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流量时代,你的“金缕衣”是数据织的 ?

2025-08-04 11:51

鲜卓恒/文

站在颂艺术中心展厅,《王迈:绮罗》的金箔丝线在荧光炫色中流转,画中 "数据流体" 与镜中倒影重叠。这让我想起2012年尤伦斯展厅的《石油怪兽》:那是桦木骨架刺破资本幻梦,笔杆握在手里像利剑;而今金线缠绕的,是每个在算法中呼吸的普通人的肉身。王迈的画笔从不是简单的艺术表达,而是解剖刀,剖开的不仅是媒体行业的异化史,更是媒体人从 "执剑者" 沦为 "丝线人" 的共同命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88c14e6fda68f4c35d49724099744adb.png

「《王迈:绮罗》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颂艺术中心」

我们是怎么变成线的?

王迈用《绮罗》系列作品构建的 "丝线人",精准解构了当代个体的异化,其艺术语言专业性体现在对材料与符号的极致运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dcb86ff160309c66b93e725f77968587.png

「《亿贝 No.1》  图片致谢@颂艺术中心」

《亿贝No.1》中刺目的粉紫腮红,接近小红书 "爆款滤镜" 的高饱和色,被厚重油彩堆叠。颜料的流淌间藏着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算法筛选的 "多巴胺配色",本质是对注意力的驯化。就像我为推文选封面时,总要在 "高级灰" 与 "对比色" 间向点击率妥协 —— 艺术圈的 "专业审美",在流量逻辑前常成易碎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ad300e203665ca5af548c081557f4bfc.png

「《宝贝 No.1》 图片致谢@颂艺术中心」

《宝贝 No.1》将 "数据编码" 作为绘画暗纹,融化人脸下藏着直播打赏代码。这是对 "人设经济" 的符号学解构:当我们为照片磨平皱纹、为直播维持 "完美表情",就像画中人脸,正把真实骨骼换成虚拟流体骨架。数据不再是冰冷字符,而是重塑肉身的雕塑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9179d132849fd6aec2b44e88aa156c56.png

「《亿贝 No.1》(左)《宝贝 No.1》(右)作品局部  图片提供:展评人」

最扎心的是作品中的 "金缕皮肤":荧光色缠着玉壁,贝壳挂满全身,这不是装饰,而是 "流量货币化" 的物质化呈现。就像我们为 KPI 改标题二十遍、为广告收入软化立场,本质是用 "专业尊严" 兑换算法世界的 "流通货币"。每个人成为了这场屏幕时代的 "自我典当"参与者。

颜料缝里的解药

王迈没说大道理,只把解药藏在画布褶皱里,用艺术语言提供了可触摸的方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b894e3e2120a7fb42d59b83cac354d7e.png

「《仙女赠我绮罗No.1》 图片致谢@颂艺术中心」

《仙女赠我绮罗No.1》刻意保留刀削般的颜料肌理,带着 "表现性绘画" 的痕迹。那些不完美的褶皱,是对抗算法规训的 "生命证明"。就像朋友圈里流行的 "素颜 live 图":当 AI 生成 "完美文章",滤镜磨平所有瑕疵,"不完美" 反而成了最珍贵的真实。这些肌理恰是证明:笔尖的颤抖比 AI 的流畅更有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dda0da07170aadf162e4b97a8b97a387.png

「《绘画山之艺无涯No.1》(左)《妙笔之冕No.1》(右)图片提供:展评人」

《绘画山之艺无涯No.1》《妙笔之冕No.1》藏着 "文化抗体":明代青花碎片在霓虹中闪光,溶解的人脸倒影竟是宋画山水。这不是传统元素拼贴,而是对 "信息过载" 的美学救赎。宋画 "留白" 哲学在此重生 —— 就像苏东坡用 "闲人" 二字消解焦虑,王迈告诉我们:在每秒刷十条热搜的时代,学会 "留白" 才能守住精神的呼吸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abc863a5b307342e787a05afaa462458.png

「《银盾No.1》(左)《恒产No.1》(右) 图片提供:展评人」

展厅 "平行现场" 的策展设计更妙:观众举手机时,取景框里会叠印三层影像 —— 精修的自己、素颜的自己、画中数据化的自己。这像极了日常:对着镜头补妆、被抓拍素颜、看文章被算法标记 "低质内容"。这样的空间叙事让我们直面:哪个才是真正的 "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3d6d7f5e5027a68c97d4d18b2dc42735.png

「《王迈:绮罗》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颂艺术中心」

照见不只是媒体人......是众生相

从《石油怪兽》预警 "能源正义被典卖",到如今 "注意力被算法收割";从纸媒记者以皱纹为勋章的骄傲,到如今打工人 "不敢露疲态" 的焦虑,王迈的作品始终带着预见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2897a754a58c427e96149732660f899e.png

「《王迈:绮罗》 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展评人」

对大众而言,这些作品更像镜子:我们或许不是媒体人,但谁没为 "人设" 隐藏过真实?谁没为朋友圈点赞数纠结?谁没在算法信息流里,感觉喜好正被 "定制"?王迈要我们做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算法织机轰鸣中守住 "肉身笔触"—— 像他保留颜料肌理那样,我们可以留观点的棱角;像宋画山水在霓虹中呼吸那样,我们可以在信息洪流里留块 "精神留白"。

这正是《绮罗》的动人之处:它既是艺术圈的当代寓言,也是普通人的生存指南。毕竟,对抗异化的第一步,是看清自己身上悄悄织上的 "金线"。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c0902dd531283c1106487330c13f080a.png

王迈,作为新世纪中国当代艺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迈被广泛认为是最具综合才华的艺术家。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建立其整体艺术的创作构架,从绘画、诗歌到行为表演及装置雕塑,王迈将各门类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思想维度上立足于国际视野,而其跨媒介的表现语言则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脉基因。王迈独特的艺术经历使得他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承上启下的位置,而从1999年的众多演员参与的多媒体行为表演作品“戏仿春节联欢会”,到预言全球能源冲突的“石油怪兽”装置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王迈近十年来的跨媒介作品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写作人】

鲜卓恒,十五年艺术领域深耕,资深媒体人,专注展览观察和撰稿,兼具策展和艺术项目策划整合经验,看过上百场展览,坦言仍有不少待解读。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5004b80900de968edd644be0e7e45c3f.png

策展人:王将

展览时间:7月26日-9月15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