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自然赋能未来”面向未来的生命启示录

  2025年8月9日,「自然赋能未来——“想象另一种引力”系列科学艺术展」开幕式暨《方物》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举行。继2023年「想象另一种引力」展览成功举办后,2025「自然赋能未来」再次向生命智慧求索答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263841c725052738448c6166b0ea642b.jpe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5c0b649ff99d9c2b2fdd23b2171642f8.jpg

新书发布会圆桌对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聪颖、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研究员白明、《方物》系列作者蔡潇与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周洋一起  ,围绕“科学与艺术、人文的关系”“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持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展开探讨与分享

  微生物以微小之躯于极端中绽放生命曙光,开创地球生命进化的壮丽篇章。本次展览通过两大展区,31组展品融合多种技术媒介,深入探索生命智慧——从微生物的精妙代谢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揭示自然亿万年锤炼的生长逻辑。展览以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思辨视角,借助展览与《方物》丛书两大知识载体,探讨如何汲取自然智慧,编织人类可持续的未来。通过前沿科技与生态美学的结合,呈现未来生命的可能形态与边界,邀请观众置身未来幻境,思考自然赋予的无限潜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f692b3b907d4192310cc7bcd16e8b84.jpg

“自然赋能未来”开幕式嘉宾合影

  「自然赋能未来——“想象另一种引力”系列科学艺术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负责人,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发起人蔡潇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师封帅联合策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199f00c6ab73c3ab0e47aee4012a1508.jpeg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女士致欢迎辞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女士致欢迎辞中表示:“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看到艺术家们通过生物材料、人工智能、感知系统等手段,激发了一种新的生命想象。这不仅是艺术的创新实践,更是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同时,今日美术馆一直深耕“艺术与科学”的跨界融合生态,希望以开放的协作机制激发创新潜能,成为链接创新材料与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平台。我们相信,艺术的力量不止于再现世界,更能成为连接知识体系、激发社会意识、唤起情感共鸣的媒介。正如展览所强调的,‘共生’并非一种抽象理念,而是未来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37edacff1fe165776f88ff1feb59b98f.jpe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教授致辞时谈到:“本次展览不仅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阶段性的成果的汇报,也是向大家展示科技和艺术在双向奔赴的旅程中呈现的丰硕成果。希望大家能够在展览中获得更多的灵感,汇聚更多的力量,在科技艺术这个方向能够有更多的新成就。在借助优质展览平台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能量,与更多新的作品,来推动我们设计、教育和这个科技之间的紧密融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9685d28e488e65404591631db8ceda89.jpe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致辞中说:“某种意义上,本次展览可视为十年来艺术与科技方向探索的一次阶段性成果汇报。展览宏观上分为两大章节。第一章节“自然与造物”中,策展团队运用生物材料创作的作品,揭示了自然(如微生物)如何伴随中国乃至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同时也呈现了生物基材在家居、服装、建筑等各领域的应用潜力。第二章节“生命与生态”则集中呈现了艺术与科技(生物艺术方向)历届学生的十余件作品。这些作品综合反映了对当代生命议题的思考,包括植物智能、后生命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等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为观众提供既有趣又富有启发的知识体验,呈现未来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9054f1c8aa927bc2bf14f0c90595ca1e.jpe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负责人蔡潇女士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负责人蔡潇女士致辞时讲道:“当我们试图创造另一种硅基生命体时,是否应先躬身向自然取经,探寻其造物的奥秘?因此,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不再急于用艺术诠释科学,而是真正向自然寻求答案。我们将自身置于琼脂与泥土之间,与微生物展开真实的接触。这些无形的小生命,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给予我们截然不同的反馈,生成迥异的生物基材。微生物本身也是我们重要的合作艺术家之一。这使展览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尤其体现在“自然与造物”章节——这里没有炫目的科技,也未试图给出未来主义的标答。它是安静的、不喧嚣的,是人与微生物共创的结晶,旨在为人类回归自然本源提供一些微小的启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03fafcb3040c0fecaaa5b6fc97e636a1.jpeg

“自然赋能未来”联合策展人蔡潇女士现场导览

  自然与造物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远超自然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正面临着空前挑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世代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9e4a8723142061bb468c29bed16a7b23.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7015d641c5441c7692a68b91399006e2.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ab7af443b5386bbc863c73230cbe098e.jpeg

