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夏雨初霁,嘉宾齐聚「頌艺术中心」,共赴艺术家王迈大型个展《绮罗》开幕。展览由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女士担任出品人,特邀新绘画研究者、艺术评论人王将担任策展人。各界嘉宾和艺术界的朋友们,一起欣赏这位新世纪中国当代艺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迈先生近期最重要绘画作品的回顾,王迈的艺术,始终敏锐感知当下并作出回应,又蕴含浓郁的浪漫气度。此次展览以“绮罗”为题,既隐喻现实,又指涉其创作关联的美学。此次展览亦受到媒体和业界的高度关注,欢迎各位来頌赏鉴佳作。
王迈,这个名字与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的关键脉搏紧密相连。从圆明园画家村的实验精神,到通州艺术区的集体探索,再到798艺术区标志性的崛起,他不仅是亲历者,更是持续的在场者与思考者。他的艺术,始终保持着对当下最敏锐的触角,并以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和批判性视角作出回应。
王迈的艺术探索,始于一个核心命题:屏幕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感知与世界图景?这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根植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童年记忆里,那台闪烁着雪花点的黑白电视机,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魔窗”。屏幕的弧度、显像管的温度、电流的嗡鸣,连同红绿蓝三色叠加出的奇异光彩,构成了他最初的视觉启蒙。屏幕,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是一个“奇迹发生的界面”。
王迈作品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勃兴,屏幕从家庭的中心扩散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交互的界面。王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划时代的转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多数人还沉浸在新技术带来的兴奋中时,他已开始将这种独特的“屏幕经验”系统地转译到画布之上。这一实践在当时无疑具有先锋性——他并非简单地描绘屏幕内容,而是深入剖析屏幕本身作为媒介如何改变我们的观看方式、思维模式乃至存在状态。
近三十年的持续深耕,使王迈发展出一套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语言。他创造性地“消解”了我们熟悉的现实秩序。荧光色以不自然的强度闪烁,取代了自然的光影;人物的面容在画布上发生流体的形变,仿佛信号不良时的图像失真;日常的符号被切割、碎片化,再进行拼贴重组。画面表面浮华绚烂,却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疏离与不安。王迈所做的,正是以绘画这一古老媒介,捕捉并显影那无处不在却又难以言状的“技术之影”。
王迈作品
展览的核心区域,聚焦于王迈的“变容”系列新作。这些尺幅巨大的绘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扰动。画中人物的面孔,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具有稳定特征的模样。它们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拉伸、扭曲、挤压,呈现出奇异的流体状态或几何化的变形。
这种“变容”超越了早期对屏幕视觉故障的模仿。王迈剥离了人物面部的细节——简化的、如同漫画般的眼睛,失去特征的面颊轮廓。身份变得模糊不清,情绪无从解读,个性特质被彻底抹平。观者试图从眼神中寻找信息,却只看到一片空洞或难以名状的迷茫“变容”指向的不再是技术故障的表象,而是驱动这种扭曲的“不可见之力”。
这种力量是什么?它潜藏在现代生活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深处。是无所不在的监控凝视?是社交媒体对自我形象的规训与表演压力?是算法推荐下信息茧房对认知的塑造?抑或是技术加速时代中个体身份的普遍焦虑与迷失?王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用画笔揭示了这种力量的存在及其温和的暴力性——它不直接施加肉体伤害,却在无形中重塑着我们的面孔,进而重塑我们的内在。
展览的深邃之处,还在于王迈将目光投向历史的纵深。在他的近作中,一系列源自历史时间轴远端的意象悄然浮现:圆润的古海贝,曾是上古时期珍贵的货币,象征着最原始的财富积累;洁白温润的玉版,在古代中国是礼器,是权力与财富传承的庄严象征;曼妙轻柔的绮罗,更是古代上层阶级专属的奢华布料,代表着地位与身份。
王迈作品
这些带有浓厚历史感的“老钱风”符号,并非简单的怀旧装饰。王迈的画笔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这些象征着恒产的物件,在历史的洪流中屡屡成为被剥夺、被掠夺、被重新定义的对象。曾经的国之重器可能流落民间,稀世珍宝可能沦为商品。它们从神圣的殿堂跌落凡尘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关于“恒产”脆弱性的寓言。
它们仿佛在发出无声却尖锐的诘问:在一个“恒产”屡遭剥夺的历史循环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无恒产,又怎能有恒心?”这声诘问,直指个体在剧变时代寻求精神锚点的深层困境,也暗示着对某种稳定价值基础的追寻。
面对历史长河中恒产的脆弱与当下技术洪流的裹挟,王迈将信念投向了绘画本身。在数字影像、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绘画——这种需要手工调制颜料、一笔一笔在画布上构建世界的“低技术”复古媒介——其意义何在?
