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五湖四海存知朋 | 本心玉雕艺术书房展即将启幕

2025-09-13 10:3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eea856b909dd4ecfb5f5b486132b0355.png

保持热爱,共赴山海

——为本心《五湖四海存知朋》玉雕艺术展而作

世间道路千万条,有人追逐风口,有人固守城池,而我与本心的相遇与同行,始于一场看似偶然的文创培训,却也仿佛暗合了某种必然。为她此次《五湖四海存知朋》展览作序,于我,是一次向内观照的旅程,亦是对“共赴山海”这一邀约的深情回应。

在执笔之前,我深知“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道理。翻看之前展览的几篇序言,珠玉在前,若我亦步亦趋,恐难出新意。索性不如另辟蹊径,以我之眼、我之心、我之感,为理解本心其人其艺,铺设一条独特的认知小径。这路径,或许蜿蜒,却是我最真实的抵达方式。

我本人曾任职于央视财经频道近十年,作为“非著名”导演与执行总导演,与聚光灯下的世界500强企业舵手、众多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创业者们深度《对话》,期待《赢在中国》。这是一个追求效率、崇尚规模、解读趋势的舞台,我们讨论的是战略的棋盘、组织的肌理、利润的脉搏与转型的阵痛。辞职离开那个喧嚣的中心之后,我更深地扎进了“私董会”的土壤——一个企业家们深度、私密、高频学习研讨的场域。在这里,我们剥离光环,直面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讨论依旧围绕着方向、团队、成本、增长这些冷峻而现实的词汇。

与本心的初识,便是在这理性思维主导的背景下,由通州文创邀请我来讲授的一次小型创业培训班,虽然是两天的课程,但交流仍有限,印象也如薄雾般朦胧。后来,我几次踏入包含且不限于宋庄的通州艺术土壤,与本心有了更多的接触。再后来,我发起线上读书会,带领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研读国内外商业经典著作,她亦受邀欣然加入,成为线上社群中的一员。这时的交集,仍是平行的轨道,艺术与商业,如同两个不同的频率。

真正的共振,始于一年多前。在经历了长期的观察与筛选后,本心向我发出一个特别的邀请:在陪伴企业家之外,能否也走进她身边的艺术家圈子,多一些交流?我欣然应允。这个看似简单的提议,如同在坚固的堤坝上打开了一道沟通的闸门。于是,“知友会”应运而生。它不再是我熟悉的商业私董模型,而是一个更温暖、更感性、更聚焦于“人”与“创造”本身的场域。在这里,座谈、互访、学习、小范围深入研讨成为常态。我目睹了艺术家朋友们在创作上的困惑与突破,在作品推广上的探索与尝试,也陪伴并见证了他们个体生命的点滴成长轨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1f0e542072dfa6a79ebbf1c16332f80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f726b08c9f9f48e4658f415c26a7128b.png

正是在“知友会”这片独特的土壤里,通过本心的联结,我得以走近一群优秀、专业且不断精进的艺术家。他们身上所散发的真挚、毫无保留的热情、坦诚、返璞归真的质朴,以及对艺术近乎偏执的执着与坚持,一次次撞击着我这颗功利世俗的心。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能量,它不计算ROI,不刻意追求市场定位,而是源于内心深处最本真的热爱与表达欲。它让我动容,更让我由衷钦佩——这样一片以纯粹热爱浇灌的精神绿洲,如此蓬勃,如此动人,此时我才更深切的感受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而本心,正是这片绿洲中一棵根系深扎、静默生长的树。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恰恰相反,她将生活的琐碎、人情的冷暖,与心中那对诗与远方、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进行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圆融”与“消化”。这过程,非一日之功,而是依靠自身深厚的德行不断滋养。她就像一位生命的炼金术士,将生活的柴米油盐、人间的悲欢离合、艺术的灵光乍现、梦想的持之以恒,统统投入生命的熔炉,用那熊熊燃烧的、对存在本身的热爱之火,一层一层地煅烧、提炼。那些杂质化为灰烬,而精华则与她的泪水、汗水与心血交融,和成最坚韧的泥土。她再用这饱含生命体验的泥土,一砖一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垒砌着属于她自身生命的万里长城——一座不为防御,只为向更广阔的精神疆域延伸、绵延向生命远方的壮丽工程。