“自然与造物”单元 展览现场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研究对生命秘密揭示的不断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人定胜天”不过是人类虚妄的夜郎自大,自然会让任性贪婪、盲目无知付出代价。强调对抗性的“优胜劣汰”不是物种生存的唯一法则,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曾备受争议的“共生”学说正日趋成为主流。对自然来讲,人类既非主人,也非奴仆,只是这个有机体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和其他生命一起通过网络协作来共建地球家园。“所有生命均为一族”,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深刻变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4ed96ed5bc60eb24b33b21433a546f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46e9bacf5602dfaa3d1d9812ea9372ca.jpeg

“自然与造物”单元 展览现场

  在这一背景下,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不断升华的人类认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 NbS)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NbS为人类提供了处理危机的新思路:师法自然,汲取其智慧与策略。通过自然界的资源和力量,来和缓、解决人类社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未来迈进,以自然之力,纾解自然之困。

  然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成功实施不仅要深刻理解人与万物的互惠性,更需找到方法来激发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创造的潜力。跨物种设计有着常规设计所不具备的复杂性与不可预见性,其方法和工具更具有高度的跨学科特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48e5c2077be7486f423c4aa77db8beff.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36ddd1a48ca6387e9f11bf990deb31ee.jpeg

“自然与造物”单元 展览现场

  当你看完这场展览,在动手尝试培养一片细菌纤维素或一块菌丝体时,希望你不只是培养一个物体,而是培养一种心态:把自己视为与微生物共同演化的生命,是更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称这样的心态为“亲生命性”(biophilia),这也是在人类诞生之初,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本真心态。

  但这仅仅只是个序章。生物间的共生网络必将与人类社会深度交织,生命的无限衍生更会熔铸起科学、艺术与设计的坚固纽带——在这场跨越物种的共创中,新的文明范式正悄然生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60576c7350afdec50166cf4771ac26b.jpg

“自然与造物”单元 展览现场

  生命与生态

  在生态危机与技术进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生命的形态与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只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逐渐成为人类主动介入与再设计的对象。本展区以“生命与生态”为题,聚焦当代艺术如何借助生物材料、人工智能、感知交互等跨学科手段,探索自然、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3fe0aabe9db2095bdc676dfcd3477cf.jpg

高山被孢霉 Mortierella alpina
高山被孢霉是一种重要的产油丝状真菌,油脂积累量可达自身干重的50%以
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 (ARA)。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95f9b1cf8c844b8104c803bdb71af4b.jpg

花茎 
罗根布朗&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
手工切割纸
75×75cm
2025

  参展作品不仅呈现了生物体征与生态过程的可视化,也构建出具有反馈能力的“异质生命系统”。艺术家们将生态视为一个可被激活、感知与干预的动态网络,引导观众重新思考人与自然、技术与伦理的多重关系。在此,艺术不再是自然的再现,而成为一种共生性的生态行为与未来生命的感知试验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ec016bb397faaceb3dfe4705d4fdea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3da5a2ded4129dfee1f7f427d551fc6c.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25797ec3d0acc0a05efead986d4250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15d746eb90ba03fda7624a393d7bf6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a0b86f71fc439d3f412133d5504c0db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811a41c53afc1ba8da14afb4b146cd6a.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b73c24b0248b8662f64c0d37ee4b9c29.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526b7ce2f60a958c8b458202777075f9.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ee9f27273e2bb58523c57be0c32f4a0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6bdb307a7a5446b27e0f064312121411.jpeg

“生命与生态”单元 展览现场

  结语:

  此次展览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放弃主宰者幻觉,学习成为生态节点;如何将技术狂热转化为对自然节律的聆听;如何在文明的十字路口,选择那条与万物共生的幽径,继续书写超越展览时空的共生叙事——正如人类对另一种引力的想象,永远在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的共振中生生不息。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ef38fa19ca2ed8457b917cc22240cdc.jpg

  名称:自然赋能未来——“想象另一种引力”系列科学艺术展

  时间:2025年8月10日 - 9月23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

  学术主持:费俊

  策展人:蔡潇、封帅

  助理策展人:崔琳、刘洁、刘桂羽、谢玥雯、许洋洋、罗雪、刘宁宁

  科学顾问:钟春燕

  视觉设计:崔琳、谢天舒、黄宇琪

  参展艺术家:蔡潇、崔昱、费笑天、黄宇琪、何聪进、梁文华、刘洁、刘桂羽、邱宇、谢玥雯、张天钢、张天怡、张水玉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今日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

  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

  海南光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苑艺瑞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正和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