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进化之外:工业遗物与菌丝生态的共生艺术

2024-09-09 22:58

艺术家张紫翔敏锐地察觉到人类与自然共生系统里人造物同自然物互动的动态状况,这既表现出人与自然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又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以人为主导的思想观念,其艺术实践综合了生物学,材料学以及实验艺术等诸多学科的视角,在跨领域整合之中深入探究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媒介之间的交互情形。张紫翔作品体现出明显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难以预料的特性,在自然规律与时间进程的双重影响之下,形态演化的自主性被突出出来,于是削弱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及其绝对掌控力。

张紫翔,生物艺术艺术家,现生活于伦敦。她擅长从气候问题中汲取创作灵感,故而作品中总透露着浓厚的去人类中心化思想。通过作品与生命有机体菌丝的结合,强调自然界才是驱动转型的动力,引导人们发现人类中心解决方案自身的缺陷,充分彰显了生物艺术在面临生态挑战时的独有态度。我们也可以从她特有的生态自愈态度当中进一步了解生物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艺术厚植自然本身,与自然密切联系。除此之外,她的作品是流淌着生命的生态系统,而非静态的装置或雕塑,在创作期间,她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生命空间,这种创作方法使得作品具有了动态性,这种主动跳出传统艺术性藩篱的做法模糊了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她用不断地实践重新定义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3bf3334235331a6db50c176fe8b5578b.png

图1: Symbiosis,Fabric,Straw,and Mycelium,Sculpture,2024

在快时尚主义席卷全球的当今,服装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纺织品浪费的现象越演欲裂,人类每年要填埋惊人数量的废弃纺织品,但掩埋并非这些纺织品生命的终点,它们会在土壤内与自然生命体(如真菌、微生物等)形成共生体,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这种独特的视角说明张紫翔格外关注工业生产与自然生长之间的联系。在"Symbiosis"这个作品当中(如上图所示),整个作品的材料只有一些菌丝体、稻草和针织物,她用简单的材料向我们诠释了不同材料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还原了针织物被掩埋后被分解、吞噬以及再生的过程,进而使得人们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影响,理解去人类中心化的思想内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b6ae37750196a984e1cf07625f132b48.png

图2: Symbiosis,Fabric,Straw,and Mycelium,Sculpture,2024

不仅如此,透过"Symbiosis"这个作品,我们仿佛也目睹了材料生命的完整周期。一方面,菌丝体可以直接将织物作为生长基质,通过不断汲取当中的养分维系生命,织物也因此获得“新生”。另一方面,织物会被菌丝体逐渐分解,最后降解成为可持续材料,于是废弃物便成了自然循环当中的一部分。人类废弃物在共生体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成了生态循环的一环,变得对环境友好,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废弃物。张紫翔创作此作品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与定义“废弃物”和“资源”。“ Symbiosis”用其独有的角度向人们证实了废弃物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5a6c4704923c820309f5dfc4e77470f4.png

图3: Symbiosis,Fabric,Straw,and Mycelium,Sculpture,2024

非常值得关注到的是,自然与工业物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物质,却成为了张紫翔选择的媒介。张紫翔解释道,她选用真菌丝、稻草、纺织品作为创作材料,这么做是为了更客观地体现人造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联系,而非进行形式上的对比。她作品所用的物质材料对应以下物质系统:一种是以纺织废料为代表的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我们能从上面清晰地看到大规模制造、身体经验、消费社会的影子;另外一种就是遵循分解、更新与再生生命逻辑的菌丝和稻草,它们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部分。

她在同一生态场域中运用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向观者还原物质转化的原理和过程。纺织废料是人类社会比较常见的废弃物,人们常用掩埋的手法进行处理,但是掩埋并不意味着纺织物的生命已经消亡了,它依然处于一种尚未完成,持续变化的状态。当这种文化的残余被菌丝体所分解、蚕食时,其生命就得到了延续。菌丝体附着在纺织物上时慢慢将之吸收,与纺织物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这就是人造系统被自然之物介入的过程,同时也向人们解释了人造物的最终去向问题。

张紫翔的作品" Life Touches Matter "借助菌丝这个媒介,巧妙地把艺术表现和感官体验融合起来,传统艺术大多注重视觉展现,而这个作品冲破了这种局限性,依靠菌丝代谢过程里产生的粗糙触觉感受以及动态气味变化,艺术家创建起一种多维度的感官互动形式,这些元素既包含在织物肌理之内,又随着时光流逝持续提升观者的综合感受能力,此作采用多种感官刺激手段,促使观众深入思索并重新认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e47a8292ffbe8c60ee723d6f3a031140.png

图4: Life Touches Matter,Fabric,Straw,and Mycelium,Sculpture,2024

菌丝的代谢会改变艺术品的外观与呈现,但这种依靠于自然元素本身的生长所带来的变化常常是脱离于艺术家的掌控的。张紫翔的艺术探索显示,“控制”和“失控”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是存在动态互动的辩证关系,她在用自然生态系统当作创作媒介的时候,有意把对作品最后样子的全面掌控放弃掉,菌丝是主要材料,它有着生物属性并且具有自主生长的特点,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难以预料而且受自身规律制约的独特行为模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3ce0cc3025fbd3408fed15befc924104.png

图5: Life Touches Matter,Fabric,Straw,and Mycelium,Sculpture,2024

张紫翔的作品因为具备复杂性与有机性的特点,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她把自然界中的不确定性当作潜在的创作资源,把它融入到艺术表达的主要部分当中,凭借展现人工制品同自然环境互动的动态流程,这种表现手法既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意义层面,又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语言的展现范围。

在艺术家张紫翔的作品和实践中,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被一次次地缩小。虽然二者所用的语言和方法各有差异,但最终目的是一样,就是加深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当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深刻起来时,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就不再像原来那么清晰了,这也就是张紫翔作品总是充满了多元性、不确定性的原因,这种消弭艺术与科学界限的做法使得艺术变得丰满起来,也加深了对生态艺术的了解。艺术对于她而言并非是一味地服务于视觉,而是要以作品为媒介,启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她更希望人们借助艺术完成跨物种的对话,自然的演化和科学的观察通过作品转化为了能够被感知、理解的经验,从而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在生物艺术领域,创作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而且注重生态思想的体现,艺术家一切行为的终点都是构建非人生命体,而非创作作品,这是一种对艺术家身份的反思。张紫翔表示,她运用生命材料(如菌丝体)进行创作时猛然发现,创作的本质是共享控制权、创造意义的过程,而非用材料塑造一个静态的客观物。此时的艺术家更像是庞大生态网络中的渺小节点,扮演着“中转站”“连接者”的角色,并参与整个网络的变化。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