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殷嫣:以“万物自得”激活蕉岭,艺术赋能乡村不止于“装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60566354fe4e711fe879ed137d30420.jpg

2025 年7月18日,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媒体见面会在广东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广场举行,宣布该艺术季将于 9 月开幕。殷嫣作为这场艺术盛会的策展人,在艺术领域已深耕近20年,在艺术出版、艺术投资、艺术管理、美术馆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殷嫣作为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的策展人,她以“万物自得”为主题,从蕉岭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肌理中提炼创作内核;在艺术家遴选上,提出“材料诗人、事件引擎、跨界游牧者”的三维标准,确保艺术创作能与在地文化深度共振。本期对话,看殷嫣如何将多年美术馆运营与策展经验融入乡村艺术实践,让艺术在蕉岭的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c8c036a9f86827de69509138b745d09e.jpg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

雅昌艺术网: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的主题“万物自得”。另外,当地文旅的一个口号是 “艺术赋能乡村,共绘‘蕉岭版丽江’”,您觉得这两者如何结合?

殷嫣这个主题真的是我第一次考察完蕉岭就马上闪现于脑海的,当时我就想起北宋理学家程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句话,因为蕉岭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自然自得,人文自得,天地万物各循其道,生生不息的感觉。这里自然生态美好,百岁长者辈出,就如我在展览主题阐述里描述的那样:“石窟河以沉默滋养稻茶,百岁长者依四时躬耕,可谓‘水土不言,自有春秋’;客家山歌应和梯田起伏,古墟商号铭刻晨昏流转,践行‘人事有常,不违天时’。”《论语》里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种天道无言而四时自行、万物自生的宇宙秩序,正是“万物自得”的精神母体。因此,“万物自得”的“自得”,并非放任,而是顺应天道、各循其性的一种自由之境;“静观”,也并非无为,而是人褪去躁动之后,重新掌握生命感知的主权。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地艺术季,用当代艺术的语言去重新诠释这份亘古的天地和谐,用艺术唤醒人对自然、对生命本源的感知力。这种“自得”,既是哲学意蕴,也是一种生活理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5ae7eb59e6214a7ff75f0f286dfec28.jpg

蕉岭的稻田

至于“艺术赋能乡村,共绘蕉岭版丽江”这一口号,我觉得真正的结合点在于:我们并不是要复制一个“丽江”,而是要挖掘出“蕉岭”自身的生命力。艺术不是来“装点”乡村,而是来“激活”乡村。通过当代艺术介入,让蕉岭原本就存在的人文与自然之美被重新发现、重新演绎;让这片土地被更多人看见、理解、热爱;让艺术成为激发乡村潜能的引擎,而非漂浮其上的“装饰”。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场短暂的热闹,而是一种可以长久滋养蕉岭生态与精神的新方式。当艺术真正扎根于乡村的土壤,蕉岭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地方,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持续吸引人来此生活、创作、旅居甚至安家的精神场域。这,才是“蕉岭版丽江”的真正含义——不是“复制”,而是“生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899eaa7bc6433f4ff60728946de659b9.jpg

艺术家在蕉岭考察

雅昌艺术网:您在选择此次艺术季的艺术家时,核心考量是什么?主要会看他们过往哪些作品或经历判断是否适合蕉岭的创作语境?目前确定的艺术家在风格多样性上有怎样的搭配?

殷嫣:在这次蕉岭大地艺术季的艺术家遴选中,我们确立了一个核心的三维标准:“材料诗人、事件引擎、跨界游牧者”。这是我们对当代艺术家角色的重新定义:他们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更是能够用艺术语言介入社会、激活地方、连接不同系统的实践者。

所谓“材料诗人”,是指那些能与在地物质对话的艺术家。他们善于从日常、被忽视的乡土材料中,提炼出富有观念张力与情感温度的表达。“事件引擎”则是我们特别看重的一个面向。艺术节不仅仅是作品的聚合,更是观念、关系与话题的生成场域。我们期望艺术家具备“撕裂日常”的能力——能以一场行为、一件装置、一次集体行动,引发讨论、触发反思、激活在地社群,形成具有社会传播力的能量场。“跨界游牧者”意味着我们期待艺术家不囿于某一种媒介形态,而能在装置、行为、影像、数字艺术乃至与农业、建筑、民俗等非艺术领域之间自由穿梭,展开跨学科、跨文化的实验与合作。这种媒介上的游牧能力,正是与蕉岭这样一个丰富而多元的现场对话所必需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c149f6b84b43ed2a429328e55f88583.jpg

考察艺术家在谢晋元故居合影

在风格多样性方面,目前已确认的艺术家涵盖了从生态艺术到行为表演、从装置空间到社群共创、从数字媒介到传统工艺再造的广阔谱系。我们希望在蕉岭这片“艺术沙盒”中,不是呈现风格的整齐划一,而是激发观念的自由碰撞和方法的多样竞演。正如蕉岭的自然不止一种颜色,蕉岭的艺术表达也不该只有一种声音。归根结底,我们不是在寻找“复制黏贴式”的参展者,而是在寻找能真正进入蕉岭、聆听蕉岭、回应蕉岭的“共鸣者”。

雅昌艺术网:您希望艺术家们到蕉岭后“因地制宜”创作,那会给他们设定具体的创作方向,还是让他们自由结合石窟河、稻田、梯田等场景发挥?

