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会科技 | 学术与艺术的交响:未来媒体艺术展作品巡礼(第二期)

2025-09-11 18:3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1f59c1c7017eac0f408ffbd0d471be43.png

“光”既是万物演进追随的自然力量

也是汇聚人类思想智慧的真理象征

具有隐喻意义的媒介之“光”

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下跨越科技与人文的

技术应用与传达实验

“光舟”为意象箭矢、数字湍流为“航程”

一场展览以其自身为思考起点

向未来媒体艺术的远方破界前行

我们期待它激起的涟漪

能触达更广阔的人文彼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bfb3d901853133311a34af2401cb04c3.jpg

2025年7月,“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正式开展。作为中国首个聚焦“未来媒体生态”的学术性展览,本次展览汇聚来自全国十二所重点艺术高校硕博新锐之作,涵盖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科技艺术、雕塑与公共艺术、艺术与空间等多个学科方向,运用算法生成、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元媒介,呈现了青年一代对于技术伦理、空间记忆、身体边界与社会想象的集体发声。

“光”是算法,亦是想象的勇气

本次展览联动全国十二所著名艺术院校,采取“专家推荐—学术评审”双轨机制,由各院校具备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推荐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参展。包括获奖作品在内,参展的青年艺术家们兼具专业素养、人文情怀与时代眼光,以敏锐和判断力共同构建了一份艺术新生代的“未来媒体宣言”:拒绝沉溺于技术奇观,转而以思辨性创作介入现实议题,关注个体如何被看见、社会现实如何被质疑、人类终极问题如何得到解答等等,以持续提问的姿态构成真正的未来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df72091b9c00e6d3fdd5357e1762a21.jpg

在这届未来媒体艺术的盛会中,每件参展作品都犹如一束照向未来的光。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同时看到问题意识的共性与学术路径的差异性,能够从关注创作冲动的起点,到了解艺术家的个人特质与诗性表达,从而感受到一场展览从策展到落地、再到被观看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美育的流动与滋养。这场未来媒体艺术展试图证明,实验艺术的先锋性不在于媒介的新旧,而在于能否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批判的距离——正如维兰·弗卢瑟所言,“真正的未来艺术,应是对未来的提问而非解答”。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

“未来媒体艺术展”的盛会

在斑斓炫目的视觉体验下

继续感受展览所呈现的学术性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院校为单位进行展览提名作品展示

(院校排序不分先后

『中央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7ba1428d8bf522f45d6e88a4eb9db2b.jpg

出口 | 当牛 | 装置 | 100cm×180cm×260cm | 中央美术学院

《出口》外形酷似门缝,引人对内部空间充满无限遐想与好奇,当观众近距离观察这件作品时,会发现里面其实是一双凝视着他们的“眼睛”。装置内部有一个吐币机,每隔大约两分钟便会吐出一枚硬币。当观众长时间趴在装置前,试图探寻更多时,吐币机突然发出声响,吐出硬币,这种突如其来的声响会惊吓到观众,将他们从专注的状态中拉回到现实中来。门缝所呈现的,既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世界。

推荐语

《出口》是一件充满隐喻的互动装置作品,外观如工业机器般冷峻,两扇厚重铁门之间留下一道窄缝,观众只能透过此缝窥见其中的竖屏影像与声音。门缝越近,感官越清晰。顶端定时落下纪念币,敲击的锣鼓声打破沉静,引导观众思考是否主动伸手、或选择不为所动。这是一场关于选择、距离与欲望的沉浸体验。

——冯梦波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e225df691a9f3b2a7d1ee0c3c77a827e.png

第一次接触 | 冯润德 | 装置 | 尺寸可变 | 中央美术学院

《第一次接触》是作者创作的一个科幻题材作品。描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外星人乘飞碟降临喜马拉雅山麓,萨满率众人拜倒,外星人传授了历法,治愈了病人,旋即飞离地球,这就是外星文明和地球人的第一次接触。人们用唐卡记录了这个故事,并在崖壁上刻下了外星人和飞碟的形象。这件作品使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图像和视频生成技术(AIGC),并借鉴了唐卡及草图的构成形式与装裱方法,用收藏级微喷输出于绢、宣纸和光面相纸上,并3D打印了模型。

推荐语

作品《第一次接触》,作者以其在西藏进行壁画考察的经历为灵感,虚构出一个遥远星系文明在太古时代造访地球的神话故事,并借助最新的AI技术,以线稿、唐卡立轴、经文、3D打印和高清视频等混合媒介,多维度地想象文明之间的邂逅。此作品既是一首艺术与科技合作的诗篇,也是一段引人遐思的“星际考古”之旅。

——冯梦波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2567d0ec9b8a3cde34bd1884142fe20.jpg

穿越草王山 | 陈文华 | 多屏影像装置 | 250cm×200cm×350cm,310cm×174cm×25cm,120cm×80cm,10'00'', 01'00'',03'20'' | 中国美术学院

《穿越草王山》影像装置由“风从岛来”、“十五次凝视”、“输入即真理”三部分组成,其中“风从岛来”是一部融合虚拟与纪实叙事的10分钟短片,作品以此为延伸,模拟风从太阳辐射形成,到月球引力引起潮汐,到算力对现实的侵入,展开了一场非线性的空境之旅。作品以电力与算力、历史与虚拟情景为基础展开叙事与想象,进行一场关于科技、自然与人关系的探讨。在今天,人类穿越虚拟与现实,游走于数字世界,作品鼓励我们游走于林木与屏幕、沙石与电子之间,追寻一种新的探索与理解。

