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9月23日,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由知名策展人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担任策展人,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核心主题,汇集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杰出艺术家。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策展人姜俊,艺术家代表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Choi+Shine),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教授和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教授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先后致辞。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教授和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李淑京教授共同致词
施慧、李淑京宣布,2028年第六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走出国门,走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惠特沃斯美术馆(White Worth)。
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国外艺术家:安妮•威尔逊(Anne Wilson,美国)、阿齐扎•卡迪里(Aziza Kadyri,俄罗斯)、赵素熙(Cho Sohee,韩国)、崔真、夏因(Choi +Shine,美国)、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德国)、荒川医(Ei Arakawa,日本)、格尔加娜·塔巴科娃(Gergana Tabakova,保加利亚)、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加纳)、朱利安·克鲁泽(Julien Creuzet,法国)、卡里·迪尔达尔(Kari Dyrdal,挪威)、凯特·伊根(Kate Egan,英国)、金守子(Kimsooja,韩国)、莱昂纳多·奇亚奇奥 & 丹尼尔·贾诺内(Leonardo Chiachio & Daniel Giannone,阿根廷)、莱昂纳多·乌利安(Leonardo Ulian,意大利)、莱拉·卡德纳斯(Leyla Cárdenas,哥伦比亚)、露西·奥尔塔 + 豪尔赫·奥尔塔(Lucy +Jorge Orta,英国)、玛娜尔·阿尔多瓦扬(Manal AlDowayan,沙特阿拉伯)、玛丽尔·克莱蒙特(Mariel Clarmont,法国)、派翠西亚·伊斯塔柯(Patricia Perez Eustaquio,菲律宾)、索尔维格·阿尔伯格(Solveig Aalberg,挪威)、康瑞璟(Suki Seokyeong Kang,韩国);
国内艺术家有陈若璠、陈芷豪、陈丽云(中国香港)、丁乙、高入云、郭锐文、何启如、林岚(中国香港)、李军毓 & 郭建平、李青、李娜、刘嘉琛、毛宇、孙艺芸、王杉羽、王小松、徐戈、徐向真、应歆珣、杨安。
重构星空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开幕式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余旭红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致辞
策展人姜俊致辞
艺术家代表崔真、托马斯夏因夫妇(Choi+Shine)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辞
策展人姜俊在开幕式发言中阐释展览主题时表示,本届主题“重构星空”的灵感,源自一个贯穿人类文明的古老隐喻——将浩瀚星空比作经纬交织的纤维织物。不同文明对星空有着各异的想象与解读,这些想象与解读也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世界观:古希腊人在猎户座的星群中,望见了手持棍棒的猎人;苏美尔人将其视为象征力量的“天牛”;中国古人则通过“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体系,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然而,在现代性推进的进程中,尤其是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古希腊星座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划分后,众多非西方文明的宇宙观被系统性地边缘化,逐渐淡出主流视野。此届三年展的核心诉求,正是要对这种单一“普世叙事”发起挑战,试图跳出天文学的既定范畴,将“重构星空”转化为一场认知革命的隐喻。展览希望在全球化的逆流中,在各种单一叙事面临挑战的当下,能够像先民观星一样,在差异中发现关联,在断裂处寻找链接。
余旭红表示,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重构星空”为题,试图透过纤维这一极具物质性与隐喻性的媒介,重新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复杂文化经验,搭建一张跨越地域、文化与学科的“软质网络”。既不全然拥抱现代性,也不完全退回传统中,而是通过经纬的交织,将不同的时间维度并置、缝合,让不同文明在交织中绽放新的光芒。每一件纤维作品都是一颗“星”,它们彼此映照,共同构成动态生长的“星空”。
许江认为,本届展览突破了前几届过于浓郁的卡通风格,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民俗化与重复,而是深入挖掘令人动容的往事记忆,展现出更为深刻与丰富的内涵。他表示,纤维艺术与民间艺术虽易融合,但过去那种仅通过简单改造民间艺术便称之为纤维艺术的做法,如今已不再适用。令人欣慰的是,当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深入创作者自身的生活场景,经过反复思考与沉淀,从而呈现出纤维艺术独特的质感与生命力。
全球南方
自2013年起,“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至今已经举办四届,历经“纤维,作为一种眼光”“我织我在”“无界之归”“缓存在”等多个主题,从多个维度持续拓展纤维艺术的理论空间与跨界实践,重新审视材料、技艺与文化技艺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当代语境中纤维艺术的多元潜能。
