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8-25 11:55
撰文:Liuxuan Lyu
在当下艺术展览的语境中,展览空间往往成为一种竞争场域:作品被期待以视觉强度、感官冲击和“吸睛”的形式来捕获注意力。艺术的传播愈发依赖于图像的“可消费性”,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与感受,则在此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置于次要位置。然而,当我们走进冯非雨的《我听见的声音》(The Sound I See),一切喧嚣似乎都在此刻退场,只剩下以极简构图与柔和质感呈现的影像,安静、细微,却带着呼吸感。
本次 4C Gallery 个展展出了冯非雨于 2024 至 2025 年间创作的四组摄影与短片作品,包括《它们的独白》(Their Monologue)、《花开之处》(Where the Flowers Grow)、《水流过我的脸》(Water Running Through My Face)等。不同于依赖视觉繁复与炫目的作品,这些影像呈现的是日常中最细微的物象与情绪片段:一束花、一件器物、一次模糊的感受。
在筹备过程中,《我听见的声音》所呈现的影像曾一度被置于犹豫之中。它们的简约似乎难以符合展览对于公共性的既定期待。但正是这种迟疑承接了冯非雨一贯的创作态度——以内敛、克制的方式对待艺术,强调情感与经验的纯粹呈现,而非依赖华丽的修饰。作品因此不仅记录了日常的片段,也体现了艺术家在个人审美与公共期待之间保持张力的姿态。
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创作中,也延伸至她作为画廊 guest speaker 的发言。在演讲中,冯非雨将影像创作视为一种见证、聆听与叙事的实践,认为图像总是先于语言抵达,其意义并非单向传递,而是在观者的凝视中不断生成。她强调创作应以“少即是多”为原则,让画面中的每一元素都精准服务于情感核心,而非被过度修饰所稀释。她的发言不仅回应了自身的创作立场,也使展览延伸为一场关于影像叙事与艺术公共性的公共对话。
《我听见的声音》延续了冯非雨的创作取向,主观的简约并未削弱作品的公共性。通过去除繁复叙事与感官刺激,影像被还原为情绪、记忆与感知的最小单元。在观看过程中,观众被引入一种沉潜的感受状态,作品的意义也随之在个人经验与记忆中不断生成。艺术的公共价值因此并不依赖于外在的视觉震撼,而是通过对日常经验的坚持转化为真实而持久的共鸣。
冯非雨的影像如同内心的素描,既有女性的脆弱与力量,也有日常的无声剧场。正是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私人审美中,观众触发了最真实的回应。展览最终也提示我们:当代艺术的公共性并非源于迎合,而是建立在主观审美的自主性与诚实之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