推荐语

当阳江海陵岛的风力叶片在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旋转,陈文华的《穿越草王山》已悄然开启一场认知革命。这件由三组影像装置编织的多维叙事,将观众抛入荒漠与水域、丛林与像素共生的异质空间。身体作为感知的媒介在此刻被重新定义,观者仿佛穿越电子雨林,指尖划过沙砾与数据流的交界,感官在电流的震颤中接受洗礼。成为当代的感官拓荒者。在“十五次凝视”的轮回中重新校准视觉,在“输入即真理”的悖论里解构认知。

作品以电力与算力为经纬,在历史残片与虚拟图景的交汇处,展开一场非线性的哲学叩问:当人工智能延展了人类的感官边疆,我们能否触摸到想象之外的崭新存在?那些悬浮在空境中的风电站、沉入水底的城市群,正是人类在数字荒野中安置的精神坐标。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本展览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11c53fbd9151d83813c188a587c099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a06213cc2de04f72f86eb5e3044106c.jpg

美丽身体 | 陈子健 李鹏辉 | 机械装置 | 300cm×200cm×220cm | 中国美术学院

随着AI时代的到来,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当技术扭曲了对美丽、健康以及身体和自我管理的理解,它成为塑造、控制和监视身体经验的主导力量。《美丽身体》这件作品试图在技术社会中,突破关于自我认知的复杂困境,重新构建个体对自身身体的认知。

推荐语

空间装置《美丽身体》试图在技术社会自我认知的复杂性困局中,重新构建一种对个体的身体认知,当技术扭曲了“天然的”对美丽、健康以及身体和自我体认的理解,“新的身体”成为塑造、控制和监视身体经验的主导力量。装置由身体训练器具和身体表演影像两部分构成,数据在器具与影像中的“人体”间不断流转,营造出一场技术主导下的身体表演,身体经验在无意识中被重构。美丽在此成为一种反讽的隐喻。

——李凯生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adc67e9978928a5230f200df59acc35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2aca881a197b3b5af87bfd1872eea7fb.jpg

城市最高处 | 尉浩 | 影像装置 | 100cm×100cm×100cm 三件 | 中国美术学院

一个人能到达的城市最高处在哪?塔吊似乎记录着城市的绝对高度,同时也是每一位塔吊驾驶员工作的特殊空间。作者巧妙地以塔吊驾驶员的工作视角为切入点,借助千层镜不断反射向三个方向延伸塔身与塔臂构成了作品的空间的底色。塔吊驾驶员的工作场景被无限放大,在特定的时空中塔吊驾驶员到达了“最高处”:与钢铁巨臂相伴,与蓝天白云为邻。作品结合采访等方式,将塔吊驾驶员的内心精神世界置于无限的物理尺度中,通过对影片“失重之梦、攀登之梦、大气之梦”三章的叙述,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城市的高度,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精神高度。

推荐语

作品装置《城市最高处》以塔吊驾驶员的真实临场视角为原点,借“深渊镜头”不断反射向三个方向的延伸图像视觉中的“塔身”与“塔臂”,构成一种“无限”的空间底色。结合线下采访纪录、三维动画、虚拟重建等方式,将塔吊驾驶员的内心精神世界置于无限物理尺度之中。三个短篇影像中∶失重之梦、攀登之梦和大气之梦,按照作者的描绘:诉说着城市最高处(一种暗藏的隐喻)既不应该是一座建筑,也不是攀附于建筑上的塔吊,而是“世界之心”中广阔无垠的憧憬与最富有韧性的心灵深处。

——李凯生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ea3d28479bbc46c122283177c6eea0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65358520a91bdd7687158a6bc516839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a3e1c81ca00137f99ec016971cfd960.jpg

黄铜暗箱与风的算术题 | 张佳乐 | 影像装置 | 14cm×48cm 十件 | 中国美术学院

《黄铜暗箱与风的算术题》是一件“逆生长创作逻辑”产生的影像装置,作者借助AI大数据模型,对日常拍摄的微观瞬间进行解析与解构,再以算法逻辑生成100种不同语言背景、叙事逻辑及风格特征的视觉重构文本。这种“逆生成”的创作逻辑,实质是将人类经验的“日常痕迹”与机器运算的“算法痕迹”并置对照,在一种技术理性与感性认知的张力中,显影出在艺术感知的具身性特质与数字技术的标准化生产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和相互批评,构建起了艺术经验与数字技术的错位对话场域。

推荐语

张佳乐的作品《黄铜暗箱与风的算术题》以严谨的媒介实验方法论,构建了AI时代艺术批判的典范案例。其核心在于独创的“逆生成逻辑”:日常影像作为人类经验的具身性样本,经AI大数据模型解析后,被解构并重译为百种异质化的视觉文本。这一过程绝非技术应用的表层展示,而是系统性地将两种认知痕迹——人类经验的“日常性”与机器运算的“算法性”——置于并置与互诘的辩证场域。作品通过十组影像装置的空间化呈现,让观者直面技术理性与感性认知的根本张力:一方面揭示AI标准化生产对经验多样性的规训潜能,另一方面凸显艺术感知中不可复制的具身特质。其深刻性在于超越形式创新,直指人机关系的本体论差异——算法对世界的“计算”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之间存在无法弥合的认识论鸿沟。该作品以冷峻的学术姿态,完成了对数字技术本质的批判性审视,为理解AI艺术的哲学维度提供了关键路径。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本展览策展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8c967f1993690fb54b8a177ba1c70dc.jpg