殷嫣:我们希望艺术家在蕉岭的创作,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真正地“因地制宜”,也就是说,从这片土地中生发出独属于蕉岭的艺术表达。为此,我们为艺术家设定了三条清晰但开放的“创作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fa2960e828b39d1cdcefb457239d6d0.jpg

考察艺术家在白马村石窟河边

第一,是深入消化蕉岭的“独家密码”。每一位艺术家都需围绕一组属于蕉岭的独特“在地密码”展开创作,它可以是一种物质材料,比如石窟河的河石、茶叶的香气、稻田的泥土;也可以是一种空间场域,比如梯田、古墟、老屋;还可以是历史记忆、客家仪式,甚至是一种代际间流传的生活方式。我们鼓励艺术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码”蕉岭,找到触动他们灵感的那个原点。

第二,是给予艺术家颠覆性创作的自由。我们不设限、不设题、不规定媒介,欢迎装置、行为、影像、数字艺术、共创项目等各种形式的呈现。蕉岭将作为一个艺术“沙盒”,容纳所有关于土地、人群与未来的想象与实验。艺术家可以自由组合石窟河、稻田、梯田等空间进行场域激活,也可以跳脱表层图景,进入观念层面的再书写。

第三,是村民握有“共生否决权”。这是一条我们特别强调的原则。我们不希望艺术是“落地”,而是“生根”。这要求作品与村民真正建立起关系,让他们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背景板或参与者。如果某件作品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缺乏共情与共生的可能性,我们会尊重村民的“否决权”。因为我们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应该能被这片土地所接纳,并留下延续的可能。

总的来说,蕉岭不是要打造一批“看起来很美”的作品,而是希望借由艺术家的介入,引发土地的再认识、人群的再链接、生活方式的再想象。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万物自得”的精神落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37617e5f13ab6d671c1e29ad4574bec.jpg

考察艺术家在石寨土楼一树德楼

雅昌艺术网:有类似大地艺术季想对标越后妻有,但最终选择走差异化路线,您觉得蕉岭大地艺术季最不该复制其他项目的是什么?最该坚持的自身特色又是什么?

殷嫣:我认为,蕉岭大地艺术季最不该复制的,是那些看似热闹实则疏离的“艺术外衣”。

首先必须警惕的是“景观化异乡”的艺术殖民:也就是用城市审美或外来叙事去覆盖乡村肌理,把本该独特的地方文化异化为他者镜像的投射。很多时候,艺术成了空降的“装饰”,而不是生长于此的“表达”,这种缺乏在地语境的移植式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霸权。

其次,我们也拒绝将村民工具化的“共创表演”——这是一种虚假的参与感,艺术创作仅仅是让村民被动出镜,被摆拍、被拼贴,实则与艺术无真正关系,也无法在村庄中留下真实的记忆与持续的效应。

最后,我尤其想强调,我们并不想把这个艺术季做成一个“节庆经济”式的热闹盛会。节日总有终点,而我们关心的是:当所有展览撤离、游客散去,蕉岭能否留下某种“火种”?能否吸引一批真正愿意在这里生活、创作、创业的人?艺术季不该是高潮的终点,而应是生态启动的起点。

反过来说,蕉岭最应该坚持的,是一种“生发于内、归于长久”的独特路径:用艺术唤醒本地的文化记忆与自然智慧,让村民成为真正的共创者;用艺术激活在地空间与生产方式,推动可持续的乡村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让这片土地的气质与节奏,成为吸引人的根本理由——不是成为“下一个丽江”,而是成为唯一的“蕉岭”。唯有如此,蕉岭才不会被艺术“装点”一时,而是由艺术“点燃”长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96d520315b5871fe1ca89f32b60fc4df.jpg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的LOGO和吉祥物Jolele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 “艺术介入乡村” 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结合蕉岭实际,这次艺术季会通过哪些具体行动,让村民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变化,而不只是 “看起来很美”?

殷嫣:真正的“艺术介入乡村”,绝不仅仅是将艺术作为一场“视觉盛宴”带入乡村,更不是外来力量对乡村资源的消费,而应是一场深刻而持续的关系重构——让村民从“看客”变为“主角”,从“被赋能”走向“自造血”。

在蕉岭大地艺术季的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切实可感的行动,把艺术真正植入乡村的肌理之中:艺术家不再只是“创作”某种孤立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蕉岭本地的人文与生态资源,与在地特产、生活智慧、非遗技艺等元素发生有机连接。例如通过艺术介入,帮助在地品牌实现产品形象的再塑造与价值升维,让蕉岭的“物”因“艺”而被看见,也被喜爱;通过对老建筑的再利用与空间改造,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使其转化为可承载文化、民宿或创意产业的新空间,打下文旅融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期望艺术成为一种“观念的发生器”,让蕉岭不只是“风景之地”,更是“精神之所”。通过一系列富有传播力的艺术事件与创作过程,唤起大众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向往,激发他们旅居、创业、定居的念想,让“蕉岭版丽江”不是简单对标,而是生成一个拥有自身精神气质、具备长久吸引力的“慢生活共同体”。

蕉岭是世界长寿乡,但我们希望“长寿”不只是生理维度的指标,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是一种人和天地万物相处的和谐秩序的当代表达。当村民看到自己生活的土地能被艺术重新书写,看到艺术为村庄带来真实的改变,他们的身份也在悄然转变——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传统经验的守护者变为共创未来的实践者。

艺术带给乡村的最大价值,从来不是“好看”,而是“共鸣”,是让生活重新有了诗意的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15889dcbfcb7e96ae2e2afe0ccd68819.png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主办

中共蕉岭县委、蕉岭县人民政府

承办

艺琅国际

广东音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云锦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服务器艺术

总顾问:范勃、罗奇

学术主持:渠岩、陈文令

发起人:郑泽生、谢蓉

艺术总监:谢蓉

总策划:刘树慧

策展人:殷嫣

联合策展人:胡玥、徐彬

开幕时间:2025年9月地点:广东∙ 蕉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艺高百利艺术物流

      👍👍👍
      01月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