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赵冷月的实践探索对书法当代性的意义”分享会回顾

2025年7月13日至8月11日,“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举行。与此同时,一场以“赵冷月的实践探索对书法当代性的意义”为主题的分享会也在此展开。此次分享会邀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朵云轩书画院院长、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静,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资深书画鉴定师、策展人赵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丁筱五位嘉宾,围绕赵冷月书法的艺术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ae79a6488d3e0353a2cc8b2c34224c81.jpg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从五大维度深入剖析了赵冷月书法艺术实践的内涵与意义:一是从赵冷月书法艺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守正创新”的范式意义,深厚的传统修养如何支撑激进形式实验“以古变今”的可行性,从“技法至上”到“思想先行”也是创作观念转型对当代书家的镜鉴;二是从赵冷月书法的传统根基与解构路径,探讨其对古典资源的“拆解-重组”方法论是如何形成的;三是探讨其晚年将颜体筋骨“拆解”重组北碑野逸,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实验,如何从深厚的历史文脉中获得激活统的思考,乃至实践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发;四是从其书法作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传统书法的展陈如何向当代策展转化;五是关注赵冷月书法的收藏与艺术市场现状及未来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deb9849fe94e899e584f478d30b6b0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27c4a0058f6524ab0d22081631afec3.jpg

展览现场

赵冷月的书法有“碑帖融合”“晚年变法”“物质性笔触”三大特质,又延伸至AI冲击、文化抵抗、全球对话等未来议题,分享会通过设置对立观点激发思辨,呼应策展前言中“断裂中寻求连接”的核心命题,确保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统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此次特展也启发了对当代书法教育、当代书法策展、书法收藏与艺术市场等议题的讨论。


以下为分享会回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e77c695351346c14781917bd26dfcada.jpg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朵云轩书画院院长、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

今年恰逢赵冷月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借此契机纪念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曾开创独特书风、对中国书坛产生重大影响的书家。赵冷月先生去世后,我们重新回望他,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也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书法有着深远价值。

将赵冷月先生置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他的书法虽根植于传统,但其作品风貌与诸多传统经典书法遗存存在较大差异。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钻研所留下的文字表达、研究成果,无不彰显出他对书法的认真研习与深厚功力。

他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80年代、90年代,国家正以改革开放的大步伐积极融入世界,迈向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浪潮。作为一位具有广阔视野的当代书家,他将传统与当代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笔墨锤炼展现出饱满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识的提升。

赵冷月先生是对当代书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先行者。他在中国传统书法中承上启下,是上海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书家代表。今天,我们从多方面去关照、解析赵冷月先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5dfc1f613b2b933768da2a1eddc223b.jpg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静:

赵冷月先生的作品,可从多维度解读。从空间维度来看,其作品在展厅中展现出的大气与力量感,不仅是视觉呈现,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书法中实则也能体现“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有“将景物绘于壁上,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以艺术涵养精神。赵冷月先生的作品亦是如此,需要观者深入阅读与体悟,然后才能精神对话。就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而言,不但生活节奏快,而且人多地方小,空间异常珍贵,人们常常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挤压。因此,人们无时不在渴望释放这种压力。而赵冷月先生的作品,特别是大字作品,可谓气象万千,雄而不狰,威而不猛,能为观者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舒展与滋养,也借此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心灵的释放,从而“养气”并提振精神。

赵冷月先生的作品可视作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分水岭。他的作品蕴含着很强的现代感和空间感,同时,作品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又始终不离丰富的传统笔意与韵味。这源自他深厚的传统技法与学养,以及他在创作中倾注的心血。他的线条浑厚扎实,用笔虽时有破锋,但气息聚拢,贯穿始终,刚柔之间统于圆融,这种书写是耗尽心血的创作,笔墨与精神融为一体。相比之下,当代书法创作中,尽管有些作品在形式上也追求对比强烈的空间感,甚至走得更远、更大胆,但冷静观察后,我们往往难以从中找到那种触动心灵的东西。而赵冷月的作品,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总有一种力量能与观者建立深刻的连接。我想这种连接源于他作品中的传统技法支撑、深厚学养以及真诚的创作态度。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边界和深度。对赵冷月先生作品的重新审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反思与警醒。这种回望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书法创作需要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而非浮于表面的急于求成;书法更不应沦为游戏,而应始终基于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进行探索,守正出新。