因此,当面对本心的作品,我常常提醒自己:玉,仅仅是载体。在这温润、坚硬、承载了亿万年时光的石头背后,跃动着的,是她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不懈的探索、现实的挣扎、坚韧的求存、矛盾的融合、持续的成长,以及一种深沉的存在证明。那磨刀游走的痕迹,是心路历程的具象化;那莹润的光泽,是灵魂淬炼后的澄明。

我坦言,于艺术鉴赏,我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但一丝尚存的“同理心”让我得以感知:在本心身上,在那些沉默的玉石被赋予新生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向上奋力生长突破的力量;一种在平凡中追求不凡、在限制中创造自由的力量;一种历经磨砺却愈发温润、悄然滋养周遭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轰轰烈烈,它以一种近乎谦卑的“温润”形式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51d03743010f25b2fcbd8bef7d26ea5a.png

它如“大音希声”,在最宁静处蕴含最深的回响;

它如“大象无形”,在质朴无华中展现恢弘气象;

它如“静水流深”,表面平静下涌动着磅礴的生命力;

它亦如“曲径通幽”,引领观者在迂回婉转中抵达心灵的秘境。

若以花喻人,我以为本心的风格,非国色天香的牡丹——娇艳盛开,生来便是目光的焦点;亦非凌寒独放的腊梅——以傲雪之姿标榜着高洁的品格。本心的风格,更似那静静绽放在雪山之巅的天山雪莲。它不争奇斗艳,不刻意标榜,只是安然地存在于那纯净而严酷的高处,默默吐露芬芳。然而,在武侠小说里,它往往是那能解百毒、起死回生的“还魂圣药”。于我们这些在凡尘俗世中奔波的灵魂,凝视本心的作品,或许便是在喧嚣与浮躁中,找寻到心底那一方久违的宁静角落。正可谓:借玉石之形,探生命之质。

中华盛世,以玉铭记。

我存在,我证明。

本心以她的刀笔,以她对“知朋”——那些伙伴、藏家、挚友的珍视与凝聚,生动诠释了“保持热爱”的真谛——那是对初心的坚守,是对当下的临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般的赤诚,去温暖每一个同行的灵魂。而“共赴山海”,正是这份热爱的自然延伸。她从未想过单枪匹马,而是渴望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在彼此的认同与支持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也在相互的温暖中照亮前路。这“共”字,便是知友会的灵魂,也是《五湖四海存知朋》展览最动人的底色。

值此展览开幕之际,我由衷地祝福每一位走进这片天地的朋友,都能如本心所愿所行:找到并保持那份源自生命深处的“热爱”,然后,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以此为起点或驿站,继续勇敢地“奔赴”属于你们各自心中的壮丽山海。

因为热爱,我们相遇;因为共赴,山海可平。

是为序。

徐松涛

2025.08.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f2554c6ffc34e9b5eb4632a60f6ab995.png

策展人语

也许是今年六月北京城市艺术博览会上,一次共同艺术展的因缘,也许是认识多年,本心老师偶然发现“不务正业”的我,奔波在绘画、摄影、设计等众多行当中,还怀着不知“生存”这本经书深浅仪轨的冲动,又以艺术家精神投身到自然风物品牌【虫先知】的联合创业中,也在别人看不见之处画了几张还算满意的画作。那日她说:“【汉泽西】新十年的第一个秋季艺术展,就由你策展吧”。

回忆我认知里的玉,从识字开始,就总能读到和玉有关的文字,书上写君子“比德于玉”、写贤者“如冰之清,如玉之洁”,也写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那时虽未真正的见过玉,却对玉的神秘和高洁多了一份敬仰和向往。玉是华夏文明中的民族图腾,也是精神高地。是至高至纯的品格标定,至高则通灵、至纯则近神。

上学时看罗丹的《吻》惊讶不已。大理石经过他的手,就有了人的悸动与情愫。米开朗基罗的《隆达尼尼的哀悼基督》,我能感受到人物在石头中诞生的过程。半条腿已经有了微弱的体温和脉搏,另外一端还保持着石头的坚硬。古玉《玉龙》在原始先民的雕琢下,被做成沟通祖先和天神的法器,那些光芒,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这些无名工匠和艺术家们的手也是上帝的手。他们把自然和精神融合在一起,为飞龙在天贡献了点睛之笔。

