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 | 裴刚
HANMO S 画廊创始人林松希望重新发掘被遗落、淹没在历史中的二十世纪早期中国重要的艺术家,重新梳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源头。对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的关注,从“大地之子——王式廓作品展”、“中国二十世纪大师静物展”,包括刚刚开幕的的“顾镜遗梦——丁天缺纪念展”,以及未来对“风景"和“肖像”等等系列主题展的梳理。中国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线索中,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颜文樑等等先辈不仅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创作发展源头的开创者。
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些与大师同时代发挥了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其作品又因为种种机缘,逐渐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原作前,重新展看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脉络从哪里开始?如何发展绵延?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在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启幕
顾镜遗梦
2025 年 8 月 16 日,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在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启幕,此次展览由HANMO S 画廊主办,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艺栈ICI LABAS 画廊联合协办。 展览展出了涵盖人物、风景、静物等 9 幅油画原作外,还有大量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
丁天缺 观音跳晨曦 92x65cm 布面油画 1991
丁天缺(1916-2013)原名丁善庠,江苏宜兴人,1935 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院),师从吴大羽并任其助教,与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为同窗。他的人生充满坎坷,历经抗战流亡等历史阶段,含冤三十年,晚年重获自由后再度投身艺术创作与学术著译。其自传《顾镜遗梦》被大陆文史学者誉为 “半部近代美术史”,书中对国立艺专师生抗战流亡的详尽叙述,在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对填补历史空白意义重大。丁天缺是吴大羽倡导的现代主义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师徒倡导色彩为中心的绘画的实践,使得两人的人生几经浮沉,命运紧扣相连,形成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共同理想和艺术情怀。
“丁天缺和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都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受诗书画印等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沁润。之后在学习西方艺术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中,也随着个人生命境遇变化而形成中西文化艺术的探索、碰撞、融合,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林松回顾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中的巨匠,如旅居海外的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在海外开花结果,成为进入世界美术史的大家。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
《顾镜遗梦》是丁天缺自传的书名,他的个人史记录、呈现了从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时代到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2013
年丁先生去世后,《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摘录刊载了这部“自传”中“抗战时期”的章节(约一万多字),引起学术界巨大反响。此次 “顾镜遗梦”
纪念展也将该章节的内容作为艺术家重要艺术档案内容供观众在现场阅读,以回望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和传奇。
丁天缺自序
天上少颗星,地上添个丁。
1916 年隆冬,我蹑足来到人间。
无奈少小狂僻,与世多忤,
长陷囹圄,蹉跎岁月,
于今忽忽八十余年矣!
幸 1979、1985,二度平反,
远涉西欧,广我眉宇,
惜贪翰墨、醉丹青,不期老之将至!
尝耻效颦取媚,邯郸学步,
宁抱残兮守拙,冀毋愧乎自我!
展览现场的档案中有一封信,是国立杭州艺专时期,丁天缺的法语老师黄纪兴先生在一封充满“亦师亦友”情真意切的书信档案,其间黄老先生写道“...你这个宜兴铁头必须改一改...”,一则是师生关系的融洽,另外则是密友才会指出对方人情世故的疏漏。书信档案读起来仿若跨越时空,听闻民国人物的为人风貌......
“顾镜遗梦——丁天缺纪念展”书信档案
“他耿直、倔强的性格,经常直言不讳,也导致他命运多舛。画如其人,他用色大胆,线条有力、率直、奔放,观其油画原作会联想到梵高绘画中的表现性语言。他继承、发扬了吴大羽倡导的现代主义艺术的方向,讲究艺术的纯粹性,注重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生命力的歌颂。”
林松感慨于丁天缺先生艺术与内心的合一,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的呈现不仅是在历史层面,通过作品、档案与文献还原重要细节,为近现代美术史及教育史研究提供支撑,填补历史空白。并以油画原作与文献档案为学术研究在民国时期西方现代主义传播、人物关系及艺术生态提供实物样本与一手资料。“丁天缺纪念展”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回顾与致敬,也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深度挖掘与梳理。
“丁天缺重要性和独特意义在于,当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国立杭州艺专,说明了他超群的艺术才华。也深得时任西画系主任吴大羽的器重、欣赏,因此也成为吴大羽的助教。他与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为同窗。他也是中国美术史的见证者。他历经抗战流亡等历史阶段,含冤三十年,晚年重获自由后再度投身艺术创作与学术著译。其自传《顾镜遗梦》被大陆文史学者誉为 ‘半部近代美术史’,书中对国立艺专师生抗战流亡的详尽叙述,在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对填补历史空白意义重大。”林松甚为惋惜的是坎坷的人生,使得丁天缺早期作品大都遗失了,非常可惜!他的个人的经历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家共同命运的呈现。好友朱德群也曾经遗憾于丁天缺作品未能完整的存世。但是,仍能通过他的绘画,感受到艺术家强烈生命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2013年去世,享年97岁。即便是遭遇了30年的的冤屈,亦然还是发愤图强,继续重拾画笔,创作了很多视觉冲击力强的感人作品。”林松深感丁天缺的油画作品在同时代中是“很出格儿”的,他的现代主义绘画语言风格与艺术理论高度统一。
