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08 22:09
2025年9月6日,赵与林(艺术家组合)首个个展“即使它看起来像草”在有边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有边空间BOUNDED SPACE主办,孙宇航担任策展人。展览呈现艺术家以小麦和数据为切口,展开的关乎社会系统与人类生存感知的研究与再思考。
现场合影
赵与林是一对国际艺术家组合,关注人与各种社会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善于运用视觉的力量,以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等背景探讨全球性议题。从当下的现实经验出发,赵与林观测到了小麦与数据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普遍重要性,并由此对微观层面的小麦(食物系统中的典型代表)和数据中心(数据系统中的核心物质存在)展开记录和调研。艺术家敏锐捕捉到了小麦与数据之间的相似性与相互作用关系,揭示“虚拟”数据背后的实体物质支撑,以及人在这些复杂社会系统结构中的能动力量……
赵与林 对话—日常
媒介:视频录像|2021 – 2025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是一组影像作品《对话一日常》,是艺术家赵与林持续记录彼此对话,以语言“胶囊”捕捉存在的无常与思维的流动,直至2061年或一方离世。
赵与林 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媒介:纸、画框、小麦籽、石磨|2023–2025
接着来到一个由A4纸覆盖的展厅,给人一种置身在数据中的感觉。作品《即使它看起来像草》聚焦于小麦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形态差异。艺术家选取了法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六大小麦生产国,利用谷歌地球的卫星图像,以统一的比例尺呈现各国麦田的独特景观。美国堪萨斯州的麦田呈现出巨大的圆形,彰显了当地高度机械化与大规模农场经营的特点;印度旁遮普邦的麦田则被分割成细碎的小块,反映出当地传统土地继承制度下小规模家庭经营的模式;而中国河南安阳留固镇的麦田则呈现出介于两者之间的形态,既有较大规模的连片种植,又保留了村级条田的特色,体现了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路径。这些卫星图像被巧妙地拼接成一幅长约 100 公里的“麦景长卷”,直观地展现了全球麦田在空间尺度上的巨大差异,引发观众对不同国家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
赵与林 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媒介:纸、画框、小麦籽、石磨|2023–2025
作品第二部分,艺术家将小麦与数据中心进行了类比。小麦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粮食作物,其种植与收获支撑着人类社会的运转;而数据中心作为数字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存储与处理着海量的数据,为现代社会的运转提供着动力。艺术家指出,尽管数据中心看似虚拟,但其背后同样需要土地、电力等资源的支持,与小麦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通过这一类比,艺术家提醒观众关注数字时代背后隐藏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技术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赵与林 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媒介:纸、画框、小麦籽、石磨|2023–2025
互动装置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展厅中央摆放的一台手摇石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观众亲自参与将麦粒磨成面粉的过程,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这一互动环节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更通过身体化的体验,让观众深刻理解到小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价值与文化意义。
赵与林 贫困线 媒介:艺术微喷|2010–2025
赵与林 贫困线(中国|北京|2012年3月|人民币6.30元)媒介:艺术微喷|2010–2025
赵与林 贫困线(法国|巴黎|2015年9月|欧元5.99)媒介:艺术微喷|2010–2025
《贫困线》项目则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视角。该项目自 2010 年启动,艺术家走访了全球 38 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不同国家贫困人群一天的食物选择。展览中呈现了来自中国、美国、巴西、埃塞俄比亚、法国和澳大利亚六个不同国家的贫困人群的主食,这些主食均以小麦制品为主,但形态、配料和获取方式却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这一项目,艺术家以食物为载体,直观地展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平等现象,引发观众对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赵与林 眨眼间
媒介:数码微喷、影像|2025
在作品《眨眼间》,艺术家利用 AI 技术生成了与小麦相关的不同国家的食物图像、照片和视频。这些作品由艺术家与 10 岁和 12 岁的孩子合作完成,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对这些 AI 生成的作品进行了评论。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 AI 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更通过孩子们的视角,探讨了在数字化时代,新一代的价值观念与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一实验,引发观众对技术发展对人类价值观影响的思考。
赵与林 去中心化价值体系
媒介:白酒、手机|2025
此外,展览中还设置了一个价值对照实验。艺术家将一张购买牛栏山二锅头的收据和一张购买华为手机的收据并列展示,中间放置一部同型号的华为手机,手机屏幕上循环显示安阳的实时天气。这一展示形式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技术、地方与全球联系在一起,引发观众对价值衡量标准的反思。在货币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通用尺度的今天,我们是否忽略了物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生态和劳动价值?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一个名为“黑屋”的感官体验空间。观众进入这个全黑的阶梯间后,只能依靠听觉和触觉来感受周围环境。在黑暗中,观众可以闻到麦香,听到机器的低频声,仿佛置身于麦田之中。这种独特的感官体验让观众暂时摆脱视觉的干扰,更加专注地感受与小麦相关的气息与声音,从而在身体层面与土地建立起一种深刻的联系,完成从理性认识到感性体验的转变。
整个展览以小麦为线索,串联起全球农业生产、数据中心、食物选择、AI 技术、价值观念等多个维度,通过卫星图像、互动装置、实物展示、AI 作品和感官体验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体验。同时,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土地、食物、技术之间的关系,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坚守人类的价值与情感。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