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近几年,国内展览以及策展生态不断更新,比如非赢利空间艺术家个人申请和主导的展览项目,强调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实验性,为艺术展示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关注到这一现象,将其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展览项目进行跟踪和分析。这种对新兴展览生态的关注,不仅反映了艺术策展领域的新动向,也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7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蓝庆伟 倪昆 田萌 复合光谱: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生态报告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成渝地区当代艺术生态的生动图景
2025年7月8日,“复合光谱: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生态报告”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蓝庆伟、倪昆、田萌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以2000年以来成渝两地蓬勃生长的民营美术馆与替代性非营利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一手文献、影像及代表性展览案例,首次系统呈现了该区域多元、流动且极具先锋气质的当代艺术生态。展览标题“复合光谱”寓意不同文化波长在同一时空中的并存与折射。13家川渝民营美术馆、数十家小型非营利机构及替代空间被视作一束束独立而互补的光谱:民营美术馆以市场化手段拓展公共艺术教育,非营利空间则以实验性项目撬动社会议题;资本与理想、机构与个人、城市更新与乡土回归在此交汇,共同构成一幅充满张力的西南艺术地形图。
展览现场:一幅充满张力的西南艺术地形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通过大量实物、影像、文献等形式,系统呈现了2000年以来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的崛起与发展。展览分为多个单元,其中“以展览管窥川渝民营美术馆三十年”单元,以川渝地区十三家民营美术馆的代表性展览为脉络,梳理出其参与的全国性重要展览、西南区域性研究展览、年轻态艺术生产展览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川渝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程与独特贡献。“在地,土壤,自由发想——2013年以来的替代空间/替代生产(重庆)”单元则聚焦重庆地区2013年以来的艺术现象,呈现了替代空间在地艺术实践及多元化艺术生产的探索。“必要的失败——新世纪以来成都小型艺术机构观察”单元,呈现了在成都艺术生态中,过去二十多年小型艺术机构存在的重要意义。展览现场还展示了众多与成渝地区艺术生态相关的文献资料,如画册、海报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策展人:策展团队 首届海河青年艺术季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
2025年7月9日,第一届海河青年艺术季暨天美艺术街区启幕,此次活动由艺术季策展团队策划。
活动现场
第一届海河青年艺术季的策展理念是“让艺术从‘殿堂’走向‘生活’”,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沉浸”的艺术盛宴,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艺术季以“四区融合”(街区、社区、景区、校区)为模式,通过城市艺术展览、城市与艺术对话、城市美育工作坊、城市青年艺术市集四大板块,覆盖专业艺术鉴赏、学术对话、美育普及、大众消费等全场景。此外,艺术季还通过“TAFA发现展”“TAFA青策展”等项目,聚焦青年艺术家的多元表达与创新活力,探索艺术与社会的深度互动。
展览现场:城市艺术节日
活动现场
本届艺术季共计20余项重点活动,其中,“TAFA发现展”汇集了国内顶尖美院推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TAFA青策展”带来新锐策展人的独立探索,“天津高校设计作品展”则展示了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力量。此外,还有“天演论:2025海河公共艺术季”,通过“代际进化”“城市进化”“艺术进化”“观念进化”四大板块,系统梳理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现场不仅有专业的艺术展览,还有丰富的互动体验。如“双手做工劳动者市集”聚焦手工艺,通过主题对话、手工体验课程和演出,展现了手工艺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联结。同时,城市美育工作坊在周末举办陶艺、木雕、版画等趣味工作坊,让市民亲手体验艺术创作。
策展人:蓝庆伟 反反噬-第九届繁星计划当代艺术家研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算法时代 回归艺术和身体本身
2025年7月11日,“反反噬-第九届繁星计划当代艺术家研究展”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蓝庆伟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基于三重语境展开:首先,在景观社会下,策展人希望观众能像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一样,作为旁观者看待不断进化的景观变迁。其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策展人强调从技术流中抽离,不盲目迷信科技美学,而是反思技术在人文关怀中的工具理性。最后,面对艺术当代性的困境,策展人希望让艺术回归本体,让抢跑的“灵魂”回归身体。
