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理性与人文共生的诗性回响

  2025年8月9日“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新媒体艺术研究展在春辰当代艺术中心启幕,总策划王春辰、沈旭昆,策展人胡勇、叶强。此次展览是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探索与创造的结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子们以 “格物”精神叩问数字时代的诗性回响。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以跨学科融合重塑艺术教育的基因,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的碰撞中,建构以数字化的新媒体方式获取传统图像的激活转化,对技术霸权的祛魅,实现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连通科学理性与人文诗性的摆渡舟楫。 技术消解了文化阐释的权威,让每个个体成为诗意宇宙的共筑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59d169a91e6c2d79e4cd969a0875e7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b86e67b6587e453fafb939f21cc62b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8a265b98c9cc3f7ff92cb474a794c1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84a3796d90a0f10b809bfe1f25e60bb.jpg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艺术家 (排名不分先后):

  杨灵菲、徐唯泰、张西贝、陈雨诺、胡力凡、咸欢桐、彭小禾、赵莉坤、郑琛悦、赵雅萱、郭闰欣、袁喆、王希如、李雯莘、万小萌、龙贤喆、杨拓拓、张睿、王恩阳、王泽寰、邸敬涵、王熙阳、邢瑞、杨帆、潘怡然、方诗旗、石城玮、朱珠、韩蕙竹、董烨、王欣渝、李雨辰、杨喆、邓茜珈、杨紫絮、秦尔仪、王菲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b76b56c8d5a1a77fe5ba8718776152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d83b2c9dc2327ed89f532821a30b2c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3fdf67f878b8d710d90ae0f7f8879a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0cb0b35a4426e89885d57b4e11751d2.jpg

展览现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始于2002年,本科设置绘画、数字动画、信息艺术、数字媒体艺术4个专业方向,拥有设计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置艺术创新设计及理论、沉浸式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和产品创新设计及人机工程4个方向。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强调美术、设计、信息、工程的交叉融合,始终把握国内外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践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融合创新,坚持大设计、大美术理念下,发挥与北航优势学科,特别是信息学科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交叉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c10aa77dc5f530d383c2e8f60c2c6a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092ea017d5abf8897e2a770b416901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7a8d86d249993c4dbd7f164487f016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1af9f29aa8e4af5f6ca70cba0593079.jpg

展览现场

  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介的内涵正在被快速拓展,其呈现载体从2D屏幕转向3D空间、生产方式从人机协作转向人智协同、叙事与交互体验从预设程式化转向开放生成式,面临设计范式与设计方法的全面革新,以及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挑战。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自2002年就开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探索新媒介的内容创作与叙事体验,围绕沉浸式空间媒介、智能媒介的内容生成、交互体验已经形成了本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创新设计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科技向善、文化传承与生态共生为人才培养导向,以实现国家创新力跃升,人民幸福感增强和文化自信力彰显为人才培养使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84cc9e49dacad5dbb643bd366ff352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f2dea9de269579f7bfd02f1b18121d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f8923422278fa07f8f04f64e452dc2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589d0f8c5f389e3ffe265054fd1c4c4.jpg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c52da6a20c4123420985b4a3bc46186.jpg

展览现场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科技艺术研究中心是集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与出版、跨学科合作、创新实践、展览展示与教育推广为一体的学术机构,旨在深入探索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为当代的艺术理论学者、科技专家和艺术实践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中心将通过建立学术联盟与全球知名科技艺术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合作,举办学术会议、出版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掌握科技艺术前沿发展动态,构建一个以科技艺术为核心的国际对话平台,促进中国科技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最终服务于北航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当代社会的需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76b5fbbc1eb35839a5ca5aab740297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b3b5fa275c29e201aafdcacfa9174b9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e589c88dc335e12c1813eab6cceed5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2a427f18fe00a097ec34f628f8d8bde.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选取了数字媒体艺术系沉浸式体验与交互设计方向的多件学生作品进行展出,涵盖了沉浸空间影像、AI互动影像艺术、互动装置艺术、VR交互体验、VR影像叙事体验等媒介形态。本次展览以中华优秀文化的新媒介体验为初心,构建由互动、虚拟与影流共同形成的数智艺术体验场域,在格物交象中体察人机共生,于致虚之境内游历心造寰宇,借知时流影捕捉叙事显影,在触摸、沉浸与凝视的交织中,感受数智媒介的造物逻辑。

参展作品及自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17b690533997df691d7ae16f1e2678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6c4552b87c3990085d55edf4e8f93d2.jpg