策展人姜俊
姜俊介绍,在前几届的展览中,人们关注纤维的材质、本源、技术与存在,而本届则更多地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全球地缘政治的新变动,如‘南方崛起’概念的出现。在此语境下,人们思考如何通过纤维艺术展现时代精神。姜俊强调,本次展览超越了单纯的后殖民批判,其突破性在于将艺术实践锚定于“全球南方”的现实政治经济进程。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宣言,旨在证明唯有依托于政治经济的全球重构,文化层面的认知革命才能真正挣脱二元对立的枷锁。
姜俊表示:“过去,纤维艺术在艺术领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如今已逐渐走向中心。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就看到了多件纤维艺术作品。同时,在以西方和男性为主导的艺术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和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即“南方”)的艺术家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纤维材质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密切,因此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纤维艺术的创作中。”
策展人许嘉
许嘉在《写在2025第五届杭州纤维三年展“重构星空”之前》一文中表示,历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中从来没有“南方”艺术家们的缺席。从“南方”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纺织文化对个人与集体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都是通过织物的媒介与表达来述说个人、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因此,“重构星空”并非一句张扬的口号或标签,而是一次真诚的复观与总结。
本届展览聚焦于非西方视角,尤其是“全球南方”的共同发展记忆,呈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记忆。例如,来自非洲加纳的艺术家马哈马(Ibrahim Mahama)虽因签证问题未能到场,但其作品深刻展现了非洲人民的殖民记忆以及殖民时期贸易对非洲造成的痛苦;沙特阿拉伯艺术家玛娜尔·阿尔多瓦扬(Manal AlDowayan)则通过作品反映了沙特现代化后妇女纺织业的困境,并通过社会公益方式重新组织劳动,创作艺术并展示其劳动成果。
每一件作品旁都附带一个二维码。作品背后的故事将通过画册和二维码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艺术家与本地的联系,以及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反映的共同记忆。
档案装置
黄燕介绍,蕾丝装置《缩地》是本届展览最早确认的项目之一。该作品特别委托Choi+Shine艺术小组创作,其造型灵感源自中国十二生肖,邀请通过海选产生的110位杭州志愿者共同参与编制完成。
策展人黄燕
该作品由象征中国十二生肖的大型蕾丝艺术品构成,各个元素既独立完整、可单独存在,又能相互交融,形成可识别的整体。十二个元素以特定方式排列,使构图的轴向视角能够从视觉上诠释黄道十二宫。通过运用透视缩短法与视差效应,该项目将黄道十二宫视为理解距离与时间的工具,揭示人类如何定位自身并探索世界。当观者偏离轴线时,构图便会失去既有的视觉秩序不再可读,各种元繁开始形成不同关联,衍生出多样化的视觉组合。
展厅还展示了13号档案。呈现的图像以“民族符号转译”为主线,将杭州地域文化与全球蕾丝工艺传统进行联结。图像打破蕾丝“装饰性”的传统认知,构建“参与式空间”的延伸想像:社区集体编制场景、工艺图纸与成品的对照,让劳动记忆嵌入蕾丝肌理;生肖符号、世界地图、黄道圈等元素的交织,拓展了“工艺叙事”的双重维度。这种呈现既回溯杭州丝绸遗产与全球蕾丝工艺的历史关联,又以蕾丝为文化连接器,将民族符号置于跨地域对话中。
与以往以板块组成展览有所不同,此次展览采用了13个档案装置的方式,将艺术家和作品进行链接。
作为本届三年展的核心装置,《重构星空图集》是由策展团队制作的、平行于艺术家作品展示体系的视觉档案。该装置以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为原型,以纤维艺术为基底,编织出一个可触觉、可感知的“图像宇宙”。所有参展的艺术家被重新编组为1至5人构成的“恒星系”,每个“恒星系”都是一个自洽的“观念星座”。在“好邻居”非等级方法论的指引下,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表达形成了“星丛式”对话,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且互动的展览体验。
在排序上,档案并未遵循传统的循序渐进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方式。例如,13号图板陈列在二楼的6号展厅,而5号图板则置于一楼的3号展厅。档案呈现的内容,除了参展作品之外,还配备了一系列相关图像,旨在协助观众深入理解诸如全球贸易、消费文化、现代化转型等复杂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并非割裂主题的物理屏障,而是认知网络的“暗物质”与“超链接节点”。
姜俊指出,数字“13”本身并无过多明确指向,而是通过对所有作品进行关联和链接分析后得出的结果。非线性的排列方式,既呼应了恒星在宇宙中的分布本身是相对随机,也契合了展览主题“重构”的理念。每位观众都可以依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为展出作品构建新的联系。而展览所呈现的,仅仅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纤维本体
来自保加利亚的联合策展人阿萨杜尔·马克洛夫接触纤维艺术30年,作为联合策展人参与策划首届展览“纤维,作为一种眼光”,并在2016年在此担任策展人。他在媒体导览中表示,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内容。
