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在中国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生态中,版画始终处于一种暧昧而耐人寻味的位置。它既是中国现代性启蒙与革命动员的“利器”,又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常被边缘化为一个技术门类,继而引发其身份归属的持续焦虑。然而,若我们拨开“版画为何”的本质论迷雾,从其历史基因、当下困境与未来可能的脉络加以审视,便会发现,一部版画的演进史,实则是一部艺术与社会、技术与观念、自律与弥散之间不断博弈、相互生成的动态历史。版画的演化,正从关于“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转向“能做什么”的开放性探索。它从画种的门类,弥散为一种流动的观念与方法,预示着它必将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的、无法被定义的创造动能。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观念的演化: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展”于2025年9月6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涵盖了170余位艺术家的近500件作品,系统回顾了中国现当代版画从新兴木刻版画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创造了近年来天津美术学院举办的版画类型展览之最。在筹备展览藏品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宜春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原主任姜陆,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名誉主任苏新平,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艺术家方力钧,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宋光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艺术家陈琦,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冀少峰,以及众多中国当代版画领域的杰出版画家、学术界同仁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总顾问、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项目负责人、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以及学校相关职能处室、学院负责同志、教师代表共同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策展人段少锋主持。
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教授致辞
寇疆晖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展览跨越近百年的时光脉络:从新兴木刻的萌芽,到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再到1949年后几代版画先贤的孜孜耕耘,最终汇聚成1980年代以来当代版画创作的绵延长河。回望这段历程,中国版画从现实主义的抗争走向当代语境下的多元表达,从木刻的精神呐喊扩展至数字媒介的实验探索。变的是技法、风格与观念,不变的是艺术家始终如一的敏锐、真诚与勇气。展览中,我们既能看到力群、彦涵、李桦、古元等前辈如何以刀笔为武器,在版上镌刻铿锵的时代强音;也能见证新一代艺术家如何突破边界,以版画语言与科技、人文、生态展开深刻对话。从黑白木刻到综合媒介,从纸本走向空间,版画始终在持续“演化”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也正是艺术最动人之处。希望大家在观展时,不仅能领略版画技艺的精妙,更能感受到作品背后灼热的思考与温度。
艺术家方力钧致辞
方力钧先生在致辞中谈到,自己可谓是“半个天津人”,对天津美术学院怀有深厚的归属感。他回忆道,自幼学画之时起,河北的美术教育就与天津美院渊源密切——无论是在邯郸还是石家庄,抑或后来赴津求教,诸多老师都曾给予他手把手的指导,对其艺术道路影响至深。在他心中,天津美院是年少时的艺术梦想,更是一座仰望的“天花板”。方力钧提到,他的艺术体系师承于天津美术学院,曾受多位老先生悉心教导。此次借版画学术大展之机重返天美,他感到“如同回家”,并衷心感谢展览让各界同仁得以相聚交流。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新平致辞
苏新平教授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对天津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多项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提到,学校大规模引进博士人才、天美艺术街区开街后对社区与城市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建立等一系列重要行动,均展现出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此外,他也充分肯定了本次版画大展的专业性与学术价值。苏新平教授指出,参展作品不仅呈现出版画艺术多元的创作方式与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版画既有的边界,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延伸与拓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宋光智致辞
