年来,中国绘画有着唯一且最高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其主旨便是自然之道,强调人应该按照自然精神去做事,因此,中国绘画更为注重专修自然与心灵上的自由,这也使得中国绘画事实上超越了视觉再现的层次,成为了文化精神,生命感悟与哲学思索的特殊载体。
我们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根据自然的变化概括出“唯变所适”的道理。门秀敏崇尚自然,并深入探究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始终以“道法自然”为创作指引,他认为,绘画应是一种实时动态的鉴赏活动,创作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准,更不是少数人制定出的模版规则,绘画创作也应当做到“唯变所适”,根据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化。门秀敏打破传统,采用混沌语言的表现手法,以抽象多彩的绘画语言来展示自然多变、神秘、丰富的无相面貌,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紧密相连,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彩墨秘境新气象。门秀敏的彩墨秘境更加注重自然精神的表达,画面处处彰显自然之风。在自然精神的指引下,门秀敏重构了画面气韵的形成方式。气韵是中国画的创作核心,传统绘画讲究留白为气韵,如果说留白是‘明气韵’的造就方式,那门秀敏则采用的是‘暗气韵’,色墨在画面中铺散融合形成满构图而不再留白,气韵则以一种涓涓细流之势,在色与墨夹缝处流淌,跳跃,却勾勒出比留白更加能展现气韵生动的欢腾之景,在彩墨融韵的满构图下不仅没有掩盖住这股强大的生命律动,反而在色墨背景的衬托下,作品中的气韵愈发蓬勃。
(彩墨秘境20250705)
门秀敏能创作出充满自然韵味的作品,是因为其一直以来都在遵循自然之道,并深刻理解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思想。门秀敏认为自然孕育万物,却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不干预事物的发展,但所有万物却都呈现出极为和谐、平衡的特征,这本就是自然之道。因此,门秀敏在绘画中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画面的发展,让色墨在纸面中自由流动,不刻意为画面设置具象桎梏,但注重画面色墨平衡、融合、自然,重构中国绘画的构成形式,将自然和谐作为创作及画面表现的第一原则。门秀敏为作品融入自然的哲学观念,使得其画面始终给人舒适、内敛的感觉,即使画面色彩元素再多,也不觉得令人躁动。此外,门秀敏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特点的优势,既整合了自然不干预的内涵,也以多彩自然为创作蓝本,改变了中国绘画过去色彩不够热烈奔放的传统观念,突破墨不压色,色不压墨的创作束缚,实现墨色在画面中融合大同,散发出独特的美学质感,既反映原始自然的质朴,也蕴含对宇宙生机的哲学思考,达到“妙悟自然”的境界。
(彩墨秘境20250605)
门秀敏的彩墨秘境以近乎颠覆性的语言及形式重构了中国绘画的展现形式是其对中国绘画在未来如何生存发展思索后的回答。绘画创作应是自然之美,时代之美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交流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创作形式及单一的审美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和对外交流的审美需求,对中国绘画的形式及思想重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但中国绘画必须依托中国文化,因此,更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化内涵以及自然精神,是实现中国绘画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唯一出路,不仅能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及思想源泉,更能增强了观者个体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作为中国艺术家,门秀敏始终以道法自然为指引,以中国文化根脉为创作根本,他创新的意识,重构中国绘画展现的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门秀敏现在做的是对新艺术生命的召唤,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与动力,既重构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观,也促进了人们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新认知。
(文/马方 王旭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