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14 21:40
现场视频
唐代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也占据金石碑拓核心内容。将书法与金石文化之美输出给今天的观众,将其再发现再阐释与再推广,意义深远。
9月12日上午,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自主策划主办、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的《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潇致欢迎辞。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仲威,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杰,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先后致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白林坡主持开幕式。
开幕现场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潇致欢迎辞: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法艺术资源尤为丰富。从周秦的朴拙、汉代的雄浑到唐代的恢弘,三秦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我馆所藏拓片涵盖周、秦、汉、唐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图像与书法两大类别,体系完整、品质精良。基于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2023年举办的“图像的复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也曾入选文旅部“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次展览以“从石间到纸上”为主题,旨在通过拓片这一传统媒介,展现唐代书法的多元风貌和辉煌成就。通过学术梳理、创新阐释与艺术再创造,使唐代石刻拓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走”进生活,成为滋养社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仲威致辞:
近年来我国碑帖拓片收藏与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30年前,碑帖尚属冷门领域,而今全国各类碑帖展览活跃、爱好者群体不断扩大,反映出传统文化复兴的良好态势。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图书馆发现大量珍贵拓片资源,其中包括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发现为碑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不仅展现了陕西作为碑刻大省的丰富资源,更体现出当代观众对金石文化的热爱。古代碑帖研究具有多维度的价值内涵,历史上有学者对碑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利用,涉及经史考证、文字研究、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相较而言,当代碑帖研究需要突破单纯书法临摹的局限,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碑帖活化利用至关重要。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杰致辞:
参观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唐代石刻拓本展后,我深感陕西在碑帖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陕西坐拥西安碑林和十八陵等绝无仅有的资源,应该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出历史性的文化标杆。此次展览展出了不少珍贵拓片,其中一些少见的小碑拓片尤为珍贵。建议未来展览可以进一步优化分类,补充更多文献资料和拓印工艺的说明,让外行观众能更深入理解。陕西的拓印工艺全国领先,30年前见过的西安碑林精拓堪比原碑甚至更胜一筹。希望陕西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高质量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书法艺术和碑帖文化,领略拓片艺术的精妙之处。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致辞:
非常有幸参与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划的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此次展览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雅俗共赏”。策展团队为每件展品配以300-500字的专业赏析文字,为普通观众提供了清晰的审美引导,使千年金石艺术变得可读可感。在展览呈现上,策展团队创新突破了拓片“黑白色调”的固有局限,通过多层次视觉设计营造沉浸式艺术场域,为拓片展览的设计语言提供了新范式。展览背后体现出扎实的学术支撑,筹备前期开展了大量文献梳理、研究释读工作,真正践行了“无研究、不展览”的专业理念。展现了陕西作为碑刻大省的文化底蕴,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为公众带来了一个看得懂、觉得美、有收获的高质量展览。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白林坡主持开幕式
开幕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展览学术研讨会。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展览学术主持、总策展王潇,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仲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倪文东,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导报》总编孟会祥,著名碑帖鉴定专家、金石锤拓专家茹小石,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半坡印社常务副社长姚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交大人文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杨晓萍,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书学院院长王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明,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兵,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春,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员、策展人降金晶参与了研讨会。
与会学者围绕“近年来新出土唐代碑刻的书法学价值研究”“唐代碑志书法书风及书法视觉资源创新转化”“唐代碑刻在当下书法教育学习、创作实践的应用研究”“唐代碑刻研究的新视角”等话题展开研讨。
学术研讨会现场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题为“陕西唐碑善拓为何是历代金石家的最爱”专题讲座,特邀著名碑帖研究专家仲威先生主讲。仲威先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与深刻的理论阐述,引领观众深入理解唐代碑拓的艺术魅力与金石学传统。
学术讲座现场
同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推出的公教活动也在展厅同步开展,吸引了大量观众积极参与。活动不仅增添了展览的趣味性,也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古代碑拓书法艺术的距离。
拓印工艺演示
展览内容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依托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期致力于金石碑拓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本次展览源于本馆对唐代书法视觉资源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展览精选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110余件,不仅涵盖陕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碑刻遗存。它们不仅是书法研习与创作的重要范本,更是还原唐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文化审美等的一手材料。
展览从书体、内容、史料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呈现唐代书法多元共生的艺术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展览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为文献部分,梳理了碑刻书法与书法拓片的历史渊源,阐释其多重文化价值,介绍了从“石间”到“纸上”的刊刻与捶拓工艺,并重新审视唐代“尚法”书学理念的历史流变与核心观点,提出唐代书法“尚法”理论并非是简单的对笔法、楷模的极致表达,也并非片面传承魏晋之法度。而是以魏晋法入,结合自然物象之法,最终形成“无定法,求诸象”的书法美学体系。
第二板块“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是藏品部分,以楷、隶、行、篆四种书体为主线,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历史分期为轴,全面呈现唐代书法“尚法”之外的丰富面貌。展品中有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的典范之作;韩择木、史惟则、卢元卿等人的唐隶精品;李邕、张少悌的行书开拓之作;风格多样的志盖篆书。这些拓片既有官刻碑志的严整精工,也有民间书刻的率真质朴,展现了唐代书法在法度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精神。
第三板块“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将视角延伸至当下,突出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延续与转化。特邀请11位书法家以唐代碑志为范本进行临摹或创作,展示出从摹古到出新的实践过程。在展陈形式上,融入装置艺术、科技互动、拓印体验等多元方式,满足观众多层次观展需求,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与参与感,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与热爱。
展览现场
部分专家接受访谈
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还将推出导览讲解、专题讲座和拓印体验等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为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长安大学教授张红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总策展王潇;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仲威;《书法导报》总编、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孟会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倪文东;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兼秘书长史星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于唯德;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解安宁;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杰;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唐中磊;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江鹏、刘艳卿;陕西书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小琪;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张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书学院院长王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杨晓萍;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美术馆馆长刘沛;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江锦世、金鑫;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峰;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员、本次展览策展降金晶。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茹小石、杨锁强、姚安、雷婉萍、李欣宇、刘星、麻天阔、常春、范淑英、杨兵、张哲、姚永柱、余继忠、李晓国、吕越涛、刘红昌等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界的朋友们。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文字资料: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摄影:张缤月,视频:涂志依一)
雅昌艺术网后续将有深度原创专稿和视频访谈,敬请关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