本心老师性格率真善良,她做过职业经理人,画过画,做过艺术策展人。2013年她爱上玉雕,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很幸运,她在繁杂的世间找到自己的一生所爱。我脑海里常有这样的画面:当她仰望星河,或是静待一朵花的绽放时,一件作品已经在她意识中完成了。只是聚光灯下的玉雕,需要在某个阳光和煦的上午,恰好她又看到一块心仪的石头,她藏在石头里的意象就这样被取了出来。

或许正是因为不被传统约束,她在玉雕中才敢不惜代价的成全自己。为什么说不惜代价,她雕一块玉石,不考虑如何节约成本、如何工艺完美,也不想在成规中虚与委蛇。而是诚实地表达真和美,展现生命力,这些由内而外散发的生命特质正好和“玉”的本质契合。这也让她的作品拥有了慈和的光芒与直指人心的力量。

创作语言上,本心老师自然没有选择那些圆滑讨喜的客套话,而是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如实地刻画对世界的感知。既然面对的是至真至纯的石头,那就用自己的本心与它对话。人定义了“玉”,玉也塑造着人,以人为镜,见人性,以玉为镜,见自性。

本心老师曾有多次机会,把她的玉雕作品做成畅销、流行的“商品”,但她拒绝了,她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坚持独立创造。她试图超越时间和空间,追求一种永恒和当下瞬间的平衡。她视玉为自己的家园,她有强烈的使命感去守护和开拓自己的家园,也是她的力量源泉。

境由象生,象由心生。对于创造者来说,象是自性的外化。水柔、山坚、竹韧、海阔,这些象经常以不同的形式穿梭在本心老师的作品中。本心老师尤其喜欢竹,作品里有密不透风的竹林、宛若虹桥的竹枝。本心老师的竹常以方线塑造,刚直儒雅,活脱脱一副白衣君子气象。相较于有柔韧坚毅的竹海,玉壶作品则更多的呈现了浑厚巍峨的山岳气势:孑然独立的天外来石,傲视群山的鹰嘴雄峰,也有的壶像一座可爱的小山,山上有仙,山中有泉。外山内水,虚心傲骨。和竹海遥相呼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0bedef33a0e9ec7b6f420224eb78813f.png

有时候看艺术品和做梦一样,做梦是个有意思的事,身处梦境,就立刻知道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故事情节。不需要字幕,也不要说话,自己既了然全局又身在其中,一切就这样发生着。这种感觉很奇妙,暂且叫它:悉知悉见。还有一种时刻,就是看到一件好作品,那种无需描述但却对作品了然的共振,类似于梦中的“悉知悉见”。我在本心老师的玉雕作品和文字中都得到了这种体验。看她的玉雕,我能感知她对一座高山的敬畏,对一朵浪花的喜悦……但我从未向她验证过我对她作品的揣度,因为“误读”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是梦里“我”的存在。

策展,玉雕艺术展,这对我而言是一门“新功课”,本心老师为展览取名:“五湖四海存知朋”。纵观本心老师十年多玉雕艺术创作经历,再看她为这次展览准备的作品,我知道这次展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玉雕展,当她把“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下艺术思想”完整地赋予在一块玉石之上的时候,她已经完成了对现代玉精神的人文宣言。玉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底蕴是根基,汉泽西玉已经远远跳脱出仅仅是“工艺美术”这样字眼所涵盖的技术语言……她的玉是有着更高理想的,她站在信息如此多元的当下,把新时代的思想和审美,镌刻在“玉”的家园,也为“玉”的精神寻找更多的共鸣者。

艺术没有国界,精神也不能被语言阻碍。那一刻,我突然脑海里闪现出这次展览的关键语境:“江湖、玉湖、境湖、星湖、梦湖;山海、竹海、书海、心海”这不就是本心老师内心的“五湖四海”吗?!正如她远在加拿大多年的知友姐姐给出的英文诠释:“Jadebound: Five Poetic Lakes of Eternal Meeting(玉契,五境湖的永恒相逢)”。

五湖四海皆知己,本心如玉朋自来。

郭铁

2025.08.2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7663c69d074baacf0a30514cfa6c514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0c9d87256b780cbb5edd28dfbc8a409d.pn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