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恪守”与“解构”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强君是我的多年好友。尽管平时各忙各的,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我却时不时见到他的新作。而每次接读其画,仿佛又见到了暌违已久、思念日深的挚友,进入了我期待的视野之中。尤其是观其近作,水墨、青绿别有风采,思其由版画华丽转身,乃文化自觉,乃血脉造就。

  陈强年甫弱冠即追随吴门画派传人、著名画家吴养木先生,与先生朝夕相处十余年,又蒙手教,淫浸于传统绘画中。数十年来,他尽管已是半生坎坷,加之年前身体欠安,然而却是依然故我,以自然造化为师,将其情思、幽趣、雅兴从笔端泻出,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充满诗意。其山水中融入传统元素,跟踪历代文人画家崇尚的诗文和笔墨意趣。笔下的山,似山非山,宛如符号;又像天水流动,虽说不备形妙,但颇得文人气象,渗透出超越物象之趣。墨色润而不枯,墨韵多变而富有现代感,所以,其画耐看又耐寻味。

  前人论画有“逸、神、妙、能”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它三格之上,为中国绘画批评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也引导了文人画的审美方向。绘画本为抒情之物,“写胸中逸气”就是表现、抒发、宣泄自我的怡情之气。逸气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雅逸之情,只有具有这种高雅逸致的情愫,才能不为“世俗”所囿,而作品亦不为“尘垢”所染。当下中国画坛,“创新”之声不绝于耳,各种“创新”之作,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漠视“文人意趣”。殊不知,面对现代社会和当代文化,“文人意趣”其实是大可深究的。通观历史上由元明赵孟頫、董其昌两次推动了中国绘画的本体化和私人化进程,把形式技法作为物化和画家养性悟道的载体,强化了“师造化”的笔墨表现性,突出了画家在创作中的抒发个人生存本源和悟究“天人合一”之道,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们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本源就是与“文人意趣”的一脉相承。对于还能认同传统中国画审美规则的中国画画家来说,画出“文人意趣”是一个不小困惑,这是因为有朝一日入得“山门”,便难以逃脱。如果没有视艺术为使命的精神和物我两忘的无人境界,是难以厕身其间的。在这里没有“合奏”,只有“独奏”,没有潮流,只有独居。“文人意趣”是中国画艺术风格的高度,陈强的画所具有的“文人意趣”是他的品格所在。

  如今的中国画创作语境,正处在多种比较判断和选择可能性的转型期,面临着一个如何走向当代形式的重要课题。在这所谓的“恪守”和“解构”的两极之间,其实有着一个极其宽广和丰富的多元境地。一些不事张扬、默默耕耘的国画家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陈强正走在这条道路上。

  事实上,所谓的中国画的创新,不能只是对传统形式的背离,而是要确立一个文化取向,这是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途径,也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明确中国特性的关键。陈强的画在变法中恪守中国特性,护住他所生活在吴门的底线,他以散逸的心态面对浮躁的当代画坛,自得其乐,像古代文士那样,亦是一种体面的活法,令人艳羡。

作者:陈履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