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近几年,国内展览以及策展生态不断更新,比如非赢利空间艺术家个人申请和主导的展览项目,强调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实验性,为艺术展示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关注到这一现象,将其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展览项目进行跟踪和分析。这种对新兴展览生态的关注,不仅反映了艺术策展领域的新动向,也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6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崔灿灿 “成为厉槟源”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人如何用一生去实践“成为自己”?
2025年6月13日,厉槟源个展“成为厉槟源”在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展厅现场
“成为厉槟源”并不是一个关于“完成”的故事,而是一部仍在呼吸的“自我生成手册”。展览将厉槟源十八年的创作视为同一件“延时行为”的切片:从 2007 年央美雕塑系课堂里那块嵌着表芯的大理石,到 2025 年仍未终止的《直到桥梁坍塌》,所有绘画、物件、影像、行为都只是一次次“临时的自我命名”。策展人把 70 余件作品拆解为七组“动词”——砸、跃、坠、挡、游、爬、等——让它们在空间中循环出现,仿佛观众可以随时加入这场尚未落幕的排练。“成为厉槟源”试图回答的仍是那个古老而顽固的问题:人如何用一生去实践“成为自己”?
展览现场:丈量生命顽强
《直到桥梁坍塌》
《2cm》
厉槟源个展以“自画像”开篇:倒立于海、山颠迎风、化身蜜蜂、栖于树冠……多重身份拼贴出艺术家的精神肖像;随后14年跨度之作《直到桥梁坍塌》以持续重复的行为叩问时间、空间与个体命运,贯穿整场。近70件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作品,从2012年向臭水沟燃放“春天”的烟火,到把自己反复砸进农田的《自由耕种》,再到逆流而游却只能“原地不动”的《洪流》、距离母亲切割机仅2cm的惊险对峙、邀保安用粤语朗读父亲遗书的《最后一封信》,直至抡锤互砸只剩一把的《死了都要爱》,厉槟源用身体极限与日常劳作丈量城市化缝隙中的生命顽强,将个人亲情、身份焦虑与文化差异融为质朴而炽烈的时代注脚。
策展人:张营营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质疑进化论与线性史观
2025年6月13日,"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张营营担任策展人。
展厅现场
展览以“时间沉淀物”为切口,把13500年前的灵井鸟雕与最新数字雕塑拉进同一展厅,用七大板块拆解雕塑被建筑、绘画、商业、科技反复定义的边界;展览让史前骨雕、汉代循石、民国招幌与当代硅胶、代码、行为并置,剥离它们原有的社会功能,把过去、当下与未来重新编织成非线性的共生网络,从而质疑进化论与线性史观,追问“未来究竟是新奇还是历史的重复”,并提示中国艺术家如何把这些“历史提示”转化为本土当代实践的基因。
展览现场:跨越万年的雕塑对话
展厅现场
步入山中天艺术中心,13500 年前的灵井鸟雕被光束单独托起,几厘米长的骨刻与对面最新 3D 打印的流体金属雕塑隔空对视,像时间的两端被瞬间折拢;展厅以深灰低反射墙面为底,七大板块依序铺陈——原始骨雕的粗砺刻痕旁,汉代循石造型的残件与民国时期霓虹招幌并置,硅胶翻制的肉身局部紧挨着实时生成的数字像素,观众在高低错落、材质交错的“时间沉积带”中穿梭,脚下感应投影把每个人的影子投射成实时演算的立体网格,仿佛下一刻就要被纳入这场跨越万年的雕塑对话。
策展人:杜曦云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追问传统如何在今日继续生长
2025年6月13日,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在上海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以“山水赋”系列为核心,把传统山水从文人精神图腾转化为可触摸的“痕迹学”现场:顾黎明以拓印山石、拼贴宣纸、沙砾等具身实践,将自然从浪漫隐喻拉回个体感知;再用抽象色域、裂纹笔触与当代材料并置,把古人澄怀观道的宁静与后工业都市的躁动并置成可视的时空褶皱,从而在当代视觉经验中重新激活文化密码,追问传统如何在今日继续生长,并提示一种可与古人精神通约、又能回应现实失序的“第二种文化意识”。
展览现场:构建当代人文关怀与精神旨趣
展览现场
美术馆空间开阔而富有艺术氛围。展厅内,顾黎明近年来的“山水赋”系列作品以及四十余年间围绕此题材探索性的代表作品和部分文献有序陈列。展品涵盖油画、丙烯、水彩、综合材料及装置等媒介方式,共计一百余件。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觉形态和美学体验,构建了当代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旨趣。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驻足欣赏、细细品味。
策展人:陈瑞 逐帧燃烧:沈采个人项目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火焰隐喻 激活对“流变”与“存在”的思考