展览现场:思考数字时代“物”与“人”的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我看、我思、我感”三个章节展开叙事,共展出26位国内艺术家的235件(组)作品,涵盖架上绘画、装置、影像及综合材料等媒介。展览现场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聚焦于不同的议题和表达方式。“我看”单元挑战视觉惯性,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日常所见;“我思”单元展现艺术家的深度思考,呈现独特的艺术法则;“我感”单元回归艺术的直觉本质,提醒人们关注被忽略的细微情感。例如,谭勋的《彩虹中国计划》以彩钢板为“纪念碑”,记录社会的跃迁;江衡的《AI像素花园》将自然物转化为数字像素,揭示人造物的虚妄;胡佳艺的《构筑物》探讨技术与肉身之间的瞬间与碎片;李邦耀的《室内》通过不同时代的日常物品,展现“时代考古”。整个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艺术作品,还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观众思考在数字时代如何重构“物”与“人”的关系,让科技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的工具。
策展人:管怀宾 陈南汐 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数字时代艺术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2025年7月12日,“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管怀宾、陈南汐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旨在探索数字时代艺术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与思辨性。展览以“光舟”为象征,寓意艺术在数字文明中的破界航行,通过汇聚全国十二所顶尖艺术院校的43件(组)前沿创作,涵盖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科技艺术等多个学科方向,以及算法生成、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种媒介方式,直面技术伦理、数据隐私等全球议题。青年艺术家们拒绝被归类为单纯科技或媒体的产物,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前瞻性视野,重新思索多元媒介表达属性的创造力,延展艺术的边界,形成一份“未来媒体艺术宣言”。
展览现场:营造出极具未来感的氛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以丰富的科技艺术作品营造出极具未来感的氛围。作品如陈文华的影像装置《穿越草王山》探讨数字时代人类感知边界;冯润德的AI影像《第一次接触》重构人类文明与外星接触的想象;冷培雯的《家庭记忆影像AI修复馆》搭建起代际情感与数字技术的桥梁;聂士昌的机械装置作品融合传统符号与科技语言,探讨文明的循环与演进。
策展人:赵颖 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 探索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新路径
2025年7月13日,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赵颖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展示赵冷月先生晚年变法时期的艺术成就,探索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新路径,促进传统书法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策展人通过“巨大作品与现代空间撞击”“书斋实践情绪表达”两种模式,打破书法与生活无关的误解,让书法走出书斋,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此外,展览还通过“赵冷月数字文献系统”的发布,以科技为艺术赋能,守护文明基因,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现场:巨型擘窠大字与现代空间的碰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通过巨型擘窠大字作品与现代空间的碰撞,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赵冷月先生晚年变法时期“碑帖融合”的独特风格。展览遴选了20余件赵冷月先生的擘窠大字作品,这些作品承北碑遗韵,气势恢宏,尽显艺术的珍稀与大气。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仅陈列20余组件作品,使观者既可以远观作品的整体气象,也可以近赏笔墨的细节之美。
策展人:冯博一 刘钢 吴蔚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 探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复杂关系
2025年7月18日,“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在澳门文化中心启动,本届双年展由冯博一担任总策展人,刘钢及吴蔚担任联合策展人。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展览现场,摄影:王程琛