宋光智教授讲到,版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其独特的刀味、木味、印痕之美以及复数性的哲学思考,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版画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思想与观念的载体。本次展览以“观念的演化”为主题,可谓切中了中国现当代版画发展的核心脉络。天津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版画艺术创作与教育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为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举办此展,不仅是对中国现当代版画成就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高质量展示,更是对未来版画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启迪和学术推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回顾、反思并展望版画艺术中“观念”的力量与未来。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邱志杰院长在致辞中感谢了参展艺术家、学者、院校领导及策展团队,并特别提到中央美术学院等兄弟院校为天美输送的优秀博士人才,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教育活力。他指出,天津美术学院拥有国家级版画实验室等优质平台,相信这些青年人才将在此开启辉煌的艺术生涯。邱志杰院长表示,参加此次版画展有“回家”的亲切感。他分享了自己2008年在新加坡泰勒版画院驻地期间一个月创作40余幅石版、铜版及木刻版画的经历。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他强调,版画的成长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步,历经四十余年,版画教育已达到全新高度。邱志杰院长还回忆起他在天美的首场讲座“版画是科技艺术的源头”,指出版画作为媒体艺术,内在蕴含科技属性与传播基因。走进版画实验室,犹如进入化学家的实验空间,它培养艺术家理性严谨的工作习惯和分层思维的创作方式。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美院版画系及油画、国画、雕塑、媒体等领域的艺术家,既是对中国版画艺术几十年核心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版画发展进程的重要检验。
策展人段少锋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观念的演化”版画大展共由三个单元构成,系统回顾了中国现当代版画从新兴木刻版画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本次展览涵盖了170余位艺术家的近500件作品,创造了近年来天津美术学院举办的版画类型展览之最。本次展览的文献展单元首次展出了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所藏的六十余件版画精品。这些作品由策展团队从一百三十余件版画馆藏中精心挑选而出,皆是首次亮相。在当代版画单元,艺术家们带来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重要作品。同时,展览还从版画跨领域实践的角度,呈现了非版画专业艺术家在版画领域的探索成果。在特别增设的在地性单元中,策展团队选择和邀请了近年来活跃的天津美术学院版画艺术家作品,观众可从中深入了解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特色和发展现状。
第一单元 在场与转场 从社会革命到建设现场
许倬云先生将中国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中"大一统"的前提 下产生了这“共同体”, 其包含了物质生产利文化传统演变发展的共同过程, 中国艺术也身处这一一历程,中国艺术史不仅仅提供结果价值,同时更提供过程价值。因此本次展览是一次体现出艺术发展历程的展览,我们试图呈现一次中国版画近一百年的历史脚步,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技术史,以及思想史交织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来,进步的青年美术家群体选择了以版画进行思想传播,因此版画成为革命的武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兴木刻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现代版画的开始,新兴木刻版画家群体不仅仅是艺术家,他们更是社会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美术界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新观念、新思想导致了新的艺术现象的出现。从版画领域来看,一方面,一部分版画群体立足于版画创作形式进行深入,他们既继承了中国版画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一部分版画群体从版画的技术和方法出发深入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中。 除此之外,本次展览在“起点与原点”板块特别增加了“边界转换”单元,在本单元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非版画专业走出来的艺术家在版画创作上的探索,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家对于版画这艺术媒介的应用和转换。此外本次展览从在地性和美术学院学科的角度增加“在地与传承”单元,该单元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版画教学的传承,同时也展示了天津美术学院版画年轻一代的创作。
最后,我们在此重新认识版画群体的继承和超越,某种程度上是重新认识中国的近现代史,认知中国美术在时代语境中的变化,从内忧外患到今天的全球化与本士意识自觉的交织中,版画家如何自处和与世界相处,如何处理自身与传统的关系,如何进行观念探索?这些都将是展览试图给观众呈现出的答案一答案不是展览呈现的具体作品,而是中国当代版画演化的过程。最后,本次展览是管窥发展中的中国现当代版画史的切片和个案,同时也是对于几代中国版画家的致敬!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 起点与原点 从版画本体到多元实践
版画理论家齐凤阁认为“我国版画的转型始于80年代后期,递进于90年代”。从这一时期开始,在版画教学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版画家有意识地进行个人风格和观念的自觉探索,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时代浪潮同步。这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大时代语境中美术从原本的功能中逐渐分离出来,版画作品开始表现艺术家个人意识的觉醒;其次国际艺术流派被广泛介绍到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思潮和观念涌入,这些无疑刺激着青年版画家;再次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的丛书热、理论热、诗歌热等现象促使艺术家在观念上进行着更新。