2025年6月15日,《逐帧燃烧 : 沈采个人项目》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零展厅开幕,此次展览由陈瑞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于通过火焰这一古老隐喻,重新激活对“流变”与“存在”的思考。艺术家沈采以火焰为核心元素,探讨了火焰在光影投射中的持续生成过程:手绘稿中的火舌经算法拆解为像素,再经写生回归具象,每一次转换都将技术理性与身体痕迹融合为新的视觉层。策展人陈瑞强调,展览通过单点高功率光源与墙面投射,放大了火焰图像的呼吸式闪烁,使光成为雕塑性的媒介,让观者的步伐与影子切割画面,使“观看”成为随时改写的事件。此外,展览还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打破艺术与科技、观看与参与的边界,为当代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沉浸式的光影体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营造出了一种沉浸式的光影体验,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艺术空间。展厅内,核心作品《赫拉克利特》以“火焰”为隐喻,通过手绘、算法解构与重组,将火焰的形态转化为动态的光影效果。这些光影在单点高功率光源的投射下,闪烁如呼吸般,使观众感受到火焰的持续生成与消逝。展览的互动性设计尤为引人注目,观众可以手持手电筒进入展厅,利用光束寻找视觉线索,重构光影效果。这种独特的观展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展览的边界,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使“观看”成为一种动态且可改写的体验。此外,展厅中还陈列了系列版画手稿,展示了从“火”到“像”再到“光”的转译过程,让观众见证作品的创作脉络。
策展人:栗宪庭 “涂抹”观照真实——孟柏伸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对物质性、自然伦理与现代性规训的批判性反思
2025年6月15日,“涂抹”观照真实——孟柏伸个展在西贝当代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栗宪庭担任策展人。
《悬置》2017,树、铅笔、镜子,尺寸可变
展览通过“铅笔涂抹”这一核心语言,展开对物质性、自然伦理与现代性规训的批判性反思。艺术家孟柏伸以近乎苦修的劳作过程,通过对物体表面的密集、均质反复涂抹,消解其原有视觉特征,覆盖以石墨颗粒构成的“皮肤”,使物体脱离固有象征意义,进入被主观“编码”的状态。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彰显了时间性与劳动价值,还引导观者从对物体本身的关注转向对存在、物质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冥想。展览中的代表作《悬置》以拆迁桐树为原型,通过铅色涂抹覆盖原生形态,配合镜面反射营造“悬浮”错觉,深刻隐喻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异化。
展览现场:虚实交织的视觉场域
《尺度》,2025,老式皮尺、丙烯颜料,尺寸可变
《河》,2018,石头、铅笔,尺寸可变
展厅中,孟柏伸的代表作《悬置》尤为引人注目。这棵因拆迁而被砍伐的桐树,被艺术家以铅色覆盖,悬置于半空,仿佛标本般被肢解展示。在镜面装置的映照下,观众可以看到树枝的倒影,这种虚实结合的效果,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真实与疏离”的哲学意境。展览现场还展出了其他作品,如《尺度》和《玄景》。《尺度》通过覆盖皮尺刻度,重构了“尺度”的概念;而《玄景》则利用现成包装箱,结合水墨意象与像素化符号,进一步实践了“用涂抹观照真实”的理念。整个展览以“铅笔涂抹”为核心语言,通过多层次物质媒介的叠加、覆盖与剥离,构建出虚实交织的视觉场域。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既呼应了西贝当代艺术馆的工业遗存属性,也以艺术语言完成了对现代性困境的视觉解码。
策展人:王春辰 太原行:朱金石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跨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实践与思考
2025年6月20日,“太原行:朱金石艺术展”在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流散与再造”,探讨艺术家朱金石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实践与思考。展览以“太原行”为主题,既体现了朱金石艺术创作的流动性与迁徙性,又呼应了太原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呈现朱金石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包括“厚绘画”作品、装置艺术以及特别创作的宣纸装置《太原行》,展览展现了艺术家如何将传统东方美学与当代艺术实验精神相结合,从个体的思辨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经验。同时,展览也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物质性与时间性,通过作品中色彩与材料的交织,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在画布上凝固的痕迹,以及艺术家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反思。
展览现场:物质性与时间性
太原行丨 装置丨防火宣纸、细竹、绵线、LED灯带 丨L16.4×H3.5m 丨 2025年
展览现场
展厅内,朱金石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厚绘画”风格吸引了众多目光,厚重的颜料堆叠在画布上,仿佛具有雕塑般的质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色彩与材料的交织,还体现了时间在画布上凝固的痕迹。此外,展览的装置作品《太原行》也格外引人注目,其使用防火宣纸、细竹、绵线和LED灯带等材料,营造出一种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展现了艺术家对材料和空间的独特驾驭能力。整个展览空间被精心布置,以突出朱金石作品中的物质性与时间性。