毕蓉蓉,缠枝与茛苕,装置(织物、金属、丙烯等),尺寸可变,2025,澳门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日常用语“嗨,你干什么来了?”作为主题,探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总策展人冯博一强调,这一主题既跨越地域限制,又隐含关怀与质疑的双重解读,直面全球化与在地性复杂局面的不确定性,同时暗含人类何去何从的哲学命题。展览摒弃了传统的单元分区,将澳门艺术博物馆1-3层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重构为20个“空间插件”,形成“在美术馆中再造城市”的叙事结构。此外,展览还通过互动类作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开观众的心灵和精神空间。
展览现场:在美术馆中再造城市
何志森,新美安社区共创与互助计划,2025,澳门新美安大厦二期6BE
Assemble,商贾与勇士,2025,澳门果栏街19号
展览现场通过颠覆性设计,将澳门艺术博物馆1-3层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重构为20个“空间插件”,如过道、公共厕所、通道、夹角、宫殿、迷宫等,形成“在美术馆中再造城市”的叙事结构。这种创新的空间设置和作品展示,旨在挑战传统美术馆的“白盒子”模式,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例如,宋冬的作品在入口处设置类似海关的“护照”检查,引发观众对身份和移民问题的思考;薛峰的《二个澳门》将澳门比作四个赌桌,探讨城市定位。此外,还有互动作品如卡西亚·莫尔加的《怎么创造一片海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导观众流泪,汇聚成一瓶“海洋”。
策展人:耿朔 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创新精神
2025年7月18日,“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耿朔但任策展人。
“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艺术大观”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探讨安徽自然山水与人文创造之间的关联,展现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创新精神。展览不按传统的时间线串联展品,而是通过“水、山、形势、人文”四个板块十二个单元,以及序厅和尾声,构建起一个全景式的文化叙事。策展团队运用现代展陈理念与科技手段,营造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沉浸式文化场域,让观众在感受安徽文化的同时,也能观照个人的精神世界。
展览现场:6000平方米的宏大空间
展览以6000平方米的宏大空间,汇聚近400件跨越古今的珍贵文物与艺术精品,包括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的代表性器物,如中国最早免税通关凭证鄂君启金节、西周云纹五柱器、春秋镂空龙耳铜罍等。展品涵盖青铜器、瓷器、石雕、刻本、戏服、面具等类别,彰显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创新精神。
“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艺术大观”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现场
现场序厅以清代徽州盐商程庭的返乡日记《春帆纪程》开篇,带领观众走进徽文化的典型环境氛围中。第一部分“水”展示安徽史前重要遗址文物,探究三大水系对安徽文化底色的构建意义;第二部分“山”突出黄山对文化艺术进程的塑造作用;第三部分“形势”通过商周青铜器、隋唐大运河瓷器、明中都遗址等内容,展示安徽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第四部分“人文”则聚焦黄梅戏、徽州三雕、文房四宝等非遗技艺,以及安徽人创造的美好生活方式。尾声通过安徽地域文化的呈现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创新的展陈结构和数字交互技术,打造特制的徽派美学场景,营造多维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
策展人: 杨玲 谭勋 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新视角、当代语境中反观历史与传统
2025年7月22日,“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 ”上海宝龙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由杨玲、谭勋但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传统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展览以“凿山为境”“有相美学”“塑影凿痕”“千年流光”四大板块构建起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场域,通过33位当代艺术家的37件作品,包括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与麦积山石窟艺术进行深度互动。策展人杨玲强调,展览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观众在当代语境中反观历史与传统。
展览现场:古老艺术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展览现场
