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9-29 10:53
2025年9月27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作品巡展”在鸡公山国际艺术区举行。本次展览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设计学科和鸡公山国际艺术区等单位联合承办。
“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作品巡展”开幕式现场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次展览汇集100余件艺术作品,涵盖摄影作品、艺术装置、数字交互、文创设计等多种艺术载体,将传统影像和创意影像相结合。此次巡展在过往基础上,还新增了线描彩塑艺术卷轴与填色创意交互两大新作品。根据项目实施计划,河南信阳站为巡展第二场,展期由9月27日至10月17日,横跨国庆十一黄金周,通过主题展览、学术研讨、艺术沙龙等系列文化活动,辐射河南南部地区,成为造福信阳、添彩中原的重要力量,推动文旅融合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为观众呈现一场彩塑艺术盛会。
“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作品巡展”由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携团队,基于多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深厚积累策划发起。此次展览借助3D立体模型、手势识别交互等新兴数字终端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遗产影像传承新范式,借助跨媒介叙事将蓝田水陆庵彩塑美学转化为可感知、可解读的艺术体验。展览促进视觉艺术、数字化技术与遗产影像的跨界融合,并形成一种融媒体时代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影像表达技法综合创新与艺术传播的新模态,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拓展了新路径。
展览现场
展览立足中国古代彩塑美学,无论内容本身还是展览模式,都将关切的重心重新回归于“彩塑美学”本身,在展厅中架构起“持烛而视”般的临境穿梭体验和艺术叙事逻辑,为观众开启更加艺术化与多元化的观展体验与美学思考,通过新媒体手段,诠释水陆庵彩塑艺术的意境与张力,展现数字媒介下艺术的创新与表达。
展览讲解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明,信阳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金霞,国家一级摄影师俞根泉,中国长城学会著名摄影师董旭明,蓝田县水陆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何新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工学院王刚教授,北京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丁兆祥、副秘书长边军,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惠寅,山东美术馆研究馆员、学术研究部主任郭振宇,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院长周明宇,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徐进毅副教授、助理教授张璇、实验中心主任杨建民、博士后研究员朱特、孟凡炜、李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设计学科宋晓教授,还有来自南阳市美术家协会、郑州轻工业大学、南阳师范学院、黄淮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出席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现场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强调,鸡公山国际艺术区用文化打开“流量密码”,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活力。本次展览不仅可以为广大市民和游客送上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的魅力,还能进一步激活区域文化活力,为信阳乃至中原文化添彩赋能。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明致辞
项目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该项目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融合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创造了一批“从技术再现到语境再造”的数字化艺术作品,建立从审美、应用到传播的数字新范式,亦促进在传播教育领域的文化应用与社会效益。
项目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致辞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项目策展人孟凡炜向来宾阐释了该项目的策展理念。她提到展览的艺术主体——蓝田水陆庵彩塑,是我国古代晚期造像艺术的精粹遗珍,却因山高路远而“藏于深闺”。展览旨在以影像为核心手段,将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带出”蓝田,“带入”百年胜地鸡公山。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项目策展人孟凡炜致辞
展览开幕式由项目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孟凡炜主持。随后,国家一级摄影师俞根泉,中国长城学会著名摄影师董旭明,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明,信阳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金霞,鸡公山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在安以鎏金沙的形式为“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展”启幕。
鎏金沙启动仪式
9月27日16:30,以“‘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鸡公山国际艺术区学术报告厅举办。
“‘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学术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高度赞扬展览遗产影像的艺术表达与技法创新,对展览所形成的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表示肯定,并就“‘超在场’遗产美学传播新范式”的命题展开讨论。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教育、精神、价值与体验,提出创意影像内容、设计、内核、形式、效果的核心框架。
研讨会现场讨论
项目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在研讨会上率先发言,他指出,本次巡展致力于实现“超在场”的升级。数字媒介不仅复原了彩塑的视觉形态,更重塑了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场域,为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持续路径。对建立数字审美范式、实现文化内化创新、转化情感体验场景和升华社会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项目总策划、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帆教授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院长周明宇表示,此次展览既是一次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对话,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更是设计学科活力迸发、成果丰硕的印证。此展为引,不断揭示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厚精神内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内核,为我国文旅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院长周明宇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工学院王刚教授提到,交互体验项目以演绎式交互技术重现古人手持蜡烛巡礼水陆庵南北两壁彩塑般的临境体验,诠释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转译”能力。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动能,更通过“数字转译”构建起人文与科技、历史与当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交互链接,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数字时代的活化路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工学院王刚教授发言
蓝田县水陆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何新军在研讨会上指出,展览以创意影像,将明代的蓝田水陆庵彩塑生动清晰呈现予观众。观众站在展厅中便可“重回”水陆庵彩塑现场,挥动手掌就可以“探索”彩塑,近距离感受彩塑艺术美学,对于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优秀思路。
蓝田县水陆庵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何新军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惠寅就文化遗产数字化价值挖掘展开探讨,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文物价值。他认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在记录历史、见证美学的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疗愈,成为纪念载体,包含身份认同,具有极高的应用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惠寅发言
国家一级摄影师俞根泉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文化遗产摄影经验,以摄影为核心的传统遗产影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用“景深”“光线”与“画面”等技法,将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美学艺术感融入摄影作品中。在不断地传承创新过程中,传统影像与创新影像在形态和技术手段方面各有差异,但在本原和本体中有必然联系,二者的创新不应停留在外表形式,而应融合文化、精神层面的碰撞,实现遗产影像与创新设计的交融。
国家一级摄影师俞根泉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设计学科宋晓教授表示,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超在场”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管是数字文创还是实体文创,类别从普通礼品类、体验互动类,到情感价值产品,都在进行着文化解构与体验融合,也有利于遗产影像的展示与传播。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设计学科宋晓教授发言
结合展览内容,与会专家们展开热烈探讨。专家们认为,展览实现从“技术再现”到“语境再造”的升级,推动遗产影像从“静态记录”转向“动态叙事”。数字媒介不仅复原彩塑视觉形态,更重塑了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场域,契合读图时代的语境阐释体系,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介中焕发新生命。
研讨会现场
最后,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后孟凡炜对本次展览项目及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展览构建了一套融合数字影像、交互技术与视觉设计的创新表达系统,以沉浸式重现场景范式、教育游戏化赋能范式和文化遗产活化范式为核心,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彩塑艺术,也可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提供参考范式。
展览策展人孟凡炜总结发言
展览合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