在当代语境下,特别是结合今天的具体分享,我们一方面要深耕传统,另一方面要立足时代,将赵冷月先生的艺术探索精神发扬光大。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都市,我们尤其需要进一步思考,拥抱现代科技力量,一面对赵冷月先生这样的艺术家进行更广泛的研究与推广;一面以人为核心,探索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化。只有这样,对赵冷月先生创作的回望才具有更大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e7c37035da5002ea590b6f987f03fb88.jpg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

赵冷月先生身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书法传统复兴的浪潮中,其创作实践为当代书法领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此次在雅昌艺术空间举办的展览,以工业风的现代空间为背景,为策展带来挑战,也为呈现赵冷月先生古典气质的作品提供了独特契机。

赵冷月先生的创作空间相当有限。他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创作出气势磅礴的榜书作品,令人惊叹。在中国古典的书写中,有一种悬空书写的方式。晚明著名书法家王铎曾在记录中明确表示,他在书写时毛笔没有依托物,由童子绷紧绢面,来悬空书写。这种方式非常考验书家的控笔能力。众所周知,中国书法的魅力之一在于用柔软的毛笔在柔软的书写材料上展现出刚硬的质感,正所谓“笔软而奇怪生焉”。

在此次展览在作品选择上,注重呈现柔软材质与刚强冲击力的对比,以及充沛情绪的表达。王立翔老师从学术角度为了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们精选了对当下书法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的临摹作品,还是创作的榜书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间架结构沉稳,中宫紧。这意味着无论字的情绪如何变化,都不会显得飘。

此外,我们尝试将作品制作成巨大的条幅进行呈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希望观众能在此与作品产生互动和共鸣。这种展示方式也呼应了书法从书斋到公共空间的转变。中国古典书法作品往往是在书斋中完成的,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从未想过要示人。中国最伟大的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寒食帖》《祭侄文稿》等,都是写给自己看的。然而,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的展览方式和展陈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通过作品对外表达情感。赵冷月先生在创作时,从未考虑公共性,而是专注于借助古典语言,充分、饱满、立体地展现个人情绪,这种纯粹性正是他留给当代书法的重要启示。伟大的艺术家无需讨好他人,只需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选择赵冷月先生的榜书作品时,我们特别关注其书写的文本内容。在当代展览中,观众往往忽略了作品文本的重要性,然而文本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关键。赵冷月先生的作品,如对联,大拙中蕴含着智巧,其文本内容从狭小的创作空间延伸至广阔世界,展现出一种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并非刻意迎合,而是自然流露,这也是此次展览的初衷。将这些书法作品置于钢筋混凝土的空间中,毫无违和感。

赵冷月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即便在当时,他已展现出对书法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民族血脉之中,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无数年轻人对其情有独钟。书法在公共空间中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而赵冷月先生的作品正是这种可能性的最佳证明。真正优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必然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afa2e2664612f4ca0419996124f94276.jpg

资深书画鉴定师、策展人赵颖:

深圳是赵冷月110周年系列展览的第三站。每一站展览的标题都源自先生书写的作品。此次展览以“鸿鹄高飞”为主题,取自刘邦《鸿鹄歌》,大气磅礴。赵冷月先生对这四个字情有独钟,多次书写,成品多达三套,这在其作品中极为罕见,足见其喜爱程度。这四个字不仅代表了一种人生理念,也体现了赵冷月先生的书法理想,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艰苦训练和深入思考,实现“羽翼已就”,进而“鸿鹄高飞”。

赵冷月先生是一位为书法而生的人。他的一生有苦涩、困顿、困惑和迷茫,在日复一日的勤奋努力下,书法技艺逐渐成熟,到了“羽翼已就”的境界。在完成“鸿鹄高飞”这件作品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激动而欣喜的。他曾说过,写榜书需要屏气凝神,一气呵成。因此,当他完成一件作品时,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将笔甩出去,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之中。完成“鸿鹄高飞”的作品时,他对自己应该是非常满意的,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深圳举办此次展览意义非凡。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已如一只高飞的鸿鹄。因此,“鸿鹄高飞”这个标题也非常贴切地反映了深圳的发展。

我最早接触赵冷月先生的作品是在很小的时候。他曾出版过一本小学生楷书字帖,发行量非常大。在上海,许多大型建筑和商场的招牌都是他题写的。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上海有一位书法家叫赵冷月,非常有名。当我2000年左右,真正进入拍卖行业后,我接触到赵冷月先生的作品时,却有些失望。因为在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是他的早期作品,尺幅较小,书体也比较单一,多为行书和草书,其他字体很少见到。这让我感到困惑:如此著名的书法家,为什么他的拍卖作品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呢?

