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8-06 12:53
文 / 郝孝飞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极目楚天舒”,这一壮阔豪迈的诗句,不仅描绘了荆楚大地恢宏壮丽的自然景象,更映射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气韵。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值湖北美术学院建校105周年之际,举办“极目楚天——中国画与书法作品展”,这既是对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及书法教学与创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也是对“荆楚艺术”传统文脉的延续与拓展。筹备这样一个展览的过程,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溯源和重构。作为此次展览执行策展人的角色,既是组织者,也是观察者。从最初的学术构想到最终的展陈实现,“极目楚天”不仅仅是一场展览的名称,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隐喻——既指向历史的纵深,也指向未来的延展。
展厅现场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自古便是文化交融之地。从楚文化的浪漫奇谲,到“唯楚有材”的千年文脉,再到近现代中国画变革中湖北艺术家的积极贡献,这片土地的艺术基因既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有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回溯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地域文化如何深刻渗透于我们的笔墨语言之中。楚地的浪漫、江汉的豪放、武当的神秘,滋养了几代艺术家的创作灵魂。从早期的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到今天的青年教师,他们的笔下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楚风”气质。这种气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地域印记。因此,在最初确定展览主题时,我们希望呈现的不是简单的作品罗列,而是这条文脉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继续生长。
展厅现场
展览分四个板块展开,第一板块:丹青黼黻·鄂渚其华,该板块设于中国美术馆圆厅,我们精选出已故师生的作品25幅与张肇铭和王霞宙的53张课徒稿并置一室,这种并置既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也制造出一种授受之间的对话感。同时,圆厅空间的环状结构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它本身就象征着一种轮回和循环,于是,我们决定让展览的叙事也采取线性的方式展开,观众漫步其中,不是时空交错的参与者,而是时间旅行者。第二板块:绘事后素·江汉悠长,在这一板块中,我们以时间为经,以风格为纬,编织出湖北美院中国画专业发展的学术脉络。这一展区的23幅作品背后,都凝结着学院几代教育者沉潜于笔墨的思考与探索。从学院离退休教师笔下的岁月沉淀,到特聘教授作品中的学术深度,再到兼职教授带来的多元视角,我们看到了一种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植根于中国书画的千年传统,却能在与现代文明对话中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品格。这种品格的形成,既来源于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深入研习,又体现在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第三板块:余心所善·墨兮骋望,本板块集结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70、80、90后三代教师的心血,三代人前后相继,如长江奔流不息,完美诠释“兼容并包”的学院精神。“余心所善”是对艺术本真、楚魂浪漫的执着守望,“墨兮骋望”是对水墨边界、当代精神的前沿探索与勇敢驰骋。两者在此交融共生,形成了理念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湖美范式”。第四板块:荆蒹墨白·储英启秀,本板块精心呈现湖北美术学院四代书家(60至90年代)的十二件(组)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纷呈。它们是对古老书道的深情回望,更是扎根楚地、面向未来的当代书家心灵与技艺的写照。
展厅现场
展览开幕前夕,我仿佛看到了在布展的深夜,老师们为每一件作品校准位置、推敲灯光,那种忘我的协作仿佛是一场仪式。我突然彻悟:这展览本身便是艺术教育者的绝佳独白——恰似在传统的崇山与创新的深谷之间架设无形的阶梯。他们以毕生修为铸成阶石,让后来者得以在古典的峰顶汲取智慧星辉,又降落到当代的旷野点燃创造之火,在往复攀登中完成精神的螺旋上升。
“极目楚天”最终呈现的不只是一所院校的教学成果,更是一条流动着的艺术长河。落幕之后,这些作品将回归各自的位置——有些回到美术馆库房,有些回到教室,有些回到案头。但这次短暂的相聚已经证明:楚天的视野可以极目,而笔墨的生命力仍在延伸。
2025年7月于江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