被遗忘的声音 | 郭渊如 | 影像装置 | 450cm×450cm×250cm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被遗忘的声音》是一件以 “异形森林” 为核心意象的影像装置艺术,作品通过缠绕式藤蔓的结构语言,隐喻社会表象的光鲜与内在压抑之间的撕裂现实:藤蔓既是社会规训的无形渗透,也是家庭期待与同龄竞争所引发的心理异化,这些如般悄然生长的力量,缠绕着年轻一代的心智,使他们在渴望、迷失与逃避之间不断游移,直至陷入自我认同的断裂。作品通过呈现当代青少年在社会结构中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与身份张力,使艺术成为一场心理唤醒的旅程,让那些被忽视的情绪得以被看见、被理解、被回应。

推荐语

《被遗忘的声音》以“异形森林”为核心意象,深刻揭示了当代青少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所承受的隐性心理压力。作品通过缠绕式藤蔓的视觉隐喻与动态眼球交互技术,构建了个既私密又开放的对话场域。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影像装置的观看逻辑,通过感应交互机制让观众在凝视作品的同时获得被看见的心理补偿,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体现了数字艺术的疗愈潜能。作品将前沿的交互技术与细腻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为社会关怀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bd8ff4211ae0eda5d666430ee80cff3d.png

脑迷宫 Brain Maze | 聂涵雅 | AI影像 | 240cm×130cm×60cm,170cm×250cm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脑迷宫 Brain Maze》以“三重脑理论”为隐喻结构,联动AI(人工智能)与PCG(程序化内容生成)两种异质智能,通过协作生成与迭代构建一个“非线性”、“非人类主导”的虛拟空间原型。作品保持开放性,拒绝给出确定答案,通过生成过程的不可预测性,持续引发关于AI伦理、意识边界等关键问题的讨论,是关于未来创作方式、设计主体性与数字意识边界的视觉假说。

推荐语

《脑迷宫 Brain Maze》以具哲学深度的三重脑理论为框架,构建了一个突破性的智能协作实验场。作品通过AI与PCG技术的异质融合,创造性地实现了非人类主导的生成式空间叙事,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对创作主体性的根本性质疑。这种将神经科学隐喻转化为数字实践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后人类语境的前沿思考。作品刻意保持开放性,拒绝给出确定性答案,反而通过生成过程的不可预测性,持续引发关于AI 伦理、意识边界等关键问题的讨论。这种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勇敢尝试,为未来艺术创作范式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路径。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电影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2212179eb3706248a9ddbc81a4d9e526.png

记忆陷阱 | 宋昕 | 影像 | 02'48'' | 北京电影学院

《记忆陷阱》影像故事的设定是在一个高度依赖人工智能的未来社会,AI不仅能读取和修复记忆,更被赋予了重构真相的权力。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开,她曾亲眼目睹一起案件,却因其记忆与“社会主流记忆”不符,被送入实验室接受AI的“记忆矫正”。在冷峻的机器操作下,她原始的记忆被强行覆盖为另一个版本,从此,她所见所感都与AI塑造的“统一真相”一致,但是记忆也产生了混乱。直到某一天,她“重新发现”那些模糊不清的新闻报纸,唤起了某种被封存的感知。

影片中独特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思考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还引发了观众对自身记忆真实性的深刻反思。

推荐语

作品以三维短片《记忆陷阱》的完整制作流程为核心,系统性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三维影像创作的各个环节,从剧本撰写到概念设定,再到数字资产制作和动画实现,展现了AI在三维创作中的多维度应用。作者在实际创作中深入分析了AI工具的优缺点,针对AI生成的素材进行人工干预与修正,既展现了对新技术的探索,也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整部作品展示了AI在三维艺术创作中的潜力与局限,并探索了人机合作的全新工作模式,为未来三维创作流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参考。

——王跖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天津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07e4ed5efe5d5ede31c2f12793dda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ba4564c3d5aec273db7c7d064da8f06.jpg

惊雷 | 杨鑫 张子涵 | 声音装置 | 尺寸可变 | 天津美术学院

《惊雷》这件声音装置作品用铁皮装饰材料模拟出的雷声效果,当观众踏入感应区域,一阵雷声突然响起,仿佛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却又近在咫尺,令人既熟悉又陌生。雷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声音特性具有强烈的震撼和空间感,此件作品通过对工业材料的异化处理,暗示人类技术对自然秩序的干预与重构。

推荐语

声音装置作品《惊雷》以声音物质化的先锋实验重构空间感知。作品将不可控的“自然之声”——雷暴的原始能量,解构并植入工业铁皮的冰冷场域,通过材料异化实现声音的物理性转译。作品中铁皮的纹理通过海水浸泡腐蚀而成,塑造出云的意境,从视觉层面丰富作品效果。当观众穿行于声场之中时,既感受到雷暴的原始力量,又因金属声的冰冷质感产生疏离。达到一种“似像非像”的感受,隐喻工业模拟永远无法达到自然的高度。这一装置不仅拓展了声音艺术的媒介维度,更以空间化的听觉批判,质问技术霸权下人类与自然的断裂关系,在“似像非像”的感官矛盾中,激活对文明异化的深刻反思。