直到十年前,赵冷月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家属向家乡嘉兴博物馆捐赠了100件作品,让我首次得以一窥其创作全貌。这批作品体量大、保存好,背后还有编号,他或许希望在时机成熟时,将这些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供后人品评。此后,赵冷月先生的粉丝和知音不断涌现,令人欣慰。我们曾出版的《赵冷月八体书法卷》受到广泛关注。在深圳,也有藏家珍藏赵冷月先生作品,其作品甚至打动了年轻一代,这让我们坚信赵冷月先生的作品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ced91f19c8da2404c372ef1c00973bc.jpg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丁筱: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列子》

今天非常荣幸,受到许力老师邀请,能够在这里从个人角度谈一谈对赵老艺术的理解。

我接触赵冷月先生书法是比较早的,大概十年前在四川美院执教时,刻意地学过赵先生。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尝试进行大字榜书创作。但遗憾的是,我后来并没有走向那条探索式创作的路。

当时我的感受是,一般的教学体系主要是在学习对技术的控制,而古典书法中却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强调对技术的“不控”(我所言的“不控”,并不是低级状态的涂抹,而是在自然生发方面,尤其是探索本真诸方面考量的)。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留意到在近现代还存在这样一条线索,很多书家如黄宾虹、徐生翁、谢无量、赵冷月、陈子庄先生等似乎都有这方面的突出表现。而赵先生,身处前面这些大家身后几十年——可以说是群星退场的时代,仍然能继续探索,实践榜书,就显得更为难得。

在大字书写中,要在大脑中超越“技术”(唯技术论)这个观念,去逍遥地挥运,非常不易。对技术由“笔笔控制”转化出“不控”,在不断地实践中理解“控制”与“不控”之间的关系,并且使感知适应在“不控”之后的接续反应,是非常难的。下面我试分几点,谈一点我对赵老及其所在传统的肤浅理解。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庄子·养生主》所谓“神遇而不以目视”,以形容技术的高层级状态。其中尤其强调精神重于外在的形体,也就是说,更高的技术是要破除掉视觉、形式等一切外在的有形可见的束缚。之前许力老师也谈到鉴定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把眼睛看到的那个“形”和身体实践的“意”对上——这是鉴定中很高的一个境界。宋人“尚意”书风,强调和发挥了“意”的那个层面,“我书意造本无法”。但是在技术的发展上,却有走向散漫的问题,朱熹就批评“字被苏黄写坏了”。而晚清以来的书法家,又在碑学的基础上,对形式与法理有新的探索,如包世臣“乾旋坤转”,黄宾虹的“太极”笔法,对技术的模型有一个思想提炼。

这就产生了两个路径,一个是对“形”的亦步亦趋,打磨眼、手一致的技术。我观察到,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更多强调了对技术的控制训练,打磨“完美”,当然,这是基础。但是,在基础之上,我们始终很少或者没有讲对技术“失控”后的处理。有一笔、两笔,三字、五字超出了预料,似乎失去古字的样貌依据,出现了“败笔”怎么办。另一个是彻底放弃追求“形”,专注于探索精神的各种可能。不同路径就有了不同的结果,而后者可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徐渭很多精彩的作品里,“失控”恰恰是他作品里最大的看点。通常我们觉得,一笔写坏了,这张字就不要了。然而,在很多大家的表达里面,对“失控”的继续处理,才是这个作品最值得挖掘的精神空间。应该可以这样说讲,赵先生是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尤其是榜书方面,显得比较具有先锋意识。他的斋名“缺圆斋”,也是这样的精神指向。

第二,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古典书法中存在一个尚“拙”的维度,这个“拙”不是要反对“美”,而是基于不造作、虚伪,这也就是“诚”的一个方面。在儒家那里,是“立其诚”,在庄子那里是要“真”,都是说一个人要对自己内心绝对诚实,才能把握住那个最根本的“道”。