  《after the drop》袁喆 王希如 李雯莘 影像截屏

  作者自述:袁喆 王希如 李雯莘共同合作的影像作品《after the drop》以“数据断联”为隐喻,探讨数字时代中记忆操控与身份构建机制。它向玩家提出终极命题:你愿意活在虚假但美好的记忆中,还是面对真实却残缺的自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2d8eb2534790bbbc7b360cd6c37941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4384d05469767870bb9dd482df2955f.jpg

  《ECHO》咸欢桐、郑琛悦、郭闰欣 影像截屏

  作者自述:咸欢桐、郑琛悦、郭闰欣共同合作的影片《ECHO》以 2045 年 “全球孤独症候群” 被列为 21 世纪最严峻的心理健康危机为背景,围绕 “Echo - AI” 公司推出的情感伴侣机器人展开,通过友情、亲情、爱情三个单元故事,探讨了科技与情感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6d258eaff37e3fc923d84859e5463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ef927912669631ea6a21b695b7a1da2.jpg

  《Monolith》陈雨诺 龙贤喆 徐唯泰 影像(截屏

  作者自述:陈雨诺、龙贤喆、徐唯泰共同合作的《MONOLITH》是一部科幻题材的VR影像作品,采用非线性的双线叙事结构。观众将以第一人称微缩视角,穿梭于不同历史时空,沉浸式探索一块神秘石碑引发的文明变迁,感受时间、意识与人性的交织与流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9890ab7ee643ee7d56437d57e3a059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bc8185636d129ebc3c4e074a32e63fd2.jpg

  《No Nose》胡力凡 影像截屏

  作者自述:胡力凡的影像作品《No Nose》 ,以一个小人尝试用超现实实验来解决自己的烦恼。短片采用二维与三维结合的方式,并以不同的分镜与动态设计作为其相互转换和制约的契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a51d04d77a80f9aa06ab828f37ce93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68fd682ee6b4bf4f5155733c167bd38.jpg

  《under the demo》杨拓拓 张西贝 张睿 影像截屏

  作者自述:5026年,生态崩溃致人类困于穹顶。主角探险时意外发现头盔在汲取外界植物生命力,面对质疑毅然摘盔。作品借VR将观众置于抉择中心,揭示人类应是生态共生体的谈判者而非操控者,从而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深度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5008799f46361d119d43ba6d7c6afc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085d7c85ca4f34804e467cb2307d28a.jpg

  《癌》陈雨诺 影像截屏

  作者自述:《癌》是一部三维动画短片,以蝴蝶象征灵魂,演绎癌细胞从分裂、扩散到侵占全身的过程。影片在孤独与恐惧中展开,于抗争与死亡中回归平静,以压抑的视觉语言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与敬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8142cdd9e5e6c473c175aabb07eb27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4b65af8b2bb2ae2e3778541f993bcf1.jpg

  《弹星者》王熙阳 交互装置

  作者自述:科幻小说《三体》中,弹星者指利用恒星放大效应,向宇宙广播信息的文明。文明向外探索的火把会照亮怎样的未来?对无尽宇宙的好奇是否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结果?该装置旨在模拟宇宙信号发送的过程,触发观者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c3bd2eab699914c117c04ba68fe8db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13485c985ba9a901d212ed084e7485e.jpg

  《蛋》徐唯泰

  作者自述:致生活中最简单的奇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4eab72f886a4504879ba6f938466fe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0c33f41e369a67608ae82ddd8089711.jpg

  《叠手生春》朱珠 互动装置

  作者自述:《叠手生春》是一个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听觉无障碍MR体验。该体验通过中国手语动作为交互触发动作进行串联,探索听觉无障碍设计的创新性表达。体验由三个递进式场景构成:在“无声罗盘”阶段,参与者通过空间声音定位以及属性可视化感知同伴,以通讯型自然手语动作完成虚拟互动并获取象征性种子;随后进入“树语成荫”环节,通过做出书空手语生成汉字,再由汉字转化为数字,映射到水滴数量上,通过浇水触发树苗生长,数值参数转化为树木的大小形态;最终在“手语花园”阶段,参与者运用表意手语生成环境模型,并运用表音式、指示式手语动态编辑虚拟生态环境,完成完整的体验流程。系统采用quest3设备与Meta XR SDK实现精细的手势追踪和手语识别,为听障群体构建了一套具有主权性的自然交互范式,同时拓展了中国手语作为沉浸式体验中的手势交互行为的应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68a3e0de168ca6761efb3879884795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2fe97bd0ae08a1a02f9b9a3fbd669fb.jpg