王迈给出了坚定而充满诗意的回答。在他看来,画布,这方横亘在时空中的平面,本身就具有一种抵抗性。它以静止的物态,对抗着信息时代永不停歇的流动与消逝。它承载的思想与情感,其复杂性与模糊性,天然地拒斥被冰冷的算法所计算、所归类、所简化。更重要的是,绘画赋予艺术家一种“独断”的权力。在画布的世界里,艺术家是绝对的造物者,他/她可以建立自己的法则,塑造自己的宇宙。这种“独断”,恰恰是对外部世界各种威权的一种反向解除与控制力的夺回。
王迈谈及创作时,言语中充满对绘画本体的敬畏:“在这个时刻,我们深感那些原始的手艺变得尤为珍贵,它们仿佛化身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神迹。这种神迹,正是对抗当今AI主导下的图像泛滥现象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力量,它赋予了我们神性。”
王迈作品
《绮罗》并非一曲对逝去时代的挽歌,也不是对技术的简单拒斥。它回归到绘画本身,将其升华为一种对抗技术异化、守护人性尊严与创造神性的“神迹”。也是一份由“造物者”发出的、关于人之为人的温暖宣言。在这里,华美的“绮罗”既是表象,也是隐喻;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邀约——邀请我们穿透技术的迷雾,在画布的光影与笔触的痕迹中,重新捕获那源自生命本真的、永恒不灭的精神之光。
欢迎走进《绮罗》之境,感受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与视觉共振。
【展览现场】
「頌艺术中心」馆长、出品人苏芒表示:王迈哥是我的邻居和挚友,也是一个具有旺盛创作力的艺术家,他博览群书抗拒束缚,从圆明园时期直至今日,是少有不被规训的原力创作者,从他的青年时期,到当年我在尤伦斯看他装置大展不可重现的盛况,我们和柳淳风博士三人常常探讨到深夜,今天我很高兴能在頌艺术中心为他举办个展,展览题目源自他的最新绘画作品名字——仙女送我绮罗,艺术是我们精神的好朋友,欢迎大家在此享受艺术。
策展人王将表示:“绮罗”,本是华美丝绸的代名词,象征古代权贵。艺术家王迈赋予它全新的时代隐喻。今天无处不在的数字屏幕,正像一层包裹现实的“绮罗”,流光溢彩却悄然消解着真实根基。
在当下,屏幕文化对架上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新绘画的重要议题,而王迈正是这条绘画路径上最重要的先行者。三十年来,他始终敏锐捕捉时代的脉搏。这次展出的新作,就是他直面当下的深刻思考:画中炫目的色彩、变形的人像、拼贴的情境,构建出奇幻的视觉场域。他还引入海贝、玉版等历史符号,反思消费与权力的本质。
王迈转化、升华了屏幕美学,与此同时,他坚守着绘画的“神性”。在他的画里,流淌的颜料、强烈的笔触,证明了他坚信绘画能穿透虚幻的“绮罗”,守护人性的真实。
艺术家王迈:既见君子,赐我百朋。感谢苏芒女士及团队的工作,我的作品在頌艺术中心非常完美的呈现;谢谢策展人王将,他精准的评论不仅梳理了我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更为我未来的艺术探索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愿各位朋友共同享受这个充满艺术魅力、愉快而美好的下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