——张锰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addcce5b7dbf6b8674aead35edf215a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ab65b4a3c2b3a8bac96d6e37a41481a.jpg

泪瓶 | 白梦影 | 装置 | 160cm×190cm×185cm | 天津美术学院

《泪瓶》是一件以”眼泪”为视角的作品,人类的眼泪源于生命体验,眼泪成为了情感的“具身符号”,而AI生成的“眼泪”只是算法的产物,是脱离生命本质的符号游戏,缺乏情感内涵。作品引发观众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生活的时代,我们既要警惕将人类情感简化为算法的倾向,也要珍惜“人”的脆弱与真实,AI永远无法理解眼泪的重量。作者通过作品重申生命的不可替代性。

推荐语

本作品以“眼泪”为视角,创新性地将人类情感的“具身符号”与AI的“符号游戏”并置,揭示情感算法化背后的深刻悖论。其批判性锋芒直指技术时代对情感的简化倾向,犀利剖析AI“眼泪”的空洞性,警醒我们勿失对人性脆弱与真实的珍视。通过媒介体验本身,引发观众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符号泛滥中重申生命的不可替代性。

——张锰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e55f86220f14ebb70b3b8ffbdb28089.jpg

呼吸·我们 | 汪闲闲 | 装置 | 尺寸可变 | 天津美术学院

《呼吸·我们》以陶瓷为媒介,探讨生命与时间的联系。陶瓷不止是一种古老留存的物质材料,也是关于时间、场域与生命的书写。作品希望借此传达生命个体间的流动以及与世界的联系和回响。“我们”在沉默中维持一种微妙而坚实的连接,相互注视、依靠、等待。仪式性的排列既指向个体内部的联系,也回应了集体共振的内在需求:从承载自我,到通向彼此。“呼吸”在看似破碎与无序的排列中,通过周期性、过程性的运作建构起能量流动和感知,以脆弱又炽热的生命状态回应存在的不确定性与瞬时性。

推荐语

作品从形式、观念与方法三重维度探索陶艺的当代表达路径。技术在其中不被作为目的本身,而是被重新定位为激发材料潜能与观念展开的工具,试图以新的角度探索技术与材料边界。创作融合身体经验与材料属性,将不可控性转化为建构策略,持续突破陶瓷媒介的静态属性,在过程中构建联结场域,展现出鲜明的创新意识与媒介实验性。

——张锰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西安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5b5348c1bcf2254bc2efd3576ceda70.jpg

家庭记忆影像AI修复馆 | 冷培雯 | 空间装置 | 尺寸可变 | 西安美术学院

《家庭记忆影像AI修复馆》展示了AI如何让冰冷的技术服务于温情的历史追溯,打捞那些被时光冲淡的瞬间。通过AI修复老照片、还原照片中的年代细节和进行场景扩写,对家庭中想象与期望的场景进行了虚拟化的再现,帮助年轻一代直观地了解祖辈和父辈的生活场景,弥合代际认知断层。同时,通过“扩写”功能,用文字补充照片背后的故事,为家庭提供一次共同参与的记忆修复体验,强化家族归属感。项目不只是修复,更是“复活”,让过去的记忆重新焕发生机。

推荐语

冷培雯的《家庭记忆影像AI修复馆》项目,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实验室,通过征集来自社会各界的家庭旧照片,利用A I技术对这些珍贵的家庭记忆场景进行了重建。模糊的影像恢复了昔日的清晰,那些泛黄褪色的老照片,重新焕发生机。在场景扩写功能的加持下,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还原,生动展现那些久远的家庭和家族珍贵回忆。冰冷的科技成为连接代际情感的桥梁。这个项目是一个持续的计划,饱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以数字之笔描绘出历史的生动质感,让年轻一代有机会跨越时空,体验家族历史和祖辈生活中的温馨之感。更值为称道的是,这个互动式的社会项目,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记忆的重建,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实现家族的承传接续。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就,更是人文关照的胜利。

——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4025243b0e5082b0a9aee533dac8e2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f4c0c56aae1db53406eb03b730b7192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a1e1a77d01f32a802805a6881f52e93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7a4688ab11773a70794bbfb2b771b7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5dc73aebd4182223e8742a5100c96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fccbdc0cc967f7032b28444fb4e6674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bae1ce05725ecad6110a03fb26a4f03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f3b5f40f034aa567808f759eec6a246.jpg

墙头老调:外婆的年年岁岁 | 时志华 | 空间装置 | 400cm×600cm | 西安美术学院

《墙头老调:外婆的年年岁岁》是一项以女性劳动、太谷秧歌、物质与记忆为切入点的社会性艺术项目。作者聚焦中国北方(山西晋中地区)中老年女性群体被遮蔽的劳动叙事与生命经验,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当地老年女性在农耕、家务等日常劳动中传唱的太谷秧歌曲目,将其歌词——承载个体从出生、婚恋、育子到衰老的生命印记——转化为砖刻文字、声音档案、影像记录及拓片装置,构建起了一座可触摸的“记忆之墙”。砖块既是声音的凝固,亦隐喻女性如“基石”般未被言说的社会角色。作品以物质载体(砖块)与非物质遗产(民歌)的并置,追问了老年女性劳动价值的可见性,同时探索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再生可能。