古典传统里还有一条隐秘的路线,《庄子》里有不少畸人,庄子说他们是“畸于人而侔于天”,给予表彰。这就在我们后来的艺术中开出一条路来,艺术品可以在形式上并不那么完美,而在精神、格调上保持高境界。从王羲之的《丧乱帖》《初月帖》,杨凝式《夏热帖》之类的不衫不履,到后来的徐文长、王铎、傅山的笔墨,在形式语言上表达得“粗头乱服”,不计得失,甚至不所谓形式上的完整性,都是以内心的充盈、不和俗流为第一要旨。赵老的大字作品《介潔》,其文本意思与此相关,即指向精神上的耿介特立。自清代碑学传统兴起,其话语下主流的笔墨表达又被古典“文质”论理论化,以“质朴”为尚。赵冷月先生延续了晚清以来的碑学传统,可是有一点是不同的:现在的碑学普遍强调力量雄浑,而及其末流则荒率、野蛮,把传统文人内在的生命力、更多的丰富性遮蔽了。而赵冷月先生的字里面,并不过分强调力量,我私以为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他精神上“不受力”,不黏着时风,才有轻盈的能量出来,才有鸿鹄高飞的气象。

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是第一位的,因此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展览名“鸿鹄高飞”这句诗,刚才赵老师讲,是赵冷月先生从刘邦的《鸿鹄歌》选出来的,此句往上追溯,实际上在《列子》里面就出现了:“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及污池”,这个意象,和《诗经》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也一脉相承。在《诗大序》的文艺认知传统里面,情感发动是第一位的,“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情感从哪里来?从对文本的领悟、与古人相印证,对天地自然感受里来。如果没有真实触动,就没有切身的表达。而我们今天,往往只着眼于赵先生作品在视觉上的空间塑造,往往忽视赵冷月先生的文本选择中,本来就蕴藏着他的精神世界。

第三,从境界的角度来说,赵冷月先生身上具有极高的品质,就是“天真烂漫”。这个品质比“朴拙”还要再进一步,或许可以说是在“朴拙”的基础上推进的。一个人的内心,去掉了种种杂念,达到最为纯净的状态,就好像是婴儿那么纯净(但是并非等同婴儿)。对于流俗可以自然地摒弃,“复归于婴儿”。《庄子·达生》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一个醉汉从马车上掉下来,却没有受伤,这是精神混一的状态。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他认为,人丢失了童心,就丢失了真心,丢失了真心,人就言行不一,从众媚俗了。如何复归真心?俗谚所谓“去套路”、“去油腻”云云皆是,但是谈何容易。学问不足会导致套路化的表达,而艺术本身,却并不是要表现学问的,而是把外在的知识消化在身心的不断融通实践上。我想,赵先生的这个“天真烂漫”,是去掉格套、别开生面的。

第四,从“求真”的角度讲,我们常常觉得小孩的涂鸦也是不错的,甚至常常会把很多大家画了一辈子的作品和小孩涂鸦做比较,似乎觉得小孩就好像是大家的作品一样。赵之谦说“三岁稚子,能见天性”。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画得小孩一样”。这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说不需要经过训练就可以成功。如果真这样理解,我可以肯定此是厚诬了前贤。对于孩童的书法涂鸦,我们仍然要在对上面所讲的“真”意义下去考量。“真”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时”“势”“运”的变化在变。孩童身上的“真”,如果不发展,不经教育而长成,不经自觉而成长,那仍然是伪的、刻舟求剑的。“真”要随着条件的变化,不同时间重构其内容。书法家求真,需从技术到思想进行全面的反思,对时代进行深入的理解,再探索出个人趣味。此时还能从中展现“天真烂漫”,那自然是非常了不起的。赵先生的书法是随着他一生书法实践地不断探索成形的,实际上,他的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发生重构,他体验世界,仍然能葆有“真”趣,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最后,呼应一下最初说的“不控”,所谓人的“不控”,是人把自己放到天地中去,理解更大的那个“自然”世界。对于艺术的求真,从书法教育角度来讲,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方面,一个是“不控”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如此,形式和内容、技术与情感这两对矛盾才能通融起来,形成一个真正开放的学习方式。在面对我们今天主题里包含的现代性问题时,里面仍然有对传统的理解,和对时代的理解两方面,这也是一个对自然世界的整体理解。这两方面是动态的平衡,而不可静态、分裂地对待。传统不应该是博物馆里死掉的“遗产”,而是一个不断活化着的,生活着的大河,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7e506836be05f9d9c737942847603f04.jpeg

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

主办单位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雅昌文化集团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

王立翔

策 展 人

许力、赵颖

展览时间

2025年7月12日 - 8月11日

展览场地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5F 美术馆

(深圳市南山区深云路19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