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23 10:43
2025年9月22日,《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在苏州博物馆本馆开幕。这场由苏州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并由云上美术馆与北京杨飞云油画艺术基金会协办的展览,自筹备之初便引起了艺术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总策划由苏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陈瑞近先生与馆长谢晓婷女士担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副教授担任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白明先生担任总监制。
展览现场
展览共展出杨飞云近二十年来创作的59幅代表性作品,涵盖风景写生、人物肖像与历史题材三大板块。它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对一位当代艺术家半个世纪探索之路的集中呈现。
艺术的三重阶段:呈现杨飞云二十年艺术旅程
从2000年至今,杨飞云的创作轨迹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2000年起:风景画写生成为主要探索方向。他从国内走向国际,以自然景观为切口,尝试将西方古典油画的写实传统与东方审美精神结合。
艺术家杨飞云
2007年起:人物写生与室内研究性创作并行。他深入西北、陕北等地,描绘普通农民的面貌,试图在平凡的脸庞中呈现神性的光辉。
2017年重病康复后:创作转向中国历史题材与古圣先贤肖像,如《美育之门》《万壑松风》《黄宾虹》《武圣关羽》等,表现出更深刻的文化担当与精神观照。
这三重阶段,既是艺术形式的演变,也是生命体验的沉淀。
展厅现场
在红梅副教授看来,杨飞云在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与神性,而中国古代艺术则偏向空灵、自由与天人合一。杨飞云的作品在二者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他并非单纯模仿,而是以油画语言承载中国文化精神。
在他的肖像作品中,人物既保持现实感,又带有内在的神性表达。他拒绝理想化的“神化”,而是通过真实的人性显露神性的光辉,实现了一种人神合一的东方审美。这样的转化,使他成为中西绘画语境交汇处的重要艺术家。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有幸欣赏到杨飞云先生众多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传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温度。
展览现场 《太行山村》
比如《太行山村》是杨飞云 2023 年创作的一幅大型风景画,以布面油彩为材质。这幅作品是杨飞云在东太行下乡回来后综合构思创作的,展现了太行山的雄伟壮观以及山脚下山村的生机与活力。太行山在中国北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北方山水画的重要题材,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杨飞云多次前往太行山写生,被其山脉结构的强烈变化和拔地而起的气势所吸引,尽管写生难度很大,但他依然克服困难,将太行山的壮美与山村的生活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幅画中。
画中的太行山顶天立地,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震撼力,而山脚下的山村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山村前的广场上,有新刷的标语“不忘初心”,还有 50 年代建的“人民剧场”戏台子,以及正在建设的工程、宣传画、篮球架子等现代元素,这些元素与古老的太行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广场上的人们或劳作、或休息,还有溜达的狗,以及画完画收工回来的芃芃,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大山的注视下,上演着每天的生活剧目,展现出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
杨飞云在创作这幅画时,特别注重天空云彩的表现。他有意将云彩画成强烈的透视和戏剧性的动态,与广场上积淀着时间厚度的人类活动相呼应,使画面既具象写实,又写意强调意境。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赋予了作品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量,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生,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奋斗、发展的精神。
展览现场 《心中有杆秤》(左)
《心中有杆秤》是杨飞云 2008 年创作的一幅人物画,同样采用布面油彩。这幅作品是杨飞云下乡直接进行人物写生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2007 年,杨飞云开始下乡进行人物写生创作,这一年的经历为他后续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2008 年,他带着对西北、陕北农民的深厚情感,前往米脂的红崖洼进行写生创作,平均两天画一张,共创作了 11 幅偏大的画作,其中《心中有杆秤》是他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一位陕北农民的形象,人物形象质朴、厚重,充满了生活质感。杨飞云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人物的面部表情、肌肤质感以及衣着纹理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出陕北农民那种坚韧、质朴、善良的品质。画中人物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正义的坚守,仿佛心中有一杆秤,时刻衡量着是非曲直。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和真实表达,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陕北农民那种平凡中的伟大和坚韧中的温情。
展览现场《自画像》(左三)
《自画像》是杨飞云 2017 年创作的一幅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这幅自画像是杨飞云在做完手术休养期间创作的,是一种反思和追问的表达。画中的背景采用了伦勃朗的《浪子回头》,这一经典作品的引入,为杨飞云的自画像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寓意。杨飞云在画中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对管教的领受以及深深的忏悔之心。他通过这幅画,向观众传达了自己在经历大病和手术后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
在中国文化中,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杨飞云将这一文化内涵融入到自己的自画像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和意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反省和救赎,才能达到真正的醒悟和高度。这幅自画像不仅是杨飞云对自身生命经历的艺术表达,更是他对人生、对艺术、对文化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总结,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深度和智慧。
展览现场《万壑松风》(左)《美育之门》(中)《黄宾虹》
《美育之门》是杨飞云 2019 年创作的一幅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这幅作品是杨飞云在美感研究和文化感研究方面的成果之一。他通过描绘塑造女性形象,展现出东方人、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追求,这种美与特定的社会身份和世俗观念关系不大,更接近于作为东方女性共通的独特美感,如含蓄、间接、内敛、克制、雅致等。同时,杨飞云也热衷于描绘塑造中国悠久历史中的古圣先贤,通过塑造他们来理解中国文化在某些点上达到的高度和温度,整体上追求信达雅的境界。
