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7-25 23:13
观者按:《寸木艺魂: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及其展示平台建设》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在数字化传播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让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红色文化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汤雅莉教授的《寸木艺魂: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及其展示平台建设》一书,以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延安解放区木刻版画展示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系统梳理延安木刻版画的历史脉络、艺术成就与当代转化,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视野的著作,不仅是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历史致敬,更是对革命文化当代传播路径的突破性探索。
历史维度:战火中的艺术觉醒与革命叙事
该书最鲜明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以“艺术作为武器”的核心命题,重构了延安木刻版画的历史坐标。通过对1931至1949年间578幅经典作品的系统整理,作者清晰呈现了新兴木刻如何从鲁迅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发展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艺术形态。书中特别强调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转折点意义——古元、彦涵等艺术家“捏刀向木,直刻下去”,将民间年画、剪纸等传统形式与革命主题相结合,创作出《减租会》《豆选》等兼具民族特色与战斗性的经典作品,使木刻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在历史叙事中,作者尤为注重艺术与时代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战地黄花”“鱼水情深”等主题展厅的作品分析,生动再现了木刻版画如何记录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壮阔历程:胡一川的《到前线去》以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刻画民众的抗日激情,力群的《饮》通过陕北农民喝水的日常场景传递出坚韧的民族精神,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则以紧张的构图展现军民鱼水情,石鲁的《打倒封建》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生动刻画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激烈场景。这些作品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构成了革命历史的“视觉档案”,使读者得以通过刀锋与木痕触摸那个年代的精神脉搏。
学术创新:多维视野下的木刻艺术解码
作为一部跨学科研究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艺术史的研究范式,构建了“历史-技法-传播”三维分析框架。在技法解析层面,作者通过《木刻技法教学视频》的内容转录,详细阐释了“以刀代笔”的创作奥秘——从工具篇的圆口刀、三角刀特性,到制版篇的砂纸打磨、蜡液渗透工艺,再到套色印刷的分版技巧,系统呈现了木刻版画的“刀味”“木味”与“力之美”。这种将实操过程学术化的处理方式,使专业技法变得通俗易懂,为普通读者打开了理解版画艺术的大门。
更具创新性的是,该书提出“动态版画”概念,通过Maya技术将《人桥》《开荒》等静态作品转化为具有时间维度的视听体验。这种数字化转译不仅没有消解原作的艺术价值,反而通过光影流动与局部放大,凸显了木刻线条的韵律感和构图的戏剧性。正如作者所言,这是“让经典版画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的有益尝试,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技术范本。
传播实践:从实体展览到数字生态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该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它完整呈现了“延安木刻典藏”网站平台的建设历程,构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线上+线下”立体生态。网站以“历史回音”“木刻之窗”“线上展览”等板块,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一是时间轴叙事,通过“初度之辰(1931-1937)”“木刻摇篮(1937-1945)”“民族丰碑(1945-1949)”的三阶段划分,清晰展现木刻艺术的发展脉络;二是多媒介融合,将文字解读、作品高清扫描、创作过程视频等有机整合,形成沉浸式学习体验;三是交互设计,通过滑动时间轴、展厅动画等功能,使观众能够自主探索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
在自媒体传播层面,该书详细介绍了微信公众号“名家艺程”“经典回眸”等栏目的运营策略,以及微博平台“碎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这种分众化传播策略证明: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既要保持历史严肃性,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语言——公众号的深度解读满足专业读者需求,微博的单幅作品推送则适应大众快速阅读习惯,两者形成互补,使延安木刻的传播广度得到几何级拓展。
当代价值: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著作《寸木艺魂: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及其展示平台建设》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探索了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书中展示的“丰衣足食”钥匙扣、“劳动者是美丽的”胸针等文创产品,通过提取版画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元素进行再设计,使革命主题变得可触摸、可携带。这种“日常生活美学”的转化策略,成功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情感体验,让延安精神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美育爱国”理念的实践。通过线上虚拟展览与线下工作坊相结合,项目团队让青少年亲手体验木刻创作,在刻刀与木板的对话中理解革命艺术的创作艰辛。这种参与式美育不仅传播了木刻技艺,更培育了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刀锋刻下“延安精神”四个字时,革命文化的种子便完成了一次代际传递。
结语:寸木之间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寸木艺魂: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及其展示平台建设》的出版具有特殊时代意义。这部著作最珍贵的贡献在于,它证明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需要创造性转化的系统工程。从学术研究到数字平台,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交互,从艺术鉴赏到文创开发,该书构建的“内容生产-媒介传播-教育转化”完整链条,为革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延安木刻从战时宣传工具,到博物馆珍藏,再到数字时代的“云端展览”,实际上见证了红色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与升华。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每一刀刻痕都是历史的密码,每一幅作品都是精神的路标。”《寸木艺魂: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及其展示平台建设》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木刻版画这一“革命者的艺术”,更可贵之处是再次启示我们: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革命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郭线庐
陕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