策展人:段少锋 辛云鹏 孙文杰 “.GIF”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变化”这一观看方式的隐喻
2025年6月21日,重美术馆2025夏季大展“.GIF”开幕,此次展览由段少锋、辛云鹏、孙文杰担任策展人。
《回响室》,时子媛,单元1:“世纪”展厅现场,重美术馆,2025
《等待》,吕连涛,单元1:“世纪”展厅现场,重美术馆,2025
展览借助“.GIF”这一数字早期图像格式的特性,探讨“变化”这一观看方式的隐喻,即不断更新的视觉经验与意义生成方式。展览作品通过互动或疏离的形式,以流动、摇摆、旋转或细微变化挑战观众的感知边界。展览跳出“动态装置”的传统框架,强调“运动”作为作品的结构语言,引导观众超越对“动”的直觉,重新思考时空与身体感知的关系,呼应社会科技演进中感知持续更新的生存处境。
展览现场:互动性与沉浸感
《雨刷器》,刘亚洲,单元2:“某景中”展厅现场,重美术馆,2025
《电光-晨昏线》,罗爽,单元2:“某景中”展厅现场,重美术馆,2025
展览以三个主题单元展开,分别是“世纪”“某景中”和“微倾之隙”,每个单元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段,探讨了“变化”的本质。在“世纪”单元中,艺术家时子媛的《回响室》、吕连涛的《等待》和许毅博的《规定生长2号》通过不同的媒介,展现了从自然主义到科学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异化与技术反思。“某景中”单元则聚焦于装置艺术的“在场”性和功能化关系美学。刘亚洲的《雨刷器》、张佳沁&张伦伦的《在迷雾中重建》、罗爽的《电光-晨昏线》和宋紫薇的《回声谷》等作品,以“运动”为主题,激活了真实观看的体验,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微倾之隙”单元以卢克莱修的“微妙偏转”理论为基础,通过包蓉、郭城、覃小诗、张茂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非人类中心视角的复合场域。整个展览现场充满了互动性与沉浸感,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角与感知,以适应这些动态作品带来的挑战。
策展人:魏祥奇 “对影”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共鸣
2025年6月27日,“对影”在新疆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魏祥奇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比较式的策展思路,将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等8个国家的16位艺术家的65件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作品并置陈列,打破地域与文化的隔阂,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共鸣。这种并置并非简单的对照,而是希望观众在不同艺术语言的碰撞中,捕捉到艺术家创作肌理中的共通情感,如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自然的敬畏或对时代变迁的感知。展览旨在证明艺术精神超越了语言与国界,通过国际艺术的“同频心跳”,让观众感受到文明互鉴的力量。
展览现场:艺术作为人类共通语言的神奇力量
展览现场
在新疆美术馆东1、东2号展厅内,策展人魏祥奇巧妙地将相似主题和图像的作品并置展示,使德国恩里科·巴赫的理性线条、西班牙胡里奥·朗多的奔放色彩、英国吉莲·艾尔斯的抽象表达、韩国李镇雨的东方韵味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相互映照、彼此启发,共同编织起一张无形的联结之网,展现出国际文化交流的丰富张力与活力,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艺术作为人类共通语言的神奇力量。
策展人:顾振清 硅基:新造物主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数字时代下人类与科技的关系
2025年6月28日,“硅基:新造物主”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顾振清策划,朱自杰担任助理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探讨数字时代下人类与科技的关系,通过四大板块“重返伊甸”“逻辑电路”“数字宇宙”“后人类”,呈现全球51位(组)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涵盖生成艺术、加密艺术、AI艺术、数字多媒体艺术等类型。展览试图展现人类与代码共同进化的奇点时刻,将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让观众在艺术的语境中思考科技对人类社会和未来的影响。
展览现场:数字艺术与科技美学的深度融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通过沉浸式的空间布局与多媒介装置,将数字艺术与科技美学深度融合。如姜苏轩的《01 ON/OFF》以4000个老式开关构建出一个具象化且可交互的“二进制宇宙”,刘嘉颖的《一千眼》则以油画、影像装置、树莓派等多种媒介呈现。黄锐的《第二次接触》,以4k数字影像呈现人类探测器穿越深蓝色星云追寻外星文明信号源的情景。郭锐文的《c42e,具象》是生成艺术互动装置,让观众体验计算机视觉。韩娅娟的《字符串中的夏天虚构症》以“玩家守则”形式展开,构建不稳定的叙述机制。安德烈亚斯·古斯科斯的《分形:看不见的风景》是多媒体vr装置作品,创造未来型巨无霸人工城市废墟荒凉景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结合,还促使观众反思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策展人:周雯静 岳明月 尤明达 将死亡带回生活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直面生命终极议题
