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01 11:30
展览现场
8月30日,艺术家刘沛文创作的数字生命形象“秋妤”于成都集火艺术空间首次展出,本次展览活动"月光下的出逃"实验剧场也拉开了序幕。该活动以脚手架架构的“艺术空间剧场”为平台,融合实景装置、局部AR技术、公共空间叙事、环境戏剧表演与美声演唱,构建出一个沉浸式AR跨界实验艺术现场。观众可在穿梭脚手架的过程中触摸感应点,触发声画与数字生命的实时互动,而现场美声演唱亦突破传统“被动聆听”模式,转为与观众“共同编织”的听觉体验,打破了以往数字艺术展中仅以屏幕展示与预设音轨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最终呈现出一个多重感官交织的参与式艺术场域。
艺术家刘沛文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沛文强调,“月光下的出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一次对成都文化肌理的回应。本次活动突破传统的空间边界,将成都的火锅文化、咖啡生活等浪漫的生活元素植入活动细节中,使艺术空间与城市日常形成对话,凸显“艺术即生活”的主题。观众在步入剧场的那一刻,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数字生命”叙事的一部分。当艺术走出黑匣子,当科技融入生活现场,传统美学便能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正如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永远始于对生活本身的深情凝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沛文试图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捕捉城市生活中常被忽略的浪漫瞬间,传递出一种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审美体验。他表示:“成都的日常性生活让我着迷。”“秋妤”这一数字生命形象的命名灵感正源于成都包容、浪漫、慢节奏与烟火气的城市氛围,共同赋予了他一种安静而美好的创作冲动。以“秋妤”为名,象征着美好与温润。“秋妤”并非冰冷的虚拟形象,而是被赋予温度的生命延续的象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活动策展人杜晓强调,活动选择脚手架作为舞台结构,因其如同城市的骨架,既象征“未完成”的生长状态,也承载着无数日常生活的痕迹。观众穿行于脚手架构建的“城市剧场”中,可一边聆听现场《游移的月亮》的美声演唱,一边借助AR技术与数字生命“秋妤”互动,感受其在城市烟火气中的诗意栖居。这一“生活现场即艺术现场”的创作理念,不仅是舞台设计的核心,也体现了艺术家刘沛文对成都浪漫日常的深刻回应。
艺术家李可萌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青年美声歌唱家李可萌首次参与这一跨界艺术项目,并在现场演绎《游移的月亮》时表示,该曲目朦胧、静谧而悠远的艺术特质,与数字生命“秋妤”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存在状态非常契合,成都本身的浪漫底蕴也帮助她更自然地融入叙述氛围。她强调,此次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场与数字生命之间的情感对话,成都夜色中流动、温柔而有力的月光正如“秋妤”的气质,促使她愿以歌声为“她”发声。展览现场通过AR技术实时生成“秋妤”于月光下的虚拟投影,使歌声与视觉影像形成跨维度互动,在“音乐可视化”的融合中构建出“声景随行”的独特体验效果。
展览现场
该展览活动的学术主持,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教授指出,本次实验实现了“音乐不再是背景,而是空间的一部分”。他认为,通过在不同区域设置声音感应装置,歌者的音高与节奏能够实时触发视觉元素的变化,实现在跨界环境中将编曲思维从时间维度扩展至空间维度的突破。当音乐编曲走出录音棚、融入公共艺术空间,其核心在于“现场重混”,使听觉体验从被动收听转向观众共同创作,让人成为“活的声部”,重塑了公共艺术中的声音叙事与参与机制。
展览现场
活动执行策展人胡明明表示,“月光下的出逃”旨在打破艺术展览与戏剧演出的传统边界,引导观众真正走进一个“可置身其中的剧场”。本次活动被视为一次对传统观演关系的解构,借助脚手架构建的垂直空间,观众能够获得“多线程叙事”的观看体验。正如他所强调的“剧场应是生成情感的容器”。
展览现场
活动执行策展人关涵指出,本次活动以科技手段拉近实验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尤其吸引年轻一代在沉浸体验中重新认识数字艺术、传统美声、戏剧与之间的关联。她强调,艺术是每个人皆可进入、触摸甚至共同塑造的现场。“月光下的出逃”于成都这座兼具慢生活气质与先锋精神的城市中,宛如一道温柔而坚定的文化信号,为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的融合照亮了新的路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