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8-18 11:52
崔润姿(Leyla Cui),一位生活、创作于纽约的青年艺术家,致力于在插画、油画、立体装置与陶艺媒介中挖掘情绪的物质性与身体的隐喻性。她的创作语言融合女性主义视角、个体身份、心理分析方法、以及哲学对“自我”与“他者”的探问,通过层叠构造的图像装置,搭建出一个属于感知、压抑、断裂与修复的多重空间,犹如一次自我心理地层的发掘与缝合。
崔润姿(Leyla Cui)
在裂缝中发光,女性的精神世界该如何被看见?
艺术是否可以成为那把打开自我认知的钥匙?
Leyla用她的作品告诉我们:创作对“自我”的再次建构——如防御、投射、认同、解离——结构化地编织进图像与装置之中,建构出一套属于女性意识的个人神话系统。她关注心理学意义上的“身体”——不仅是被观看的肉体,更是承载、记录并排演情绪的剧场。在创作中,她探讨了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梦是潜意识的伪装愿望,也是压抑的回声。同时也借助荣格的“原型”概念,用“鸟”“壳”“剪刀”“头发”“门”等反复出现的象征,证实了图像既非梦境的延伸,也非幻象的镜像,而是潜意识机制的可视化建构,是关于如何去观看与被观看的实验场。
《揭视;Revelation》2022,纸本彩铅
她对创作媒介极其敏感,从细腻的彩铅到具物质性的雕塑,从绘画中织入的线,到贝壳、镜片、金属等混合材料的拼贴,构成了一种“心理层理”的图像建构方法。每一个媒材、裂痕、阴影、光泽,都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面。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Laurel Thatcher Ulrich曾说“循规蹈矩的女人,很少能创造历史“。这句话在今天也引人深思,同时呼应了Leyla Cui的创作议题:女性如何在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义之间寻找平衡与突破。她的作品很难“循规蹈矩”,而是深刻嵌入了一位独立女性艺术家的审视判断——一些眼光,一种身份,或是一些情感。她会认真了解每一个女性议题视角下的人事物,既是唯一,也是万象。她用艺术创作去探索这个时代里的共鸣,她相信女性的精神世界应该被自己塑造,“忠于自我”不再是一句口号。
《见证我;Witness Me》:剪断与重塑
在她的作品《见证我;Witness Me》里,Leyla Cui构建了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三维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层次丰富、环环相扣。该作品曾在纽约的Chambers Fine Art Gallery展出,并获得了广泛赞誉。画面的核心是一位女性,她正以冷静而果断的神情剪去自己的长发。黑色的线条如同断裂的神经,从她的头发延伸至耳朵、眼睛、书页以及触手,构建出一个充满情绪与感知的视觉神经网络。
《见证我;Witness Me》2023,综合材料装置
剪发这一动作,在心理学层面常常象征着自我认同的割裂与重建,或是对某段经验的决绝中止。Leyla在此并非展演创伤,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行动力”——主动切断、主动放下、主动凝视。女性不再被凝视,而是成为自我视角的制造者,反转了经典艺术史中的“被观看者”位置。书页部分的撕裂与涂改暗示了叙述的不可靠性。个体记忆、情绪文本与社会叙事在此发生错位。正如Leyla所追问的:“我们是否能在别人的观看中,见证真正的自己?”
贝壳系列:生长与爆裂
Leyla Cui的“贝壳系列”是一组围绕女性成长、情绪容器、创伤生成与精神重构展开的插画与雕塑结合的作品,曾在SVA Chelsea Gallery,New York(纽约)展出,并获得iJungle全球插画大赛新锐人才奖、自我推广奖(2023、2025)。她选取“贝壳”这一符号,并非出于自然母题的装饰性趣味,而是将其作为心理装置的隐喻模型——硬壳象征防御机制,螺旋内部代表情绪的深层结构,而珍珠则是“由异物引发的生成性”。
《创造;To Create》2025,纸本色粉彩铅
《生产;To Produce》2025,纸本色粉彩铅
《包容;To Embrace》2025,纸本色粉彩铅
珍珠在这里不仅是象征“孕育”的意象,更是一种由异物侵入而生成的抵抗性结构,如同心理学中的“创伤性回忆”,既是异己,也是珍贵的生成器。
展览现场
《眼泪的去向;Where Do Tears Go》:情绪的流动
《眼泪的去向;Where Do Tears Go》2023,木板丙烯,珍珠装置
作品局部
《眼泪的去向;Where Do Tears Go》这组作品通过图像叙事与垂直悬挂结构共同构成一件流动的视觉诗,曾展出在Temple Gallery的个人画展“Between Dreamscapes”。“眼泪的去向”由三幅油画组成,画面依次描绘女性释放、孕育与凋落的过程。画面以“眼泪”为媒介,贯穿整个作品的时间性流动结构。她借此提出一个心理学式的问题:情绪释放之后,流向何方?被谁承接?最终归于何处?