推荐语

《墙头老调:外婆的年年岁岁》是一个长期的扎根地方的社会性艺术项目。作者深入山西晋中乡村,关注中老年女性群体,通过调研她们的生存生活现状,借助收集的一批现成品来重新搭建生活场景,借太谷秧歌民谣构建“记忆之屋”,女性的歌声被深深地镌刻在厚重的砖块上,表达沉重,揭示温情。拓印的瓦顶变成了遮风挡雨的屋宅,仿佛传递着历史谱系中的家族悲情。展场中,老奶奶们的歌声萦绕,仿佛又回到了老家温暖安心的炕头。这一切反差都在提示人们,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到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女性?她们的劳动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她们的劳动价值是否具有可见性?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艺术项目。使我们聆听历史的回响,理解那些边缘化的中老年女性群体对家族对于孩子们的深远影响。在一片柔和的家庭场域中,感受生命的温度,揭示被忽视的美好。

——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四川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96d88615592a98dad61a0b6944482f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2ed07eda1d0dd5729c9a4d715b22f2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bdc2f0ee62769b79708d2ee28f255d5.jpg

共生·细胞茧房 | 卢泉妙 | 装置 | 250cm×180cm 尺寸可变 | 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共生·细胞茧房》主要表达在未来科技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物种的融合、进化对人类居住地的影响。作品以多种材料、媒介手段模拟生物系统,尝试通过“后生命”题材的创作传达“去人类中心化”的理念,使观众思考当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力量。

推荐语

卢泉妙的《共生·细胞茧房》始于对建筑、植物共生的细腻观察与转译,结合了区域性人类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与微生物共生的持续性研究。作品想象了建筑荒废即“去人类”后,生态被植物侵蚀、被微生物缓慢分解、被自然风化的景象。作品具有对人类发展模式的强烈反思与批判,同时也不乏浪漫的诗意呈现。

——李川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d9ec8c2026387fd281d09af07163789.jpg

甲马 | 徐晗 | 交互装置 | 300cm×300cm×300cm | 四川美术学院

《甲马》将古老民俗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观众将自己的愿望文本投入装置后,激光雕刻机会在纸张上生成融合卦象、甲马版画与神秘学符号的马形图案。随后,镜面装置矩阵会反射并交织所有雕刻图像,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推荐语

《甲马》是一件结合传统民俗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交互装置。作品通过机械灼痕替代传统焚烧仪式,以实时生成的图像映射数字时代的信仰转化,探讨身体参与、技术媒介与文化记忆在当代语境中的共生关系。作品将个体愿望与集体痕迹进行相互渗透,不仅承载了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在媒介上进行了实验性创新。

——李川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南京艺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b1c57a390d851a1fb97c37a070a7be2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80dbbc347a5118af70af15e33f164f57.png

电子面具 | 陆宁 | 装置 | 130cm×110cm×220cm | 南京艺术学院

《电子面具》是从VisionPro数据传输主题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探讨数字时代身份解构的沉浸式影像装置。作品以VisionPro脸部模拟的“影像模糊”为隐喻,通过镜面、影像等技术的嵌套运用,模拟数字信息在现实空间中的“采集”和虚拟空间中的“磨损”、“延时”过程。用无限折叠磨损的成像方式作为数字人隐喻的表达,揭露我们在互联网背后的虚拟形象。

推荐语

在数字媒介编织“真实”幻象的热潮下,《电子面具》具化技术黑箱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剖开数字时代的身份异化与认知偏差。装置通过镜面与影像的嵌套,模拟信息采集的“磨损”与“延时”,隐喻碎片化信息拼凑虚拟形象的失真。拆解信息采集和模拟的隐秘机制,在数据洪流的漩涡中锚定关于认知本质与存在意义的终极命题。

——林书传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698fda9ffe4bdc8e4acd6dc81e7100b2.png

城市切片:流动的日常镜头与时光显影 | 李怡瑶 | 交互装置 | 150cm×170cm×50cm | 南京艺术学院

《城市切片:流动的日常镜头与时光显影》聚焦那些被CBD高楼俯瞰的单行道与旧街巷,是以南京老城区狭窄街道为记录对象的互动影像装置。作者通过延时摄影、数字特效与人体自然交互,将这些城市“毛细血管”切片和拼贴,捕捉微小的空间联结和被折叠的日常显影。

作品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为框架,解剖中华门城墙、紫峰大厦街巷、新街口酒吧街与网巾市居民巷的时空叠印。观众可通过摄像头进行手势互动,转换空间视角的同时改变时间流速,重组不同的时空场景,让零散的街头片段重组为独特的城市叙事。

推荐语

《城市切片:流动的日常镜头与时光显影》以延时摄影捕捉日常碎片,借光流算法改变时空视角,将南京老城区中的市井百态切片拼贴重组,显影人与城市的细微联结,诉说寻常时光的温度。作品打破了创作者的叙事垄断,延展出个体叙事的多维可能——手势的变换触发空间视角、时间流速的切换,光阴随之倒流,观者以跃动的指尖编织独属自身的故事。作品对蒙太奇手法的创新运用,与动态侦测、手势识别技术深度融合,模糊了媒介壁垒,让凝固的城市切片以流动的光影形态自由生长。