  《盖棺定论》邓茜珈 杨紫絮 秦尔仪 王菲菲

  作者自述: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墓主人疯狂扇风解暑惹怒自家下属后,一系列惨剧发生了… 《盖棺定论》是依据东晋《墓主人生活图》墓葬壁画创作的数字创意作品。依据原作生活图景与细节表现,作品结合其幽默的画风,从主要角色“墓主人”与“侍女”的摩擦中衍生出一场关于“意外死亡”的沉浸式小喜剧,用打破身份等级秩序的互动、卡通化的夸张效果营造幽默的情节,并在其中展现、呼应魏晋西域贵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ef30b34511c4d7ef3a5c3777f117ea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1f1b622c4c782ee786cec80aa0a7f10.jpg

  《感觉之外》万小萌 

  作者自述:在VR作品《感觉之外》中,体验者短暂放下人类感官的主导权,通过模拟鲨鱼感电、蜜蜂紫外视觉、猫头鹰立体听觉的捕食姿态,进入动物的感知世界。作品融合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将生态规则接入生成机制,让每次交互都独一无二。非线性“观察—转换—实践”流程使AI与VR协同生成动态自然幻境,既保留自然的不确定性,又引导体验者反思人与万物的感知关系。这是一场科技与自然交织的感官之旅,也是一次感知边界的实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5744fa500c56c470ea732a54ea47497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b7be125eb7df993d7914632527f924a.jpg

  《古桥映辉》王恩阳 王泽寰 邸敬涵

  作者自述:本作品以五亭桥、卢沟桥、赵州桥这三座中国著名古桥梁为设计对象,以文化科普与结构科普为创作核心,结合leapmotion手势交互和动态模型展示,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知,同时促进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深入理解与欣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f53238626cf5795df847e00de58db04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5a8cceecc0f3134fbd082fd3c3d3a3b2.jpg

  《观物取象》咸欢桐 彭小禾 赵莉坤

  作者自述:《观物取象》是基于VR的诗歌意象信息可视化体验。本设计从唐诗三百首中提取出37个常见诗意意象,以三种“意象石”为形态隐喻进行数据建模,意象出现频率映射为石之高低,含义复杂度决定其纹理曲面,体验者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意象石进行交互。意象石之间通过语义粒子相连,触碰即可呈现连接它们的诗句与意境。愿诸君于意象浮沉间,观物取象,自得其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a64732cac1a1861b4a783b5498cf6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6f94edd10824ca7cfc0b9701de6a471.jpg

  《蓝梦》杨灵菲

  作者自述:苗族蜡染以沉静深邃的蓝白配色、自然抽象的蜡染纹样,寄寓着苗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品《蓝梦》尝试使用三渲二动画风格,借三维动画展现蜡染之美,探索这一非遗艺术在数字时代下的传承与传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9839557fde9cb1d1cba221ee90550f4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837a432b6ebfc1d98e4969d28ad50cd.jpg

  《十咏图》杨灵菲

  作者自述:中国绘画以墨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注重意境。以山水画为例,中国画中的山水往往超脱现实的透视关系。又因多数为文人作画,其作画目的大多服务于诗文,需要读者品读细节,这成为了其深层内涵的传播阻碍。本设计通过对《十咏图》进行空间交互化的再创作,让观者直观体会宋代诗画美学。作品呈现综合了三维建模的视角自由和平面视错觉方法,将中国绘画中画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这一特点融入作品中,引导观者沉浸于古画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be4d8e80e83a251ce63d62ad7d00484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a7d45138be450a3b49f080d88422d90.jpg

  《琵琶梦韵》袁喆 王希如 郑琛悦 赵雅萱

  作者自述:《琵琶行》音乐可视化影像作品是一项创新的文化项目,旨在将白居易的诗作转化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艺术体验。本项目以现代动画技术为载体,结合传统艺术风格,重新诠释了这部古典文学中的杰作,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d52adf347095e1fbdec2337bb80ace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e9194f1c444f76d32143aab7648f3ae8.jpg

  《唐纹无界》韩蕙竹 董烨 王欣瑜 李雨辰

  作者自述:本项目以唐代张萱《捣练图》为创作核心,依托Hecoos展厅的沉浸式数字媒介,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路径。通过数字化技术解构原画的服饰纹样、色彩体系及劳动叙事,实现纹样动态拆解与"数字赋色"交互体验;结合场景动画与音画交互技术,重构捣练劳作动态场景,突破古画静态局限。项目推动文化遗产从"文物复现"向"文化沉浸"转化,促进年轻群体参与及公众美育,为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兼具艺术传播与历史传承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0a76fc25ff9b0202eb7a2a9c4a23d5a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80df35bca93403e318d26e121e260d5.jpg

