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13 10:17
现场合影
2025年9月6日,“生息空间”艺术疗愈项目暨“正在生长·王波艺术疗愈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瀚艺术空间正式启幕。并同期举办了“艺术疗愈学术交流会”,围绕艺术疗愈的实践与理论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开幕及学术交流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马艺粼主持,她表示,展览以“生长”为核心意象,旨在通过艺术家王波充满感知力的作品,开启一场关于生命成长与疗愈的静谧对话,构建一处连接理性与感性、医学与美学的“生息空间”。
赵 力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项目背景。他提到,该展览源于与协和医院西单院区的横向课题合作,探索艺术疗愈与医院关怀的交叉可能。王波作为合作项目的首位“驻院”艺术家,突破传统工作室创作模式,将创作现场移至医院的场域,激发了全新的创作灵感和语境转变,而本次展览又是与国内重要艺术疗愈画廊空间合作,从展览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特别的面貌。
张 璇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在发言中指出,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治疗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的成果,也是“创作即疗愈”理念的生动实践。她表示,中心长期致力于艺术治疗在医疗场域中的研究、临床实践与社会推广,将其逐步融入医院护理、慢病管理、康复支持等多个环节,积极推动艺术治疗在中国临床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她还介绍了基于展览推出的艺术疗愈系列工作坊,邀请公众参与体验。
在同期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上,五位嘉宾从艺术家内在探索、医疗系统介入、社区普惠实践及策展传播策略等多维度,系统梳理了艺术疗愈的多元生态。
王 波
艺术家王波分享了其创作理念与驻留体会。他特别介绍了作品《回声-初啼》的创作过程:该作品源于其在协和医院西单院区驻留期间的感受,以生殖科室的特定空间创作回声-初啼作品,作为新生儿父亲,他以孩子的哭声为声源,通过声波可视化技术与3D打印形成多组彩色波动图形,隐喻生命初期的状态与情感张力。另一件《生长的影子》则结合医院20多米长廊的原有结构,以数字绘画结合艺术微喷手法呈现树木生生不息的意象,并邀请医护人员参与进来,将医院就诊空间与自然主题融为一体。
王波在协和医院驻留展览,延伸至画廊空间,创作了一系列生长性作品——《树记岁时》,这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通过拆解、重组“树”的视觉元素,试图构建一个连接人、记忆、地域与自然的绘画作品。
此外,艺术家还回顾了此前在宁波诺丁汉大学驻校期间的创作,包括以城市地图为出发的生长计划项目,以及为大学的树林中创作的互动装置和自然疗愈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冥想与自处的空间。他强调,艺术创作作为自我对话的过程,具有疗愈与联结的潜能,也为其在生活里的不同场域中的实践奠定了基础,拓展艺术创作的维度。同时他认为艺术疗愈对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缓慢而又漫长。同时艺术疗愈具像化了艺术作品的功能性,能让艺术家在常年的孤独思考中跳脱出来,更清晰的看到作品对公众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能获得公众对作品的反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代 洁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在分享了该机构多年来在艺术疗愈领域的实践成果与跨领域合作经验。她介绍,桥爱慈善基金会作为一家4A级非公募基金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持续致力于通过艺术手段开展心理疗愈与社会服务。在艺术疗愈实践方面,桥爱围绕社区、学校、医院等多类场域推出系统化项目。
社区工作中,基金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展“知心伙伴艺术治疗人才培育计划”项目,2024年首期学员完成54场公益工作坊,服务涵盖老年人、儿童及特殊人群;同时推出“心桥计划”等面向女性、家庭的艺术疗愈小组和主题活动,累计服务逾2.5万人次。学校教育中,桥爱与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发心理健康课程及配套资源,覆盖全国多所中小学校,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发放教材超7万册,学生受益量达47万人次以上。医院实践中,基金会于武汉某烧烫伤医院设计并开展系统性艺术疗愈项目,有效协助患儿及家庭缓解焦虑情绪,获得医疗系统的高度认可。
代洁强调,艺术疗愈不仅是个体心理支持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社区和谐、教育发展与医疗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她呼吁更多艺术家和专业工作者积极参与公益艺术疗愈项目,共同助力该事业在更广泛地域和群体中持续拓展。
耿 琨
青年艺术100事业部总监耿琨以“我的我们的~100疗愈探索与实践分享”为题,分享了青年艺术100自2020年以来在艺术疗愈领域的持续探索与阶段性思考。作为长期致力于青年艺术推广的平台,青年艺术100从艺术展览拓展至疗愈性实践,试图通过策展、公共项目与跨界合作,构建艺术与公众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心灵支持。
艺术疗愈在青年艺术100的实践始于2020年的“Hope Flower”艺术疗愈公益计划。该计划是以“花”为题,从线上共创开始,到线下入驻商场等公共空间,如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花开正当时”艺术疗愈项目、北京地铁“未来列车”艺术车厢等共创项目,在特殊时期传递温暖与希望。随后,艺术疗愈在“青年艺术100”年度展系列活动中持续深化,并延展至多个跨界合作。以城乡更新项目“艺术旌阳”为例,通过社区共创+疗愈工作坊,让艺术触达不同人群与空间,唤醒在地记忆,联结情感与彼此。
2024年底,青年艺术100与上海碧云美术馆合作推出国内首个艺术疗愈主题青年艺术展“我是我,我们是我们”,策展全阶段聚焦情绪联结与心灵修复,同期在美术馆发起的系列工作坊涵盖多感知维度艺术体验,推动美术馆向“城市疗愈第三空间”转型。在今年的100青年艺术季期间,成立了“100疗愈实验室”开展了12场以N³心世界为主题的疗愈工作坊,持续探索艺术疗愈的有效方法论。
同时,她也提出了在艺术疗愈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比如延续性不足、体验碎片化等问题;还需要关注商业化带来的风险,避免‘疗愈’被稀释成营销标签。希望未来能够在可持续和系统化的建设中,让艺术真正成为持续的心理支持和社会连接的力量。
陶 巍 & 马 良 坤
艺术家王波的展览,把绘画融入生活,借用艺术这个媒介表达内心,传达生生不息的积极观念,疗愈大众的心灵,并且尝试多场域空间融合,开拓更多可能性。
瀚艺术空间创始人陶巍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良坤聚焦医疗场域,整合艺术资源与专业医疗团队,构建起多层级、融合性的艺术疗愈探索性服务体系。自2024年10月《艺术治疗改善胎儿丢失女性悲伤水平的探索性研究》科研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北京协和医院实施,周一下午定期举办艺术疗愈公益工作坊,其他时间会开放音乐,运动,瑜伽等工作坊;服务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及孕产期女性。
王波-《回声·初啼》280x180x30cm-3D打印、立邦环保漆-2025
王波-《树记岁时》系列作品布面丙烯综合媒介-2025
项目采用“团体工作坊+一对一个案”结合模式,在提供群体支持的同时也注重个体深度疗愈。截至目前,通过艺术干预已成功帮助多例服务对象实现心理状态显著改善和“生命重启”,即使在个别未达预期案例中,也显著增强了参与者应对压力的信心。团队构建跨学科、多专业协作模式,除艺术家之外,同时融入医生、护士、艺术治疗师等力量,形成“医疗-艺术-心理”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
此外,项目积极推动艺术疗愈从医院向社区场景延伸。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增强家庭情感联结,提升公众心理调适能力。马良坤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瀚艺术空间的合作,推动艺术疗愈在更广泛医疗场景和公共领域中的应用。
展厅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艺术工作坊和互动体验活动。期待与您相遇,在王波的艺术世界中感知生命与疗愈的对话。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