——林书传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82e63c669d897519f80a0ee31235e749.png

堆栈·均质 | 刘天 | VR影像 | 500cm×500cm | 南京艺术学院

《堆栈·均质》是一个可以通过穿戴头盔去体验的作品,作品通过虚幻引擎构建了一个极具表现力的点云视觉场域,将抽象的地质过程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动态视觉体验。在HTC VIVE头显的虚拟环境中,数百万个点云粒子构成了一个不断演化的数字生态系统,每个粒子都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属性和行为模式,展现出独特的数字美学特征。

推荐语

不执着于呈现“结果,只聚焦“过程”本身,《堆栈・均质》把个体对自然兴替的感知推向极致,让可见的数字化表达成为地质时间的诗行。在虚幻引擎的支撑下,地貌的变迁落于每个跃动不息的点云粒子之上,由其不断的叠加、交汇,形成俯察宇宙的浩瀚奇观,爆发微小但有磅礴的生命力。作品创造了一个诗意朦胧的数字视觉场域,将漫长、非线性的地质演变过程转化为观者的实时交互,让具身体验成为虚拟与现实、人文与生态的链接点,与自然同声共鸣。

——林书传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鲁迅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617c46227f76c60e4a14d91ec458502f.jpg

路径 | 李祎凡 | 装置 | 120cm×270cm | 鲁迅美术学院

《路径》由两件影像和一件装置组成。作品内容以流动的肉体、孔洞、房间符号构成,展现了数字时代中个体在虚实夹缝中的无所适从,以及被技术异化后感官对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放大。

推荐语

该生从个体经验出发,通过流动的肉体、孔洞、房间为符号切入作品主题。无数血管穿梭消融着身份与边界,孔洞则成为欲望、虚无与创伤的具象化出口,而房间那本应是庇护所,却成为精神困局的舞台。整个空间被极具张力的几何形视觉形式精准呈现,迫使观者直面自身在数字洪流中的脆弱与疏离。作品揭示了虚拟网络时代个体存在的深层困境——肉体在虚实夹缝中的悬浮、精神的无所归依,以及被技术异化后的焦虑。

——张丹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0b03e8f4a706b0cec0786cb30b9d392.jpg

黄昏是一座躯壳的城 | 唐江华 | 装置 | 60cm×180cm 4件 尺寸可变 | 鲁迅美术学院

作者运用影像、装置等多元手法营造出一个“场”,当城市褪去了白日的喧嚣与热闹,显露出一种虚幻的本质,个体在城市中的孤独与渺小,仿佛被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所包围。设计灵感来源于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发明了一种可以“寓千景于一景”的条屏布景。“躯壳的城”强调了城市的外在表象,而内在的活力与真实感似乎在黄昏中逐渐消逝,体现出一种繁华过后的虚幻和无常。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道‌:“城市里的人,就像被关在玻璃箱里的鱼,看得见彼此,却无法真正靠近。我们隔着透明的屏障游动,能观察到对方的表情、动作甚至口型,但声音永远无法穿透,温度永远无法传递。”每个人都会有在城市生活中的格格不入,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某种迷茫和困惑感。

推荐语

该作品灵感来源“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个体孤独与疏离感”, 通过影像、装置等多元手法营造一个“场”。作品表达深刻真实,描述具体而富有感染力(黄昏、热感应人群、水泥纪念碑、闪烁的灯、乌鸦的影子与实体等),其从绘画(霍珀)和文学(村上春树)中汲取养分,这种跨媒介的思考非常有价值。个人情感体验是创作的源头,艺术和文学作品是深化理解和寻找表达方式的路径,多媒介表达是该生综合把控场域能力的体现。

——张丹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2c34cc561ecc66f79680a66c003f7cf7.jpg

风大吗? | 卢泠洁 | 交互装置 | 200cm×35cm×60cm | 湖北美术学院

在城市景观与社交媒体共同的塑造下,“风”不再仅是自然现象,旅游景点与“打卡地”中频繁出现一种视觉上模仿交通路牌的新型“风的标语”。这些路牌不再承载地理意义,以“想你的风又吹到了××”为统一语句,指向一场信息流时代的虚拟风流。

《风大吗?》是融合了田野调查、数据建模与交互装置的艺术实践。艺术家以本地为研究起点,采集“想你的风”路牌的分布、方向与语义,并将其可视化为一个虚拟气象系统。该系统模拟了数字时代的“虚拟风”如何吹拂:它不由地形与气压决定,而由流量迁移、社交媒体传播与经济结构所驱动。作品由视觉系统与交互系统共同构成,通过控制论逻辑下的系统设计,将观众纳入到装置回路之中,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响应与自我调节的“开放式风场”。

推荐语

《风大吗?》从一种流行于当代城市中的“伪路牌”现象出发,卢泠洁以控制论为思路,将其转译为实体的机械装置。这件作品的意图是还原一个不存在且无意义的文化符号,指明甚至戳破语言景观中的无意识表达,而这种徒劳的转译无疑揭示了一种显而易见但习焉不察的景观困境。这也是作品的初衷——以真实的“风”为媒介,将被集体无意识所褫夺的判断力吹还给路过装置的观众。