  《天穹绘卷》王希如 袁喆

  作者自述:这是一个以交互体验赋能非遗传播为目标的项目,通过AI生成+体感交互等技术手段,将“二十八星宿”这一传统天文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参与的文化体验,使大众在沉浸中激活对非遗内容的理解与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dd1d80fb089daa89ec413bcc83de6c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62e13e1f17d741ce382403652c24aee.jpg

  《卧游境》潘怡然 杨帆 邢瑞

  作者自述:我们使用数字媒体媒介,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设计交互艺术作品《卧游境》。在创作绘画阶段,体验者用不同手势控制不同色彩,绘出自己心中的山水;AI根据色彩生成山水图,体验者可以与生成的山水图进行交互;最终在山水同息阶段,屏幕中现出人影,使山水随人动,体验者在打开肢体的放松中与山水共同呼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8fb89c58b99431c85bdeea5a7c138d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2bea67e45166ee1b151c365465d63bee.jpg

  《屋脊灵韵》杨拓拓 石城玮 方诗旗

  作者自述:《屋脊灵韵》是一款结合AI面部表情识别与TouchDesigner互动系统的数字艺术作品,通过趣味映射让用户与云南非遗瓦猫“共表情”,实现沉浸式科普体验,唤醒传统文化中的灵动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bd5d4aba462b8f3450522c19653af98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3975494e2bc08f5f4bc1f969fb9288a.jpg

  《寻·鹿王本生》邢瑞、杨帆、李雯莘、杨喆

  作者自述:设计立足于对《鹿王本生图》及敦煌壁画的元素提取,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打开二维静态的壁画,将其置于沉浸式影像空间。叙事不讲述鹿王本生图原来的故事,而是针对其主旨”善有善报”进行再设计。在我们的叙事中,体验者在拯救不同小动物的过程中寻找善的化身九色鹿,寓指在实施善行的过程中逐渐向“善”价值的靠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9684319a35974fccb23756ff181379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51e8f105b6ee54c0237db5bce4694fd.jpg

  《寻》张西贝

  作者自述:本作品通过四季更迭构建时间的轮回——男孩在春日白昼追问月亮的踪迹,盛夏追逐消融的雪花,深秋等待南迁的候鸟,隆冬寻找夏天的蝉鸣……当白发老人将自画像举向旧日浮云,才惊觉所有答案早已在追寻途中相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903c2f83e86fe51e6350aaf2361e00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c0b7fa6e809401b9ff8dc950ef0cc83.jpg

  《在场的不可见者》王泽寰 王恩阳 潘怡然

  作者自述: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承担着基础劳动工作,却往往被城市生活所忽视。其中,女性保洁工群体长期处于“隐形”状态—她们的工作环境,休息条件及心理状态鲜少被公众关注。本项目以北京女性保洁工为原型,通过VR技本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让体验者以第一视角感受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引发对基层劳动者权益与社会包容性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5508f35338f2b13a6bbd502c4ce3b7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b0a4c630749487268affcdd67e6d563.jpg

  《竹韵编年》 郑琛悦 赵雅萱 郭闰欣

  作者自述:为了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竹编文化的魅力,本作品聚焦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通过背景、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VR编织的发展方向,并设计成双手协作编织交互体验,让体验者能够虚拟现实环境中,沉浸式体验竹编的编织工艺过程。在动手实践中领悟非遗技艺的精妙,同时了解竹编背后的文化内涵,助力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42aa5d21994010de91b57d6e7592566.jpg

  “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新媒体艺术研究展

  总策划:王春辰 沈旭昆

  策展人:胡勇 叶强

  学术指导(排名不分先后):胡勇 邹玲 闫烁 马晓娜 曹翀

  艺术家 (排名不分先后):

  杨灵菲、徐唯泰、张西贝、陈雨诺、胡力凡、咸欢桐、彭小禾、赵莉坤、郑琛悦、赵雅萱、郭闰欣、袁喆、王希如、李雯莘、万小萌、龙贤喆、杨拓拓、张睿、王恩阳、王泽寰、邸敬涵、王熙阳、邢瑞、杨帆、潘怡然、方诗旗、石城玮、朱珠、韩蕙竹、董烨、王欣渝、李雨辰、杨喆、邓茜珈、杨紫絮、秦尔仪、王菲菲

  开幕时间:2025/08/09/15:00

  主办单位:

  中央美院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科技艺术研究中心

  数字媒体艺术系

  学术支持:

  央美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合作机构: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当代艺术朱迪斯.尼尔森讲席项目

  诚美术馆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