2025年6月28日,“将死亡带回生活”在MACA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周雯静、岳明月、尤明达等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打破死亡禁忌,直面这一生命终极议题。展览试图将死亡解释为生命的编码组合和活着的意义延续,通过跨学科创作者的影像、装置、绘画等作品,探讨衰老、疾病、生命终结与哀悼等议题。它希望在强调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环境中,展现追问生命终极问题的多元层次,同时促进公众对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现实议题的思考。
展览现场:与死亡共存
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设计注重情感共鸣,如马苏玛·哈莱·赫瓦贾的作品《大海终究是大海,不论浪花如何思考》以闪亮铁丝网编制的海浪影像,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此外,云峰的《朝着有光的地方走》通过飞蛾意象探讨生命终结时的希望与真相,而郑确的《错位》则通过呼吸融化的蜡块和记忆海绵,让观众亲身体验生命终结的无形状态。这些作品不仅从个体生命感受出发,还关联到全球性问题,如系统性死亡和文化传统的消逝,促使观众在情感与伦理层面思考如何与死亡共存。
策展人:夏小燕 任小林:艮岳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绘画的居间性美学路径
2025年6月28日,任小林最新个展“艮岳”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夏小燕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艺术家任小林六年来的精选绘画作品,融合东方精神与现代感知,探讨绘画的居间性美学路径。任小林在此次展览中以融合东方精神与现代感知的居间美学,重构了绘画与世界、个体与历史的关系,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思想性与文化深度。他从早期的野性表现转向内敛、疏朗且深沉的视觉语言,从世界的观察者变为生命的体验者,不再强调叙事与冲突,而是呈现居间、静观的结构。这种变化不仅是技法和形式的革新,更是艺术意识的深层跃迁。他以更轻盈笃定的方式挖掘东方视觉经验的深度,使绘画成为存在状态的呈现,构建出属于当下的东方性语言。
展览现场:自然与人造、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艺术世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空间叙事构建出一个介于自然与人造、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艺术世界。展览通过非线性构图、低饱和色彩、自由生长的笔触与富于节奏感的线条组织,营造出一种内敛、静谧且富有深度的观展体验。
策展人:策展团队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成果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新审视和呈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2025年6月28日,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成果展在景城邻里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苏州当代美术馆策展团队策划。
居民相互画像
居民相互画像
展览通过艺术实践深入社区,以“画像”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和呈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展览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邀请居民共同创作,从个体经验中提取图像与故事,构建出一个动态的社区集体画像。它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描绘,还捕捉居民生活片段,探讨社区居民对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需求,同时强调美术馆作为文化枢纽的角色,通过开放的策展理念和公共教育项目,让艺术成为连接社会与公众的桥梁,使居民成为自身故事的讲述者。
展览现场:为社区“画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以开放、互动的方式呈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故事。通过视觉可视化方法,展示了近400位社区居民参与共创的182件作品,包括画像片75件、转盘作品31件、生活日记45份、创意动画伞31把。现场还设有互动装置,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为社区“画像”。此外,开幕活动现场有“社区画像师”为观众定制个性化创意肖像,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社区艺术画像”的一部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