展览汇集了137件麦积山石窟精品,包括62件珍贵文物(含12件一级文物)、3个复制洞窟及临摹品等,全面呈现了从后秦到明清的泥塑、壁画等艺术演变。其中,五幅北魏“薄肉塑”飞天壁画首次在沪亮相,这种绘塑结合的独特技法,将绘画的灵动与雕塑的立体完美融合,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空白。展览现场亮点纷呈,如邱志杰的影像装置《飞天的轨迹》以数字技术重构壁画中的飞天动态,让凝固的衣带在光影中重获生命;章燕紫的《恍兮惚兮》用复合材料再现佛造像的慈悲凝视,古今视觉语言在此碰撞出奇妙共鸣。此外,麦积山石窟的“石胎泥塑”技法也在“塑影凿痕”板块中通过工具展示与工艺复原呈现,让观众深入了解工匠如何将松散丹霞岩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当代艺术家戴耘的《石语》系列则以金属重构石窟造像,与古人的匠心智慧展开对话。整个展览通过传统与当代艺术的深度互动,让古老的艺术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展现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永恒魅力。
策展人:李佳 李怒个展:妈妈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从漂泊到归依”的主题
2025年7月26日,“李怒个展:妈妈 ”在温州弘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由李佳但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艺术作品探讨“从漂泊到归依”的主题,强调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经验与对故乡的深情回望。艺术家李怒以“妈妈”为展览名称,寓意故乡的亲切与温暖,象征漂泊者心中不变的精神坐标。展览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和材料运用,打破传统“观看与被观看”的界限,让观众在互动中体验流动的叙事。
展览现场:充满张力与情感共鸣的空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通过橡胶、铁网、石膏雕塑、旧鞋等材料构建出充满张力与情感共鸣的空间,打破传统观看与被观看的界限,营造沉浸式体验。观众需脱鞋进入,赤脚感受微凉地面,这种“身体重置”让人以最本真的状态开启“流动”之旅。展览中,铁网围合的区域并非隔绝的“囚笼”,观众可自由跨过网栏,近距离观看雕塑,身份在“观看者”与“展品”间转换。此外,展览还通过弧形落地窗外的高楼、垂落的布料与戈壁石头、透明橡胶“水滴”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李怒大量使用橡胶材料,灵感来源于温州的鞋厂文化与南美橡胶的流转,象征跨越国界的旅行与归宿。
策展人:崔灿灿 丁乙:盘山之路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人类精神性的“第三空间”
2025年7月26日,丁乙个展“盘山之路”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和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丁乙标志性的“十示”符号与云南纳西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一条跨越时间与文化维度的“盘山之路”,探索人类精神性的“第三空间”。“盘山”不仅指物理上的攀登,更象征时间与文化维度的螺旋式上升。丁乙将“盘山”作为创作方法,向高原、古老、自然寻找启示,以“十示”去寻找感性与理性的重建。这条兼容东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既断绝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继承,也突破对区域文化符号的表层呈现,是艺术家长期实践的高度升华。
展览现场:双馆叙事
昆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现场
“丁乙:盘山之路”展览现场通过昆明当代美术馆和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双馆叙事,构建了一条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盘山之路”。在昆明当代美术馆,丁乙以《神路图》、二十八星宿、横断山脉及传统东巴纸为灵感创作的全新作品,如《十示2025-B1》搭配喜马拉雅盐砖铺就的地面,象征着艺术家的旅程,展现了其从理性到精神性的蜕变。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则聚焦纳西文化,通过文物、笔记和纪录片勾勒纳西人的精神传统。这种布局形成“当代艺术”与“历史人类学”的双重语境,展现丁乙对自身及外部、过去与未来的多重探寻与精神内核。
策展人:策展团队 郑国谷 / 阳江组合:以身探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社会结构与身体危机的交叉点
2025年7月28日,“ 郑国谷 / 阳江组合:以身探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策划。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当下社会结构与身体危机的交叉点,以书写与能量的立场重新拆解、激活身体的感知方式。艺术家们通过身体这一媒介,挑战艺术边界,探讨身体与时代的关系。展览分为“回炉重造”“聚神”“无常形”三个部分,分别呈现当代身体范式的流变、能量的激活以及对身体的全新探索。
展览现场:1400平方米的“虚拟之海”
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以书法与宣纸为材料,在展厅中铺陈一片横跨1400平方米的“虚拟之海”,观众在其中行走、停驻、迷失,以自身身体感受展厅中的多身体、诸多內在、诸多能量。阳江组合以滴蜡“冰封”技术园林,探讨技术对身体的塑造;郑国谷的“阳江青年”系列则呈现身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聚神”部分邀请观众品鉴特配茶,激活身体能量;“无常形”部分则通过冥想和身体扫描,探索身体的全新形象。整个展览打破传统书法认知,将书法解构为行为、装置、影像等多元形式,挑战艺术边界,探讨身体与时代的关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