策展人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在全球南方的视角下,策展团队对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全球地缘重构的经济维度,二是纤维本体论的突破与扩展。在新的全球地缘重构背景下,挑选艺术家的方向从以往更多邀请西方大牌艺术家转向邀请全球南方杰出艺术家代表如易卜拉欣·马哈马(Ibrahim Mahama)、亚洲杰出艺术家代表如金守子(Kimsooja),以此展示“全球南方”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视角和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纤维本体论的语境中致力于寻找非传统的纤维艺术形式,突破传统纤维艺术的界限。例如,艺术家徐戈的作品创意来源于网络上的难民故事,展示了科技如何打破地缘政治和网络屏障,重新形成新的链接。这种作品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也在媒介的纤维本体论上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移动中的城市——2727公里Bottari卡车》(1997)是金守子受韩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委约创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为影像作品。这件行为影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驾车行进2727公里,贯穿韩国城乡的过程。她坐在由传统韩式床打包而成的包袱之上,背对镜头,记录下卡车穿过她童年生活过的地点与城镇风貌。包袱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迁徙、流动,以及打包与携带这一亲密而日常的动作,探讨了文化身份、家园与迁徙的深刻问题。配合影像,现场展出的包裹均为此次展览利用杭州当地的材料制作完成。
萨杜编织(Sadu weaving)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沙特与科威特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海湾各国贝都因女性传承,她们使用传统织机将羊毛编织成复杂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常以明艳色彩与深色调形成强烈对比,彰显出该工艺的艺术深度与文化内涵。尽管作为国家级手工艺项目,但掌握技艺的女性传承者与熟练工匠们却往往生活困顿。玛娜尔·阿尔多瓦扬自2016年起与贝都因女性社群合作,将她们的编织技艺融入艺术创作中。首个项目《边线》通过女性们反复编织与拆解的行为,隐喻她们的处境,同时唤起公众对这项劳动的关注。
加纳艺术家易卜拉欣·马哈马于2013年创作的《无题》是一件规模宏大的织物装置作品,由十一块黄麻制成的旧煤炭袋构成,经由艺术家回收、整理并精心拼接完成。织物材料在马哈马的艺术实践与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他而言,这些新旧不一、带着编码的布料,不仅是创作媒介,更是时空与社会痕迹的档案文献,承载着被使用、搬运和磨损的历史。该作品探讨了危机与失败如何被吸收进材料之中,并指向全球交易与资本主义结构的运作逻辑。
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十示 2022-16》以“海”为灵感,巧妙地将白昼与黑夜、平静与动荡的海面景象凝缩于画布之上。作品以“海平面”为界,上下分割画面。作品上下两部分底色微妙变化,由上而下地从璀璨的光辉过渡到静谧的深沉。
2016年,索尔维格·阿尔贝格开始以大约20厘米x24厘米的格式编织微型作品。这个系列很快被命名为“连续体”。自那以后,她创作了超过100件微型艺术作品,其中40件被收录在了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中。
李青《阴翳志》选取20世纪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工艺品“织锦”将国际文化艺术类期刊包裹起来。这些印有黄山松、西湖、颐和园等中国各地风景名胜的织物,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家庭装饰与礼仪馈赠的重要文化符号,其背面呈现的黑白负片效果与包裹行为一起,形成了视觉解构的双重路径,探讨了文化转译过程中的信息耗损和意义偏移。包裹行为既是对文献物质性的重构,亦是对话语权力关系的重构。
《推车派对》艺术家由林岚与本地社区女工共同制作,该装置包括一件长达 14米、以回收布缝制而成的拼接布和3件由工业推车组合而成的雕塑。拼接布将悬浮在空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弯顶,以此探讨关于劳动、身份和城市集体性的议题。林岚总是把参与她创作过程的人称为“合作者”。作品探讨了劳动、身份和城市集体性等议题,体现了参与创作的“合作者”的集体努力和精力,承载着城市强烈的劳动意识和认同感。
莱昂纳多·乌利安的作品《科技曼茶罗 118-革命与内省》,将电子元件从其原有功能中分离出来,这些艺术品为原本平凡的材料注入了新的生命。通过该创作过程将双重含义融为一体--它既承载着灵性的精神维度,又蕴含对当代社会与技术关系的批判。与传统的电路的实用功能不同,作品利用一种独特的、能触动心灵的能量来激发人们的沉思和遐想。
派翠西亚·伊斯塔柯的挂毯作品《解构(弗朗西斯科之后·废墟间的对话)》将具有历史意义的菲律宾画作解构后重构为编织作品,通过这种再创作试图冲破原始图像,继而借助数字影像和数码织机等更数字化的手段将其重建,从而消解艺术家个人特质、笔触力量和作者权威的主导性。艺术家希望这些编织挂毯能以更具触感,或许更包容的方式重述历史,从而重新校准人们看待过去与自我的方式。挂毯源自Carlos"Botong"Francisco的作品,原作是描绘医学史的大型壁画的一部分,呈现了医学史的起源,展现了萨满/巫医从动植物中召唤治愈能量的场景。
《5158,但具象》是由艺术家郭锐文创作的算法生成艺术作品。这是一件算法生成艺术作品,最初作为使用Heighway龙形曲线进行平面镶嵌的可行性研究开发。作品通过像素数据控制曲线内每条线段的折叠,呈现摄像头实时采集的具象画面。
陈芷豪作品《琢光I 》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个念想——我们是否有办法去切割一束“光”,以及一个如同抽刀断水般的“非现实"想象,也更是源于对技术发展与日常认知关系的讨论。在众多的实验之后,艺术家以两块镜片为“刀”,实现了使用固体锐器来切割不可触摸的光。随着“刀”的移动,红色和蓝色两条原本并置的光线,实现了形态与色相上的分割,同时也实现了对光的视觉认知经验与艺术实验结果的分割。
结语: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颗来自“全球南方”的“纤维之星”。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独特媒介,所有的作品成为一个整体,编织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穹,探讨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