在这三者的影响下,中国版画和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交叉地带,一部分版画家从 版画的方法和思维观念出发进行跨媒介的拓展; 一部分版画家则在当代艺术的思维观念中尝试在版画创作中做拓展。版画因为自身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因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形成了特有的版画思维观念,因此又极具拓展的可能性。
在版画创作群体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当代艺术家,他们虽然不是传统学科范畴内版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但也选择以版画媒介作为自己创作系统的转换,这部分可以看作是版画媒介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现,他们在版画思维和媒介的应用中起到了某种“跨界”作用。他们或是将版画作为图像生产的工具,或是将版画作为作品创作序列的转换,或是进行跨媒介的实验,或是进行了作品的完全“版画思维”创作。总之,这部分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当代版画发展现象的重要补充和特别呈现。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 在地与传承 天津美术学院版画历程
20世纪初,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来,进步的青年美术家群体选择了以版画进行思想传播,因此版画成为革命的武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兴木刻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现代版画的开始,新兴木刻版画家群体不仅仅是艺术家,他们更是社会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20世纪50年代全国美术院校逐渐创办形成版画系,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也是在这一历史时刻产生,之后1980年代以来天津美术学院同样涌现出诸多优秀的版画家。
具体来讲,1959年,天津美术学院(时为河北美术学院)的绘画系设立了以木版画为主的版画专业,开启了本科生培养的篇章。经过六十余载的发展,版画学科的教学实力日益雄厚,到70年代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教学实体。1994年,版画系正式成立,标志着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本次展览将呈现天津美术学院1980年代以来部分代表性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承载着各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体现了版画系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创新探索。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版画艺术发展的展望。
展览现场
嘉宾观看展览
回望中国现代版画之路,从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它便承载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呐喊,其观念内核与家国命运、人民情感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版画艺术的语言不断丰富,其观念表达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化。从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到对艺术本体的自觉探索;从对传统语言的转化创新,到对跨界融合的大胆尝试;从对集体意识的宏大叙事,到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洞察——中国版画家的思考愈发深邃,视野愈发开阔,手法愈发多元。本次展出的作品,正是这一“观念演化”历程的生动缩影和集中呈现。
嘉宾观看展览
在此期间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艺术家沙龙、学者对话等学术活动,进一步丰富本次展览的研究外延和后续生长力。9月6日和7日共举办了五场专题研讨会。
“观念的演化”专题研讨会第一场:“版画的现代化转型”
“观念的演化”专题研讨会第二场:“当代艺术中的版画”
“观念的演化”专题研讨会第三场:“版画的生态与未来”
“观念的演化”专题研讨会第四场:“当代版画的多元实践”
讲座现场
此外,系列活动还包括专题讲座以及对话活动,各界嘉宾相聚于海河之滨,因版画而相聚,并围绕版画艺术及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学术交流。
“中国现当代版画研究文献库”展出书籍
结合本次展览,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发起并建立了“中国现当代版画研究文献库”,邀请本次展览艺术家、出版社、美术馆提供出版文献共计约300余种,由此形成文献库,并呈现“文献作为生长力:中国当代版画专题书展”,本次专题出版书展将从文献出版角度进一步丰富本次展览的研究外延和后续生长力。
“观念的演化: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版画展”将持续到9月14日,并于后续在多个城市巡展,借用邱志杰院长为本次展览的题词:“向中国现代版画以来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致以敬意!”
展览信息:
总顾问:邱志杰
项目负责人:寇疆晖
策展人:段少锋
展览总监:张钊瀛
联合策展人:彭勇 易乐 孟媛
展览统筹:李强 冯荣荣 顾秀华 赵书弘
执行策展:杜超 石磊 王岩 王觅 李欢 宋浩然 王华
展览文献:纪孟辰 王子玥
展览设计:王东琳 陈翊君 武江涛 李霓 王萌
展览主办:天津美术学院
学术支持: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图书馆
藏品支持机构:浙江美术馆 宜春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
展览承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造型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2025年8月14日至2025年9月14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美艺术街区方厅、意风区意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