——唐骁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652442c9fe4256443fb1807dad2069de.png

鄂南趣事 | 姚卓远 | 动画 | 湖北美术学院

作者出生并生活在湖北省鄂南咸宁城区,每年除夕、清明回“江夏豹澥康姚湾”探亲祭祖。而在2010年前后,由于新东湖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乡土“豹澥康姚湾”被正式纳入征收改造工程,“康姚湾”的乡土风貌便仅存于图片和文献的记载与描述之中。《鄂南趣事》的故事剧情便由以上内容作为创作背景,结合作者朦胧但真实的乡土记忆,对鄂南乡土进行遥远观望与艺术表达。

故事讲述小男孩在母亲的陪同下回乡探望奶奶。而对城里来的小男孩来说,乡村的一切都无比新奇。晚上,奶奶家的母猪要生猪崽,小男孩半夜爬起来看母猪生产,但由于灯光黑暗什么都看不清,只看清墙上的冲担。于是小男孩指着冲担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逗趣地回答“这是给大象剔牙的牙签”,以此为对象背景将作者的个人乡土情感呈现出来,以此来探讨我们这代年轻人对真实乡村的陌生。

推荐语

该作以城市化进程中消逝的乡土“康姚湾”为叙事基底,通过三重先锋性探索彰显未来媒体艺术价值:首先,在创新性上-以变形动画解构传统乡土叙事,将湖北大鼓非遗音律融入视觉转译,构建“声画蒙太奇”式的在地性表达;其次,在技术批判性上-意采用粗粝手绘质感对抗数字影像的精致化,以暗夜场景中模糊的农具(冲担)符号,隐喻技术时代对乡土记忆的祛魅;最后,在媒体实验性上-借儿童荒诞视角重构城乡认知裂隙,使农具成为跨代际情感媒介,激活观众对“陌生化乡村”的集体反思。作品以个人记忆褶皱折射时代转型阵痛,是新媒体语境下乡土精神复归的典范实践。

——唐骁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3fb55c291d3210d8882449528a8c13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07ab55e4eba67f4e48807aab36352de.jpg

虚实体 | 赵心语 | 装置 | 128cm×128cm×265cm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虚实体》创新性地以龙华塔为原型,通过八面屏的巧妙设计,将信仰的精神建构与现实的物理解构冲突具象化。当观众靠近装置时,屏幕自动拼接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示出建筑的物理结构,象征着对物质世界的直观呈现;而当观众离开后,屏幕重新组合,恢复为佛像的图像,象征着精神层面的回归。在有限的互动过程中,作品在有限的互动中激发观众对信仰的本质进行哲学性的思考。

推荐语

作品聚焦于佛在精神层面的神圣建构与现实层面的物理解构之间的冲突,通过交互影像装置引导观众思考信仰本质,并观照自我认知的变化。装置造型以上海龙华塔为原型,高低错落的八面屏的灵感源于塔身八面交错相隔的壶门。屏幕互动为四块竖屏慢慢转向装置前方点位,并拼凑为一个大屏,当观众有心或无心路过时会触发 “整体性建构”与“碎片化解构”之间的转化。装置材料选用磨砂亚克力与不锈钢,以此呈现精神层面的抽象朦胧与现实层面工业制造的碰撞。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b1f3b5f6b406d0b0820c4c72af5bd68c.jpg

点云艺术实验 | 李龙康 | 影像 | 240cm×250cm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这件作品看似是纯技术的呈现,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作品通过多元投影与VR技术,将点云数据转化为讲述文化故事的视觉语言,在媒介实验中重塑观众对空间与文化的感知,既展现了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潜力,也引发了对文化深度在数字化进程中如何留存的思考,为数字媒体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前沿范式。

推荐语

在数字技术革新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文旅体验正加速向“具身体验”转型。本项目以"数据活化文化遗产”为核心理念,聚焦点云数据在数字艺术呈现与数字文旅应用上的潜力。通过横跨福州芙蓉园与西藏谢通门县门吉康古民宅两大文化场域的实践探索,采集空间场域中的文旅景观,借助空间投影、建筑投影、VR等多种表现形式,探索点云数据在数字文旅中的创意表达,通过点状数据的交织与变化,诉说景观空间的文化故事。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

『广州美术学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c953d6e6e417c2f4ebe7f22a670e36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b6715413138491ed31a5d1be23db1a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b46ede67eaded905752c437d957594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ba640d1d1e65a9607d26310a8166695.jpg

第三只眼 | 陈锐城 | 装置 | 80cm×450cm×170cm | 广州美术学院

作者以外公对广东三目蟹的喜爱为灵感进行创作,他以三目蟹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虚构色彩的神话故事,作品中的小插画和文本都围绕三目蟹展开。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结合精巧的制作工艺,使作品既有趣又充满深意。

作者通过对家族史和出生地(潮汕揭阳)地方性文化的调研、采集与创作,将散落的、碎片化的个人家族记忆重新拼接,建构出一种“私人神话”的叙事路径。这些记忆与故事虽然缺乏严格的历史考据,但在不断的讲述和重构中形成类似“神谕”或“图腾”般的象征意义。它们不再只是个人回忆,而是承载着家族漂泊与归属、仪式与裂变经验的精神象征。