在这幅画中,杨飞云以王府井老美院 U 字楼的大门口为背景,描绘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两位艺术大师的形象。这两位大师分别代表着中西方艺术的高峰,他们的和谐共处象征着中国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杨飞云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历史上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先生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这幅作品也体现了他对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说”的认同和传承,强调了美育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境界方面的重要作用。
《万壑松风》是杨飞云 2020 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幅画以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为背景,描绘了齐白石的形象。杨飞云选择齐白石作为描绘对象,一方面是因为齐白石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对杨飞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向吴作人先生致敬,吴作人先生画的齐白石在油画语言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了东方人独特的美。
画中的齐白石形象生动、传神,杨飞云通过精湛的油画技艺,将齐白石的肤色、气质等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齐白石作为一位中国文化大师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背景中的《万壑松风图》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古典艺术的韵味,也象征着齐白石先生心在山林、不为世俗所困的艺术追求和高尚品格。这幅作品是杨飞云在油画语言和中国文化精神结合方面的又一成功尝试,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黄宾虹》是杨飞云 2021 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幅画同样展现了杨飞云在美感研究和文化感研究方面的深入探索。黄宾虹作为一位学者型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成就和学术研究对杨飞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中的黄宾虹形象端庄、儒雅,背景是他的书房,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杨飞云在创作这幅画时,不仅注重对黄宾虹形象的刻画,更通过画面传达出黄宾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黄宾虹一生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他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杨飞云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黄宾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这幅作品不仅是对黄宾虹的致敬,更是杨飞云在油画创作中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展览现场《武圣关羽》(中)
《武圣关羽》是杨飞云 2024 年创作的一幅大型人物画,尺寸为 250cm×190cm。这幅作品展现了杨飞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关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以其忠义、仗义、忠诚、守信等美德深受人们敬仰。杨飞云从小就对关羽充满了崇拜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熏陶中不断加深。他希望通过这幅画,展现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同时也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德的崇尚和传承。
画中的关羽形象威武、雄壮,手持青龙偃月刀,展现出他的英勇和威严。杨飞云在创作这幅画时,注重对关羽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背景的处理也别具匠心,既展现了关羽所处的历史背景,又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文化氛围。这幅作品不仅是杨飞云对关羽的敬仰之情的艺术表达,更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展现了中国油画在表现传统文化题材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杨飞云:71岁依旧初心未改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
杨飞云,1954年生于内蒙古包头,中国当代著名油画艺术家、教育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第五届油画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协第四届油画艺委会主任、北京油画学会副主席,并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中央美院院长林茂,中国艺研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杨飞云在《美育之门》下合影
作为一位年逾七十的北方画家,他此次受邀在中国一流、享誉世界的苏州博物馆举办展览,将近二十年来的代表性创作集中展出。这不仅是与江南观众和学界同仁交流的重要契机,也是他在艺术生涯中一次意义深远的经历。尤其是在贝聿铭设计的艺术殿堂展出,他感到既荣耀又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杨飞云自幼受父亲影响,早早与绘画结缘。从兴趣出发,他最终选择了绘画作为终身事业。改革开放为他的艺术成长提供了机遇,使其得以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最优质的专业训练,并师从靳尚谊等前辈大家。这些先生不仅传授了绘画的基本原理,更以人格与追求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观与人生方向。
他常怀感恩之心,认为自己成长于祖国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一种幸运。数十年来,他能够专注于艺术探索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持之以恒地追求绘画的深度与质量。
策展人红梅
在杨飞云看来: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而油画在世界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全因素的绘画方式,博大精深,至今仍展现出无可替代的生命力。而在拥有深厚绘画传统的中国,油画的发展不过百余年,却因“后发优势”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焕发出充沛而年轻的创造活力。他坚信,油画作为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在中国文脉的滋养下,必将迸发出更具东方意味的表现力与创造潜能。
他强调,绘画艺术的道路悠长,历代大师无论在具象还是抽象的探索上都留下了高质量的成果。后来的艺术家或许可以忽视前人的情感与审美,但油画本体语言的水准却无法绕过。对他而言,真正的幸福感在于创作时的“物我两忘”,那种投入而纯粹的状态,是人生有限岁月中最为珍贵的体验。他常说,一旦绘画与“质量”挂钩,一生的时间都不足以穷尽。
中央美院院长林茂,中国艺研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杨飞云,策展人红梅副教授在《美育之门》下合影
展览现场
杨飞云推崇达·芬奇的名言“艺术是心灵的行动”。他认为,当代艺术表面上自由,却往往因外在干扰而失去纯真的热情与专注力。艺术界过于热衷于形式与风格的讨论,却缺乏对绘画质量的深度追问。他提醒当代画家,当创新与现代性高于经典与永恒价值时,必须保持清醒。唯有通过高质量的油画语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真正表现中国人的审美与精神意趣,这才是中国画家的立身之本。