《万物合一; Oneness of the Universe》2023,纸本彩铅
《拥抱;Embracement》2024,纸本彩铅
《低声耳语;Whisper in Silence》2023,布面丙烯
《海边的卡夫卡 Kafka on the Shore》:感知与重复
《海边的卡夫卡 Kafka on the Shore》插画系列获得Creative Quarterly 80 国际插画比赛亚军(2025),以村上春树的同名小说为灵感,却远不止是对文本的再现或插图化。她将小说中模糊的梦境、语言的断裂、现实与幻觉的重叠,转译为一组心理结构化的图像,借此探讨身份漂移、意识裂缝与情绪转化。
《海边的卡夫卡 Kafka on the Shore》系列艺术绘本,2025,纸本彩铅
整个系列采用彩铅细描技法,刻意保留线条的颗粒感与手工触感,形成如梦似幻的质地。这种媒介选择本身就带有一种“暧昧性”——既精细又脆弱,仿佛潜意识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内页插图展示
结语:自我作为“正在发生的结构”
Leyla Cui的创作既不是私密梦境的逃逸,也不是纯粹形式的演习,而是一种对情绪机制、观看结构与身份生成过程的持续追问。她在多重媒介与图像语言之间织就一张细密的精神网,将“自我”作为一个不断被解构、再组织、再感知的心理结构进行探索。她的作品邀请观者不仅观看图像,更观看自身在观看过程中的感知与反应。
关于艺术家
2020年,年仅17岁的Leyla Cui出版了她的诗画集《我注定在流浪时遇见你》。这部作品收录了近200首诗歌以及她亲自绘制的插图,通过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展现了她对成长和情感的深刻感悟。
纽约地铁-现场画面
此外,Leyla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持续参与跨文化艺术与文物视觉研究,在艺术创作之外,也积极介入当代视觉文化的策展、研究与写作实践。
展览现场
她相信,“我创作,是为了看见那些无法用语言诉说的部分。”艺术不是结论,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观看与共振;不是再现世界,而是与世界共同生成意义。她相信女性的力量对于世界有非凡的影响力,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月光虽柔和,却是黑夜中最亮的明灯。
近年来,Leyla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展览经历包括:
切换台, SVA切尔西画廊,纽约(2025)
欲望–无器官之体, A Space画廊,纽约(2024)
梦痕之间(个展), Temple Gallery,纽约(2024)
虚构成真, Berry Campbell Gallery,纽约切尔西(2024)
超越边界, Artsinsquare x Art Megastar虚拟展,洛杉矶(2024)
美好的开始, LATITUDE画廊,纽约(2023)
创世纪:新一代中国艺术家, Chambers Fine Art,纽约(2023)
共鸣, Barney Gallery,纽约大学(2023)
变形记(个展), 弘棠文化,上海(2021)
携手, The Space Gallery,上海(2019)
她的插画与艺术项目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与媒体专访,包括:
Creative Quarterly 80 国际插画比赛亚军(2025)
iJungle 全球插画大赛新锐人才奖、自我推广奖(2023、2025)
Booooooom 插画奖 200 强(2024)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插画奖入围(2025)
Visionary Projects 纽约地铁公共艺术项目入选艺术家(2024)
作品与访谈发表于 Suboart、Artsy、Divide、Artsin Square、Bold Journey、Art to Hearts 等国际艺术杂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