推荐语

陈锐城的《第三只眼》是一次对“私人神话”的深情溯源。他从家族史和潮汕揭阳的地方性文化出发,将散落的、碎片化的个人记忆重新拼接,构建起一个超越现实的、私人化的神话体系。作品不再执着于历史的完整性或血缘的清晰度,而是将无形的经验、口述的故事,甚至主观臆想的记忆,都视为“溯源”的有效途径。作品通过短篇神谕体文本、实验短片影像以及以三目蟹图腾为象征的装置构建,试图探讨个体与族群、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件作品以一种细腻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展现了记忆的非线性与重构性,以及在迁徙与流动、归属与漂泊中,族群故事的另一种叙事可能。

——冯峰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103f30730d4c969073a0fb807b5b6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ac4f79e594e25b48b0db1c3aa1db8d9.jpg

幻觉生产训练 | 张浚琪 | 影像装置 | 150cm×130cm×170cm,50cm×90cm×180cm | 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改造了一件用于检测五金瑕疵的机器,赋予机器一个新的程序,将流水线上生产螺丝的机械状态与生物界的松茸联系在一起,这种跨领域的联想本身就充满了新奇感。作品名叫幻觉生产训练,通过“失控、错误”的工作逻辑,让作品中的机器得到了片刻的“走神”,从而生产关于松茸的幻觉(一种介于人类培育和自然生长的生物),并借此展开对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人工智能的探讨。

推荐语

张浚琪的《幻觉生产训练》以一种“逆命题”的方式,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习以为常的“去幻觉化”倾向。她改造了检测工业瑕疵的机器,使其“失控”地生成幻觉,将冰冷的流水线劳作转化为诗意的行为。这件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人类知识标准的可能。机器生产的关于松茸的幻觉,暗示着人造与自然之间模糊的边界,而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则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不仅是对人工智能功能性之外可能性的探讨,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让机器在片刻的“走神”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诗意 。

——冯峰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b00bf25d7cf21836baf878821dad146a.jpg

匹诺曹的谎言 | 谭淦泉 | 装置 | 200cm×200cm×150cm | 广州美术学院

1947年,计算机历史上的第一个“bug”是由一只飞蛾误入系统引起的。这个偶然事件象征了生物体对理性程序的干扰,也成为技术系统中“不可控因素”的隐喻。作品延续这一灵感,将蚂蚁引入模拟生命的场域之中,作为一个有机的不确定元素,打破技术世界的封闭性,模拟一场介于自然与人造之间的介入。

作品以匹诺曹为形象原型,这个木偶承载着人类希望赋予物品生命的童话式幻想。从童话到人工智能,拟人化的倾向始终是人类投射自我意识的一种方式。如今,我们对AI所寄托的情感与期望,某种程度上仍延续着潜意识的渴望。屏幕中人工智能如镜子般渲染着“皮肤”为木偶赋形,而蚂蚁的存在让这段模拟生命过程无法完全被控制。它们并非破坏者,而是提醒我们技术生成并不意味着封闭、永恒或纯粹,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腐蚀与变异。这件作品借由一个具体、生物性的扰动,探讨我们为何总想在人造之物中寻找“活着”的迹象。

推荐语

谭淦泉的《匹诺曹的谎言》以其独特的材料构成和深刻的寓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技术与自然共存互动的复杂画卷。作品将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所需的巨大计算力与自然生态的消耗紧密关联,木偶、计算机配件与蚁群在封闭空间中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动态关系链。计算机超频渲染出的“逼真皮肤”象征着人类对生命创造的执念,然而其产生的热能却加速了蚁群对木偶的分解,暗示着技术对自然无意间的影响。作品并非简单地控诉技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生成与自然分解之间的循环关系,以及人造技术与自然生态的复杂共存。这种循环反馈,揭示了技术发展并非单向线性,而是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冯峰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以上就是本期展示的提名作品了,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媒介表达、风格特质吸引了观展观众们的喜爱,也是各家美院的心头所爱!一次展览的奖项并不是艺术家能够在未来艺海畅游的顺利保证,但关注于艺术创作的热情和与日俱增的艺术眼光却是未来能够在艺海泛舟的通行证。

下面放些展厅现场图供大家“云”逛展,没有看过瘾“光舟遂航——首届金鸡湖未来媒体艺术展”的小伙伴们欢迎走进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近距离与这些当代艺术新生代中的翘楚之作互动!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

展厅现场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b5f0b33456e84d0077130f16d6db42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bac982d585076a4255ed0e65ce078f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922c845d3f133150cd082c400042ab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9bebf8246376f071780f7cf350e0a51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a7ca8063712af42cf1a1955c375b2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370dc3037adcda246ad417eb1f2486c.jpg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青年创作力量的检阅

更是艺术如何重掌技术叙事的思辨实验

随着“光舟遂航”展览

在线下口碑与媒体平台荡起涟漪

金鸡湖的波光也成为一面

折射出艺术与科技共生多重可能的棱镜

金鸡湖美术馆将继续以策源地之姿

不断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

通过作品与城市肌理的对话深化在地属性

让艺术场馆不仅作为物理地标

更是技术人文与个体经验交织的拓扑网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1c25b25de09367f184bfd87c06d13b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8a80ff47cdbdd0379f0efbc17626177d.pn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