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AnArt安艺术"关注我们
“一个人应该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还要有对自己事业和家庭的责任感。艺术家的责任感则应该是其对艺术创作的真诚态度,艺术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对当下社会发展要关注,要有责任地去思考、去创作。在中国,艺术除了审美功能之外,还应有‘呈教化,助人伦’功能。这源自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也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里代代相传,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彭常安
《鹅·教子》
50×60cm
布面油画
2009
作者|陈荣
来源|《游合山川(二)》
(原文经删减编辑)
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里提到“金字塔理论”——“艺术就像一个如同金字塔般的三角形,金字塔的底和顶分别占据艺术的两个对立面,即客观现实和内在精神,金字塔的底端是大众普遍能够认知的客观实在,它代表具象艺术。金字塔顶端代表精神实质,它是艺术家的心声,是抽象艺术的根源。”
彭常安在具象探索的同时,不遗余力地进行抽象艺术的实践,以《父亲的果园》系列为例,其中就有许多抽象的画面与符号。这些抽象的画面和符号与他具象的《父亲的果园》相映照,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的心理变化与其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关于这片果园的记忆从画家童年起就印象深刻,如同土地里播下的种子,几十年后,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父亲从壮年到老年,几十年在风雨中呵护着这片承载了全家人幸福生活和希望的果园,果园自然成为画家满满的记忆和艺术创作的源泉。
《父亲的果园》
50×60cm
布面油画
2013
彭常安用具象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构建了他的精神家园和内心净土。他用中国人所崇尚的“和谐”这一哲学思想去审视自身的艺术人生时,这些抽象的语言、具象的形象和蕴含的意象思维,使其作品透过表象而传递给读者充满哲理的思考。
彭常安的作品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故乡浓浓的眷念之情。实象与意象的表达传递出的深层思考带给观者以共鸣,使其作品具有更宽泛的内涵。从其色彩造型语言上来讲,彭常安的画是自然的,也是唯美的;是含蓄的,也是抽象的。要选取哪种绘画语言传递情感,由其心境与物象之共鸣而定,必然充满真情。
《守望尘世·9》
80×60cm
布面油画
2019
彭常安的画风沿习了20世纪80年代川美乡土绘画的情结,但又与那批乡土题材对人的刻画有所不同。他有意回避了对人的表现,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故乡故土及其四季变换和时代变迁。画面中虽没有人,却处处体现了生命的气息和人文关怀,彰显出画家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彭常安的画是朴实的,如其人。他说:“我不主张绘画艺术搞得太神秘,艺术不能脱离生活,能给大家带来我的某些人生体验和感悟,并用我们所熟悉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是最好的!”
《屋前》
80×60cm
布面油画
2015
《屋后》
80×60cm
布面油画
2018
彭常安这样描述他创作《屋前》《屋后》时的心情:“我画屋前屋后的绿树成荫、阳光明媚。每次我回来都很激动,而每次离开又都充满惆怅,这是一条上坡路如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有理想的人都在攀登,且勇往直前。”天空偏黄的处理,是他对未来希望的向往。
过去,彭常安从故乡的小路走来,带来泥土的芬香。如今,带着成长的喜悦和对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忧思,走在回乡的路上,无数次的离乡和归乡,其思绪都在现实变迁中起伏。正是这种思想的起伏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内质,令人喜爱。
《红色之路》
60×50cm
布面油画
2007
“一条路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走过春天,走过四季!”
这是一条承载了他太多太多情感的人生之路,如同他的艺术之路一样,他会一直饱含真情地走下去!
(原文标题为:充满哲思的艺术之路——读彭常安绘画有感)
陈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END -
彭常安 (1965年-)
196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了解更多
彭常安的油画风格多变,从早期的写实手法到印象派光色描摹,从表现主义渲染再到抽象实践,我们得以从中领略柯罗、莫奈、梵高、马蒂斯、蒙德里安等大师笔下的景与色。
创作至今,画家始终以丰富的色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人与环境相融共生的思考,乡土、乡情、乡魂、乡兴亦是其风景画的精神内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