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广美六十载丨十三行的洋画呱呱叫

广州美院的建立已逾六十多年了。

究竟它哪年创办,是1953年武昌解放路的中南美专、还是1958年广州昌岗路的“广州美术学院”,扯这个皮没啥意义。

有意义的是,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独立的美术学院、所谓的“八大美院”之一,这是铁板钉钉、不容置喙。

undefined

广州美院(昌岗老校区)大门

美院,人类现代文明的小傲娇,一向嫌贫爱富、挑肥拣瘦。

自世界上第一所“迪亚诺美院”、1562年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来,所有美院都是产生于商业繁荣、人文昌盛的大都市,如罗马、伦敦、巴黎和纽约等地,放之四海而皆准。

天朝亦不例外。

从古至今,广州就是岭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和贸易中心,其人烟稠密、三教九流;花花世界、灯红酒绿。除了人靓钱多、富的流油之外,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可见,广州有理由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undefined

清代珠江上的繁忙景象

六十载、古人称之甲子,即为一个纪年的周期。

其实,广美与广东现代美术的渊源远远不止六十年,还可以在较早的历史时期中探索,寻找其蛛丝马迹。

天朝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肇始于“洋画”的传入。

提及西画东渐,美术史家们总是把利玛窦、郎世宁等御用洋画家挂在嘴上说事,认为由于顶层的设计,成功地引进了外来的文化,对此感恩颂德、感激涕零。

我非专家、也不懂美术史,但是信了吃瓜群众创造历史的邪。我觉得东南沿海的民间地区,也是洋画传播和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

undefined

约1830年洋画中的广州城及口岸(佚名)

undefined

描绘十三行夷馆的作品(佚名)

undefined

早期照片中的十三行商馆(佚名)

undefined

早期照片中从珠江看十三行(佚名)

undefined

十三行街的夷馆(油画.佚名)

undefined

十三行的靖远街(版画.佚名)

在广州,洋画进入的渠道是著名的“十三行”。

1757年,清乾隆皇帝为防范蛮夷对经济的破坏,实行了隔绝中外、闭关锁国的政策,全国仅保留了广州作为仅有的通商口岸。

并且,规定了准许与洋人做生意的一些行商,俗称十三行。

十三行所在地的范围是南滨珠江、北到和平东路;东接仁济路、西至长乐路,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十三行路一带。

undefined

现在的“十三行路”在文化公园边

undefined

今天“十三行路”是小商品批发市场,类似汉口的汉正街。

undefined

十三行博物馆座落在文化公园内

undefined

博物馆内展示当年的磁器铺

彼时,十三行不但是唯一的外贸码头,也是洋人进入天朝的必经之路。因此,大量的西方商船停泊在珠江边上,周围逐渐形成了洋人的聚集地。

洋行区街道的形态是条形建筑加上广场空间,建筑外立面精心打造、装饰繁杂。各国的商馆顺江排开、彩旗飘扬,呈现出一派非我族类、迥然有异的景象。

随着商船舶来的,不仅有洋枪洋炮、洋货洋妞,还有“洋画”等新鲜玩意儿。

undefined

清末的画师

undefined

清末的画师正在作画

这些洋画,以其逼真的形象、丰富的色彩,让吃瓜群众们拍手称奇、眼界大开。他们发现,原来在天朝的丹青卷轴之外,还有另一种绘画的存在。

善于模仿和山寨的广州画家,很快地掌握了油画、水彩和水粉画的技术。他们用洋画的材料与画法,融合中国画的元素,表现了天朝上国的异域风情,撩起了洋人们的好奇心。

在摄影尚未发明之前,这种表现东方人文习俗的“写实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快地受到了洋人的青睐,反过来成为一种输往蛮夷各国的文创商品。

师夷长技以赚夷银。

于是乎,外销洋画的新兴产业,在广州十三行便应运而生了。

洋画的主要品种有:

玻璃画,在背面作画、从正面欣赏。玻璃材料由欧洲运来,在广州绘制后再返销欧美。

undefined

十三行博物馆内的玻璃画

undefined

贵妇肖像(玻璃画)佚名

扇面画,有东方故事及情趣的扇子,受到了欧洲上流社会贵妇、少女们的喜爱,成为流行的时尚。

undefined

黑漆描金骨扇纸本彩绘花鸟团扇(清.道光)十三行博物馆藏

通草画,是在通草纸上用水粉或水彩颜料描绘的风光画,成为西方了解天朝的明信片。

undefined

十三行博物馆藏通草画

undefined

菩提叶水彩人物画(佚名)十三行博物馆藏

undefined

西洋妇人休憩图(通草画)佚名

油画,则更多是私人订制的肖像和风景。

undefined

船长肖像(油画)佚名

undefined

妇人肖像(油画)佚名

兴旺发达的洋画市场,还吸引了一些落魄的西方画家,他们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到广州,以寻找新的谋生机会。

其中著名的叫乔治.钱纳利。

他是伦敦人,毕业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他请人将名字翻译为钱-纳利,大约是准备赚大钱、获大利。

他在广东生活了20多年后,还是在贫困潦倒中去世了。

但是,他所引入的英国19世纪写实油画的技巧,尤其是笔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各种人物,对本地的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undefined

乔治.钱纳利自画像(油画)

undefined

渔女油画)乔治.钱纳利

undefined

澳门街头小景油画)乔治.钱纳利

原来,洋画的来历如此。

那么,标题的“呱呱叫”还有什么梗吗?

呱,画店的名号,也是十三行画家们的通称,如林呱、庭呱、新呱、周呱、通呱……等等。

呱(Qua)来源于葡萄牙语Quadro(图形、画框)的缩写。盖因洋画最早是在澳门出现的,澳门的葡人看见呱字招牌,便知道是画店了。

当时十三行的靖远街和同文街,画店林立、画师众多,最多时达二、三千人以上。

看官们可以从一幅表现画店的作品中,一窥究竟。

undefined

庭呱画店(水粉画)佚名

这家画店悬挂着Tingqua(庭呱)匾额,二楼窗户两边有“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的对联。

室内的几个画师正在低头作画,墙壁上挂满各种绘画作品。

画店采取的是分工作业,类似现在深圳大芬油画村的流水线。有了一定名气的画家才能够在作品上签字,作为个人和画店的品牌。

靖远街上最有名的画家是林呱,原名关乔昌,广东南海人。

他先拜钱纳利为师,学成后自立门户。他的画室产量高、价格低,生意兴隆,不幸引起了的老师钱纳利怨恨。

据说林呱的作品《老人头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应该是最早在夷邦亮相的天朝画家。据说他的油画中,还有一幅是签定“南京条约”的耆英的肖像。

刘海粟曾评价道:林呱如果在国外,将会成为一个新画派的奠基人。

undefined

自画像(油画)林呱

undefined

伍秉鉴肖像(油画)佚名。伍秉鉴,十三行总商,外商称为伍浩官。

undefined

林呱使用过的酸枝木画架

undefined

颜料钵

蔡元培说过:以美育取代宗教。

西画东渐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也是一场漫长的艺术变革。洋画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颠覆了天朝传统的审美意识。

这是一场革新,一场观念意义上的革新。它给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与帝王将相和精英阶层相匹配的艺术样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但这场变革并不以蔡元培的思路、由所谓的上层所发动,而是在民间中自然地产生了。一切都是悄无声息,超出了精英们的视野和想象。

现代美术教育需要倡导者、组织者,更少不了启蒙者、先行者。

十三行外销洋画的历史长达一百多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画工与画师。

这些人分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了吃瓜群众的审美情趣,也给广东现代美术的启蒙,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undefined

十三行博物馆的展厅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诗经.大雅)

呱,在汉语中是表示赞美的语气。

十三行的洋画,尽管没有被史家们载入高大上的正册,却给后来广州美院的创立,奠定了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美六十载,洋画的作用是呱呱叫的。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