进入展厅现场就可以看到油画作品《窗前偶见 I》,悬挂丁天缺1980年创作的重要作品的展墙上并置着的是:
“艺术家最主要的修养是真诚,最不可救药的是虚伪。——丁天缺”
这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份,作品中窗前正在偷鱼吃花猫,被撞倒的花瓶,以及冲着小猫吠叫的大黑狗,通过色彩和空间结构的组合,形成冲突中的平衡的关系。不仅有野兽派强烈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也有中国民间美术的叙事趣味,两者相融合,形成作品的多重关系。
“无论风景、肖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绘画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作品中展现的出的卓越才华,让人感受到他是充满诗意、浪漫的一个人;他的倔强、耿直和坚定的信念,让他成为知行合一真诚的人;以生命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非常令人尊重。”早期作品的散失,1949年之后30年的中断创作,艺术家在晚年的创作,完全是在跟生命赛跑。这些也让林松感动,而促成此次展览。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
丁天缺 窗前偶见 80x73cm 布面油画 1980
1980年返回浙江美术学院后,丁天缺利用自己语言能力,翻译、编辑了大量的法语的文学和艺术的书籍、文章。包括《羊脂球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魏尔伦诗选》、《毕加索校对译著》、《塞尚-塞尚的模样》、《色彩赢得了独立-梵高的思想》、《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观后-亨利·米肖》等等,在外文翻译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丁天缺不仅是艺术家也是翻译家,这次展览与中国当代档案馆合作也从大量翻译的著作、画册、文本、老照片、纪录片影像等等方面呈现,强调了文献性对于完整呈现艺术家生命历程的重要意义。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文献
美术史的价值
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后世几代艺术家的现代性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庞薰琹、吴冠中等等不断在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过程中,对之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强调艺术独立性、纯粹性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及徐悲鸿、蒋兆和对欧洲写实主义的传统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产生的徐蒋体系对学院美术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延续至今逐步形成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面貌。”林松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看到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们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内在关系,以系列展览的方式梳理、研究呈现非常其重要价值。
丁天缺 站着的夹竹桃 50x35cm 布面油画 2013
运营的差异化特征
HANMO S 画廊围绕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系列展览,在社会资源和艺术家家属支持的背景下,也逐渐在画廊运营中与其他画廊比较形成差异化特征。从画廊运营的角度林松谈到:“对于梳理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线索中老艺术家的研究、展览作为画廊的长期方向,个案或群展占画廊全年展览的一半。包括与美术馆机构共同推进的项目。”
闲庭寂寞露华浓 80×60cm 布面油画 2006
市场现状、预期
林松有着30年间不断深耕艺术市场的经验,他从目前市场现状、预期来看,“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的拍卖市场已经非常明朗了。‘20世纪早期’的市场整体现状不论是从香港和内地,20世纪早期的经典部分都是拍卖市场的定海神针。这些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承者,又是现当代艺术的开创者。其美术史的地位、价值是非常明确的。”
从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往年的拍卖成交记录依然保持着市场的重要份额。“虽然数量不多,但代表作传承有序。20世纪中国早期的重要艺术家代表作,也大部分在美术馆,重要的收藏机构中。因此少数流转在市场上的就会非常珍贵,可遇不可求。因此市场价格稳定在高位上。也可以从这些年 重要拍卖行的成交数据来查,可以了解成交比重的重要性。” 林松从重点指标性拍卖行的成交记录观察到“20世纪早期”的成交比重要占到1/3。
20纪早期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主义开创者,以及之后的继承者,经历几代艺术家,共同构成了中国美术史的现当代艺术谱系。“‘20世纪早期’的艺术市场不仅是稳定的,并且还在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因为对未来的市场预期而言,会随着美术史的梳理以及市场资源的整合,重新再认识和发掘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有新的市场记录。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林松对市场的预期和和信心,还来自市场价值之外和的文物价值、美术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重要的作品背后是艺术家与同时代的历史风云变化中的重要事件相互关联。他们作为个体的艺术创作者,在面对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巨变中,如何面度、选择、实践、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如何在历史机遇和个人的坚守、突破中成为一代宗师?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承载这些传奇的作品,也就成为了美术史研究的珍贵标本和收藏家灼手可热的珍贵藏品。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
结语:通过文献与原作的相互映照,方便人们将作品置于历史处境之中,去体验艺术家丁天缺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如何面对艺术和人生的选择。从不同的视角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之中的艺术家在颠沛流离中,亦然寻求中国现代艺术之路的艰难历程。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史研究不仅仅是针对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成就,也是从每个个案的研究,绵延连接成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呈现。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