杨飞云始终保持谦逊之心。他认为71岁的自己依旧初心未改,仍热爱油画创作,并且常常觉得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
开幕式:嘉宾齐聚 共贺盛典
在《丰盛生命 —— 杨飞云近作展》开幕式上,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来自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常磊先生;北京杨飞云艺术基金会秘书长王治平先生;山东省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先生;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先生;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徐惠泉先生;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莫军华先生;著名油画家焦小健先生、俞晓夫先生、俞中保先生、砂金先生、林晨曦先生;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先生;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贝女士;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程辰先生;苏州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先生;以及艺术家林建寿先生、仝紫云先生、黄君辉先生、范佳美女士、曹钧先生等。
开幕式现场
来自杨飞云先生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嘉宾: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冯国强先生;包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勇先生;包头美术馆馆长苗景昌先生;包头文化旅游广电局公共文化科刘强科长;以及我们自己的主办方代表,苏州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陈瑞近先生;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女士。
为本次展览提供支持赞助的机构和个人:深圳市埃克苏照明系统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建平先生;丹阳市春明漳绒有限公司创始人戴春明先生、董事长戴玲女士;仓耳屏显字库创始人严永亮先生;刺绣艺术家朱寿珍女士、陈大伟先生、周蕾女士;宁波启新绿色世界高尔夫俱乐部董事长王彦女士。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副教授;总监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白明先生。当然,还有我们本次展览的主角——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和教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杨飞云先生,以及他的夫人芃芃女士。
苏州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陈瑞近致辞
苏州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陈瑞近对杨飞云先生及到场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强调了此次展览对苏州博物馆及苏州文化的重要意义,认为杨飞云先生的作品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相契合,将为江南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冯国强致辞
杨飞云先生的家乡代表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冯国强宣读了包头市人民政府的贺信,表达了家乡对他的祝贺与骄傲,肯定了其艺术成就对促进文化交流的贡献,也期待他继续助力家乡文化建设。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致辞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从油画艺术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杨飞云先生作品的艺术特色,指出其成功融合了西方古典油画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塑造出具有东方意味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典美质与丰盛生命,是对中国油画艺术的重要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回顾了杨飞云先生的艺术生涯,认为他在构筑中西艺术桥梁、培育艺术人才、将艺术与生命修行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艺术成就和教育理念对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油画事业都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提到杨飞云先生的艺术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作品深植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融会了中西方艺术精神,开创了独特的艺术路径,同时他创办的中国油画院也为培养青年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策展人红梅致辞
策展人红梅介绍了展览的策划思路,指出展览围绕杨飞云先生近 20 年来在风景画、人物肖像画以及为古圣先贤绘制肖像等三个方面的艺术探索展开,展现了其在油画本土化、民族化、当代性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希望此次展览能成为学术界展开系列学术讨论的重要契机。
艺术家杨飞云致答谢词
杨飞云先生在答谢词中表达了对各方的感谢,回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强调了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以及艺术创作中对质量、真诚质朴的追求,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创作,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开幕式剪彩
最后,多位嘉宾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并合影留念,整个开幕式在对杨飞云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和对其未来创作的美好期待中圆满结束。
下午2:30在忠王府二楼举办研讨会,后续会推出研讨会专题
研讨会现场
策展理念:一场“三无四有”的展览
与往常美术展不同,本次展览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环保与在地性的策展理念。策展人红梅副教授提出,本次展览是一次“三无四有”展览:无粉刷、无搭建、无污染;有循环使用、有永久使用、有低碳环保、有在地文化。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朱寿珍苏绣转绣与原作
展厅的所有展墙铺设,均使用江苏省非遗工艺——丹阳市春明漳绒有限公司手工织造的桑蚕丝天鹅绒,营造出深远而静谧的空间氛围。苏州朱寿珍苏绣团队更将杨飞云代表作《扎尕那少年》转化为苏绣,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照明方面,深圳市埃克苏公司研发的“瑰宝”A4 Pro美术灯首次应用于展览,精准控制光源色温与亮度,使每一幅作品呈现出最佳视觉效果。
此外,北京闻风科技为展览设计了95%铜锡合金青铜展签,以盐酸腐蚀工艺刻制作品题目;仓耳屏显字库特别提供“仓耳今楷”字体;深褐色地毯不仅吸音、吸光,还为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展体验。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一个低碳环保、文化交融、科技助力的独特空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